北京市青少年志愿服务现状及参与意愿研究

何欣、张娅楠、谢玮洁

摘要:本文运用服务学习视角,通过对北京市青少年志愿服务状况的问卷调查,探寻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及其与志愿服务实践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提高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促进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实践,有赖于青少年志愿服务对青少年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有效把握和回应,有赖于青少年志愿服务环节和环境的完善。

关键词: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意愿;服务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赛会的成功举办,在国内掀起全民志愿服务热潮,志愿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弘扬,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在投身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中,青少年志愿者是不可或缺且与众不同的一部分。青少年与社会媒介、他人互动的过程是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逐渐确立清晰的自我概念,通过角色学习,建立人格。因此,青少年志愿服务具有不同于一般志愿服务的特殊性。理解和解释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现状,寻找青少年的参与意愿和实践状况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合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模式以回应青少年的需求,提高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学界对青少年的界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我国青少年工作的主要对象将青少年界定为14~30岁的人[];一类是将青少年界定为“从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阶段”,为“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第一类界定涵盖了生命成长的青春期、成年早期两个阶段,第二类特指儿童期之后至未成年阶段,即青春期阶段的个体或群体。本研究采用第二类定义,将青少年定义为处于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群体,从而将青少年(中小学生)与青年(主要指大学生)予以区分。


二、文献回顾

(一)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研究

参与意愿与参与动机一直是志愿服务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对于影响志愿者参与意愿的因素,学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从志愿服务的提供者来说,信息、鼓励、激励、多样化的工作种类、内容和结构、必要的和肯定的刺激能引导青年人参加并持续志愿服务[]

从志愿者本身来说,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模式是复合多元的,既有利他的因素,也有自利的因素”[]。殷小川、田惠芬则将其归纳为成就动机、归属需要、权力动机、自我检验、自我提高动机、娱乐交往动机五个方面[]。毛立红还指出,大学生先前的志愿服务经历对未来的志愿服务意愿有积极的影响[]

从相关文献中我们发现,现阶段学者们对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和讨论主要有两个特点:

首先,宏观层次志愿服务研究较多,而实务层面的研究较少。宏观层次的分析与探索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而在实务层面遇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志愿者的体验。因此,中观、微观层面的志愿服务实务研究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其次,在对群体志愿服务研究中,以青年群体(大学生)为主体的研究非常丰富,而以中小学生群体为主体的青少年志愿服务研究较少。在横向层面上,青少年群体与青年群体一样,均为志愿服务主体,不可或缺;在纵向层面上,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青春期是青年期的前一个生命发展阶段,青春期正是个体心理成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代的青少年志愿服务状况影响着未来青年志愿服务状况。对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科学引导青少年及其未来发展阶段的志愿服务实践,从而推动整体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比较来说,对青少年志愿进行服务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服务学习理论

服务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兴起于美国,成长于志愿服务的深厚背景。关于服务学习的定义,学界有很多讨论。肯达尔(Kendall)曾在文献中梳理了有关服务学习的147种不同的定义[]。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学生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服务满足社区的需要,并与学校、社区协作,促进学生公民责任的形成;与学术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学术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安排时间来反思服务经验”[]

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的关系是相关研究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服务学习是对传统课程和志愿服务的有机整合,因此它与传统课程和志愿服务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彭华民对服务学习与传统课程和志愿服务的主要区别做了比较,指出和传统课程“课堂上学习”的学习理念不同,服务学习强调“服务中学习”;而相比志愿服务以服务为目的,服务学习更强调服务中学习,是一个将服务与学习、反思结合起来的过程[]。库普(Cooper)则强调在服务学习中的课堂学习部分,认为这是服务学习的重要先修课程,为后来的服务实践做了重要的知识储备[]。而陈静则提出服务学习更强调社区、课程和反思三者的有机结合[11]。此外,服务学习除了问题解决学习以外,更强调实际行动和情感的升华。服务学习则必须在服务活动中从事学习,“服务的对象未必是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可能跨越地区甚至国界”[12]

基于此,服务学习的基本要素构成也成为了进一步的讨论议题。彭华民认为服务学习的基本要素是“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在社区中参与、在行动中反思”[13]。周加仙认为服务学习的关键特征是整合课程、安排时间进行反思、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14]。由此可见,虽然出发角度不同,但服务学习基本包含了学习、服务、社区、反思这几个基本元素。

