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优势社会工作

刘斌志

摘要: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过程中,优势社会工作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坚持复原与增能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话、合作与信任的方式,强化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最终达成全人疗愈。这不仅有利于克服青少年的消极情绪、挖掘青少年的潜能,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结,并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效能。优势社会工作运用于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在坚持相信青少年的能力和改变、将优点作为介入焦点、将青少年看作自身问题的专家、以专业的助人关系为基础、注重外展工作方式、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五个基本原则基础上,具体包括建立关系、优点评量、制定计划、资源链接四个基本策略。

关键词:优势社会工作 灾后青少年 心理重建



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不仅包括消极地协助青少年舒缓心理危机和修复创伤心理,更包括如何促进其自我疗愈潜能的复原力,使其能够积极与外界环境之间达成新的平衡,并能积极应对未来的新挑战。但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心理专家的亲临辅导与治疗对灾后心理重建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各种随意的“专业”心理治疗活动,更有各种出于善意却强迫性的心理干预活动。综合来看,那种基于问题视角而开展的心理重建活动,无论是在理念、过程以及方式方法的适当性方面,还是最终的成效方面,都面临着不断增长的质疑,甚至导致对灾区民众的“二次心理伤害”[①]。因此,需要突破传统问题视角的窠臼,从优势社会工作出发创新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


一、 优势社会工作的提出及其核心要素

(一)问题视角的弊端及其出路

在面向个体和家庭服务的临床社会工作领域,问题视角一直是主导的模式。针对灾后青少年提供的心理重建服务,往往也是基于这样一种问题视角:“灾后青少年是心理问题的主体,也是遭受地震创伤的弱势群体,而且是需要被干预和服务的对象”。这种问题视角也是一种缺乏视角,是以问题为核心,强调集中关注灾后青少年所存在的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在对灾后青少年心理问题评估、分析和认定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心理卫生工作者外在专业介入与干预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心理问题,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的心理与社会功能。问题视角下的灾后心理服务可以快速地缓解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创伤,但也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服务提供者与灾后青少年的距离,强化社会大众和不同专家对灾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建构和社会标签,并导致灾后青少年的自我问题标签,产生自我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绝望感,最终阻碍了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目标的实现。

当前,欧美国家社会工作发展已经由问题模式向优势观点、由单一方法向整合通用模式、由注重临床治疗向社会支持转向。社会工作更加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自主以及自我发展,具体表现为如何发现和发掘服务对象的优势与潜能。北美地区最早在心理卫生领域开展优势社会工作的尝试,以通过优势潜能的挖掘挑战传统个人病理学的弊端,最后于1980年代晚期被纳入社会工作的实务取向当中,相应的代表人物包括:Dennis SaleebeyCharles Rapp以及Anne Weick等。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Dennis Saleebey将优势社会工作认定为: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与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②]

(二)优势社会工作的核心要素

优势社会工作深信人类自身具有潜藏的智慧和能力,即使是最卑微和遭受摧残的个体,问题都不是其最主要的本质,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付诸行动的勇敢才是其本质所在。基于此,优势社会工作具有以下七个最基本的核心要素:一是复原。作为优势社会工作的核心观点和终极目标,复原并非没有困难、创伤或者生命的负担,而是个体在经历逆境事件之后,通过重新整合自我态度、感受、价值、目标、技巧以及角色等,最终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二是复原力。优势社会工作认为每个人都是一根弹簧,都具有天生的弹性,都有在遇到障碍和创伤后的自我疗愈、修复与再生的能力。一般认为洞察力、独立性、关系、主动性、创造力、幽默感和道德感是有助于个人复原力发挥的重要因素[③]。三是增强权能。增强权能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处于无力、绝望与压迫境地,主要是由于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深藏的潜能未得到发挥。为此,需要从服务对象的心理层面、人际层面、社区以及政治层面,通过促进个体的自信心、行动力以及胜任能力,最终增强个体的自我掌控和自我发展能力。四是生态系统观点。该观点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坚持脉络观与交流观,并强调人自身具有的积极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环境的支持作用,强调个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组织系统,并旨在维持个人与环境的正向交流关系以协助个人的发展[④]。五是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是指通过个人接触而维持其社会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而这些支持资源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来自亲友、邻居、同事、社区等非正式支持和来自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制度性的正式支持,也有按照支持形式分为有形的、物质性的工具性支持和心理、情绪的情感性支持。六是全人疗愈观。优势社会工作将个体当作一个自然的、全面的和独特性的个体,相信其有自我疗愈和发展的能力并激发其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全人疗愈则意味着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通过身心的整合与调适,去面对打击、障碍和创伤,最终达成对个体心灵与身体的修复。七是通过对话、合作与信任达成个体的疗愈和完整。所谓对话,即是在不同个体之间,透过谦虚而有爱的交流互动展现出具有治疗性和支持性的同理心、认同、包容和理解,由此弥补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误解和裂痕。所谓合作,则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时,需要用真诚去接纳、尊重、欣赏、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尽量克服自身作为专家所带来的压迫性,通过共同行动和协商去制定服务计划和行动。所谓信任,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避免专家诊断的问题假设和疾病分类,摒弃怀疑和自我保护的心态,从内心相信服务对象的希望和行动力,相信通过努力能够让服务对象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 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中优势社会工作的运用原则

(一)相信灾后青少年有能力去学习、成长和改变

地震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过程中,优势社会工作的前提是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信心,具体表现为:一是相信灾后青少年的能力,发现、肯定和称赞他们参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意愿和能力。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同理和肯定灾后青少年心理和情绪困惑的基础上,用心发现他们在地震发生前在家庭互动中的角色以及地震发生后在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中的参与行为,当面肯定他们对于家庭、他人以及社区的重要性和贡献。即使在灾后青少年没有参与救援行动的时候,也要肯定他们存在这样的意愿和动机,鼓励并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做好。二是启发和引导灾后青少年的改变动机和希望。梦想和希望对于灾后青少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引领意义。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形式与青少年一起描绘重建完成后灾区的景象,越具体越好,以激发他们对未来生活目标的向往,从而增强心理重建的动机;另一方面也要对于未来的目标采取客观化策略,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与青少年一起思考完成梦想可能需要的条件和资源。三是增强灾后青少年的主动性和权能,而不是代替青少年做出决定。此时,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敏感自己的角色,要让青少年成为灾后心理重建的主角,由他们自己去构思梦想与制定计划,而不是帮助甚至代替他们做出决定;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也要学会把握时机,在青少年尚未能实现良好复原的时候,适当地为他们引介相应的资源,促成他们获得更恰当的社会支持。四是通过适当的方式示范和教导灾后青少年学习自我照顾和自我保护、维持生活和卫生整洁、有效人际沟通和互动等方面的技巧,以帮助他们能够有效地与社会环境达成良好关系。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有特别需要的灾后青少年而言,如何协助他们学会自我照顾、帮助家务、恰当的亲子沟通和参与社区服务是十分重要的主题[⑤]。五是维持改变和支持青少年的持续成长。心理重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社会工作者既要帮助青少年排除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引介相关资源,还要促成复原的可持续进行。六是重视改变的涟漪效应和成果扩散。在促成青少年及其家庭的