研究显示,服务学习在青少年成长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职业和团队合作、公民责任、学术发展[15]、社会连接、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和领导力[16]等方面。因此,如何利用服务学习引领志愿服务,国内近年也颇多思考与实践。例如:将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相整合的模式[17],建议在大学中开设服务学习课程,并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依托服务学习建立志愿者培训体系,“依托学校进行并推广其长效的培训”[18];在服务学习中建立社会工作督导模式[19],通过培养一批兼具志愿服务经验和社工专业训练的督导队伍,对志愿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的专业督导,来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深度和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当用服务学习的视角去审视青少年志愿服务时,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和状况与志愿服务前的培训、参与程度和反思程度有关。这也就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及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基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问题,我们采用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是指利用合理的抽样和标准化的问卷直接从社会成员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主要通过定量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调查研究能够迅速高效地提供有关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信息(尤其是公众的主观感受),并且研究结果的信度和精确度比较高。

本研究以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为调查总体,在经过问卷设计、试调查等准备环节后,于201110-11月实施,通过整群抽样方法,按“区-学校-年级”随机抽样原则,经多阶段抽样取得样本[20],对北京市5区县30所中小学校的青少年[21]做了问卷抽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5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5.7%

对样本进行初步检验,得到样本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


1 样本基本情况

变量名称

类别

百分比(%

性别

44.9

55.1

年龄


10-12

31.8

13-15

34.9

16-19

29.2

其他

4.1

学习阶段


小学

33.6

初中

34.1

高中/职高

32.3


我们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1435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频次分析(Frequency Distribution)、列联表分析(Cross-Tabulation)以及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

(二)分析框架

结合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本文的具体研究框架图示如下:
















参与行为

一次行为选择

再次参与意愿



参与选择









青少年志愿服务意愿



































服务性质、服务频率

培训内容

激励与支持




需求与期待

































动机因素

阻凝因素




动机与阻凝











































1 研究框架图

具体而言,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意愿是青少年对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思表示以及相关需求的心理态度。我们旨在把握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状况,并对其相互关系、青少年需求期待与现实状况的相适应程度进行分析,从而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相应环节,使其能够与青少年需求与特征相适应,进而提高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促进青少年成长。


2 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意愿指标体系

维度

变量

问题

参与

选择

参与经历

1.1.1你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行为的志愿性

1.2.8你参加本次活动是?

再次参与意愿

1.2.15你是否愿意再次参加此类的志愿服务活动?

需求与期待

服务性质

2.5你希望参加的志愿服务是?

服务频率

2.6你觉得志愿服务多久参加一次比较好?

培训内容

2.7你希望得到的志愿者培训内容是?(多选)

激励形式

2.8得到以下哪一种形式的鼓励,你会更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支持体系

2.9进行志愿服务时,你最希望从哪得到支持?

动机与阻凝

动机因素

2.10影响你参加志愿服务的因素有?(多选排序)

阻凝因素

2.11影响你不参加一项志愿服务的因素?(多选排序)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分析

本项研究通过参与选择、需求与期待、动机与阻凝三个维度来把握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意愿。

1、参与选择

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意愿最直接的反映就是青少年对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思表示以及行为实践。

对于青少年志愿服务经历,有88.8%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曾经参与过志愿服务,大多数青少年表达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愿望,无论是参与志愿服务经历还是一次具体志愿服务活动的自愿性(82.9%),青少年均表现出高参与率和较强的自愿性。

2、需求与期待

1)服务性质与频率

对于志愿参加志愿服务的性质,有56.37%的被访者偏向于参与长期性志愿服务活动,43.63%被访者偏向于参与一次性志愿服务活动。由此可知,长期、连贯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加受到青少年青睐。

对于志愿服务参与频率,17%的被访者选择了“每周一次”高频率志愿服务活动,44.4%的被访者认为“每月一次”较为合适,23.9%的被访者选择“半年一次”,11.9%的被访者选择了“一年一次”。超过一半的青少年愿意参加一月一次以上的志愿服务活动,青少年的参与热情较高。

2)志愿培训内容

志愿服务培训是青少年志愿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青少年希望获得的志愿服务培训内容,我们有三点发现(如表3所示)。


3 青少年对志愿培训内容的期望(多选题)

期望的志愿培训项目

频次

百分比

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

717

52.6

志愿服务的基本技能

649

47.7

具体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流程

466

34.2

服务对象的基本特征及需求

450

33.0

具体志愿服务活动的练习或情境表演

448

32.9

活动总结反思

201

14.8

其他

17

1.2

有效样本

2948

--


首先,青少年对“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及“志愿服务的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正确认知有较大的需求。让青少年明白什么是志愿服务,如何进行志愿服务实践,是培训的首要议题。

其次,参与具体志愿服务,青少年还希望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特征及需求”、把握“具体服务活动的组织流程”并能够进行“具体志愿服务活动的联系或情境表演”。通过把握服务对象特征及需求,同时熟练掌握志愿服务技能,青少年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提高服务效能,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服务体验和价值实现,增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

第三,对于活动的总结反思,青少年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但该环节对于青少年反思自己的志愿服务实践、收获自我成长的重要意义,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3)青少年期望的激励与支持

一种行为的强化是基于对主体行为的激励内化而形成的,而行为强化的激励形式可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内在激励是行为主体对实践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延续该行为的自我肯定与鼓励;外在激励是行为主体从外部环境中所获得的促进主体行为实践的激励方式或行为。

调查显示,“肯定”(他人的鼓励和赞赏)“荣誉”(优秀志愿者)“物质奖励”(志愿服务纪念品)、“机会”(培训交流机会)四种外在激励形式均能较好地鼓励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其中,机会和荣誉对更能刺激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愿望,比重分别占28.4%25.6%

3.动机与阻凝

1)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动机

在对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的考查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兴趣、提升能力、认识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等)和外在动机(学校要求、舆论鼓励、亲友带动、有利于评奖评优、今后发展等)。纵观青少年被访者对动机因素的排序,青少年的志愿服务实践主要源于其内在动机的激发,青少年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希望通过志愿服务与社会相联系,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密切互动中提升能力。因此,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具有显著的个人成长取向,即通过志愿服务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建立作为社会成员与他人与社会的连结,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2)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的阻碍因素

通过对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的阻碍因素的考查,我们发现青少年在选择参与具体志愿服务之前,会从三个方面做一分析。

第一,志愿服务的时间安排及与自己的兴趣相符程度。如果志愿服务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或是服务内容与自身兴趣不相符,青少年会第一时间放弃参与该项活动。

第二,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中的相关方(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社区等)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或是青少年的诉求与热情没有得到积极反馈时,青少年通常会选择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志愿服务过程管理。当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松散、缺乏持续性、活动形式单一,志愿者的优势和热情无法发挥时,青少年对志愿服务就不能建立认同、形成行动动力,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参与意愿。

(二)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对志愿服务参与选择的影响

为了解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经历对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我们以再次参与意愿为因变量,分别与志愿服务培训形式、总结反思、服务对象反馈等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经过卡方检验发现:

1.适宜的培训形式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再次参与意愿

在志愿服务实践对志愿服务选择影响中,志愿服务培训形式与再次参与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Χ2 =43.5P=0.000)。如表4所示,当青少年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未受到志愿服务培训时,其再次参与意愿最低,仅为55.6%。受到培训的青少年其再次参与意愿高于未受培训青少年。而在服务培训形式中,服务培训的多少与青少年再次参与意愿的高低并不成正比关系。“连续多次培训”(80.7%)与“指导老师全程指导”(76.7%)的培训形式对青少年再参与意愿的影响要强于简单的“一次性培训”(63.7%),但在二者之间,“连续多次培训”(80.7%)对青少年在参与意愿的促进要优于“指导老师全程指导”(76.7%)形式。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情感、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出思维的批判性与经验的不足性、自我的独立性与社会的团体性矛盾,反映在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中,一方面,青少年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使得志愿服务培训尤为必要;另一方面,青少年存在叛逆心理,往往不完全听信于权威。因此,志愿服务中应该提供形式灵活的适度的培训,在给予技能提升训练、实践指导的同时为青少年创造自我探索、发现与实践的空间,以提高青少年再次参与意愿。


4志愿服务培训形式与再次参与意愿的关系

因变量

自变量

再次参与意愿

合计

Χ2 P

愿意

不愿意

看情况

培训形式

一次性培训

63.7%390

3.3%20

33.0%202

100.0%612

Χ2 =43.5 P=0.000

连续、多次培训

80.7%167

1.9%4

17.4%36

100.0%207

全程指导

55.6%240

6.7%8

37.8%65

100.0%313

未培训

55.6%75

6.7%9

37.8%51

100.0%135

合计

68.8%872

3.2%41

27.9%354

100.0%1267


2、服务总结反思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再次参与意愿

如表5所示,总结反思与再次参与意愿显著相关(Χ2 =169.6 P=0.000)。有总结反思行为的青少年其再次参与意愿比未进行总结反思的青少年强烈,高出约30%。同时,自己主动总结反思的青少年的再次参与意愿达到83.5%,比由老师引导总结的青少年的这一比例(73.2%)高出了10.2%。可见,服务总结反思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再次参与意愿,且随着反思意识的增强,青少年再次参与意愿逐渐增强。




5 总结反思与再次参与意愿的关系

因变量

自变量

再次参与意愿

合计

Χ2 P

愿意

不愿意

看情况

总结反思

自己自觉完成

83.5%404

0.4%2

16.1%78

100.0%484

Χ2 =169.6 P=0.000

组织者引导

73.2%301

2.9%12

23.8%98

100.0%411

没有

48.5%79

8.0%13

43.6%71

100.0%163

不记得

40.7%88

8.3%18

50.9%110

100.0%216

合计

68.4%872

3.5%45

28.0%357

100.0%1274

3.得到服务对象反馈的青少年更易于再次参与类似服务

在志愿服务实践对志愿服务选择影响中,服务对象反馈与再次参与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Χ2 =82.4 P=0.000)。服务对象反馈对于青少年如何评价自身服务表现、能否紧密与社会中他人的连结与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表6所示,获得服务对象反馈的青少年的再次参与意愿达到83.9%,比未获得服务对象反馈的青少年的这一比例(62.8%)高出了21.1%。得到服务对象反馈的青少年的再次参与意愿更加强烈。


6 服务对象反馈与再次参与意愿的关系

因变量

自变量

再次参与意愿

合计

Χ2 P

愿意

不愿意

看情况

服务对象反馈

有反馈

83.9%376

1.1%5

15.0%67

100.0%448

Χ2 =82.4 P=0.000

无反馈

62.8%299

4.4%21

32.8%156

100.0%476

不知道

57.9%198

5.0%17

37.1%127

100.0%342

其他

42.9%9

9.5%2

47.6%10

100.0%21

合计

68.5%882

3.5%45

28.0%360

100.0%1287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的实践经历对参与意愿有很大的影响,青少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所经历的实践过程、获得的收获与情感体验,会通过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的内化,从而形成关于未来志愿服务预期的参与意愿。

五、讨论与结论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对北京市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意愿与实践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志愿服务参与意愿方面,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热情高,对志愿服务有着自己的需求与期待。而适宜的培训形式、服务后的总结反思、获得服务对象的反馈等因素对青少年参与意愿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在具体志愿服务过程中,青少年获得的培训形式和内容情况不一;志愿服务后的总结、反馈、评估环节容易被组织者和参与者忽略。

从服务学习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上述研究发现可以看到,志愿服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提供志愿性的服务和行动,献爱心的过程,更是教育的实现方式。对青少年而言,志愿服务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和服务学习方式,它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一致,并不冲突。志愿服务本身包含了“培训-服务-反思”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而不是仅仅行动本身。学校推动志愿服务的过程是实现学生知识到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志愿服务是青少年参与社会,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如此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意愿才可以得到正向引导和保护,才可以使青少年志愿服务进入良性循环。

研究表明,提高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实践,有赖于青少年志愿服务对青少年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有效把握和回应,有赖于青少年志愿服务自身的科学性和长效性发展。在政策上,应着重推进素质教育,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支持政策,推动学校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参与和实践氛围;在实务过程中,应注重对青少年志愿者的科学组织与管理,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的设计与规划,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过程与环节,突出青少年主体地位,实现青少年社会性成长。


(责任编辑:秦广强)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北京市青少年志愿服务及社工督导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4XNQ029)。

作者简介:何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主要从事残障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张娅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生谢玮洁,上海政法大学。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

[]毛立红:《首都大学生奥运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调查研》,《兰州学刊20093

[]殷小川田惠芬:《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毛立红:《首都大学生奥运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调查研究,《兰州学刊20093)。

[] Kendall, J.C. Combin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A Resource Book for Community and Public Service(R). 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nships and Experiential Education. 1990 .

[]周加仙:《 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 国外职业教育20042)。

[]彭华民陈学锋高云霞:《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4)。

[] Cooper, L.Z. Student Reflections on an LIS Internship From a Service Learning Perspective Supporting Multiple Learning Theories[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3, Vol.54(4):286-298.

[11]陈静. 美国服务学习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比较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8(5):78-81.

[12]张华. 论“服务学习”[J]. 教育发展研究,2007(5):1-8.

[13]彭华民. 服务学习之核心要素、行动模式与角色结构[J]. 探索与争鸣,2012(10):49-52.

[14]周加仙. 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J]. 国外职业教育,2004(2): 14-18.

[15] Prentice, M., Robinson, G. 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with service learning[M].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2010.

[16] Kesten, A. The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Service-Learning Course in terms of Prospective Teachers’ and Instructors’ Opinions[J].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 2012, Vol 12(3):2139-2148.

[17]彭华民. 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J]. 中国青年研究,2010(4):31-34.

[18]张翠翠. “服务学习”对于志愿者培训体系建立的启示——以南开大学“服务学习”课程为例[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49-53

[19]彭华民. 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J]. 中国青年研究,2010(4):31-34.

[20]调查所选取的学校是北京市范围内所有公立、私立、民办、单位或社团开办的、社会集资开办的中小学校以及职业中学。

[21]抽样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在北京16个辖区中随机抽取西城、海淀、丰台、大兴、昌平区5个区其次,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中小学名单,从各区中分别随机抽出2所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共计30所学校。最后,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层次,选择小学五或六年级、初二年级、高二年级作为接受调查年级。每所样本学校在相应年级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组成最终样本接受问卷调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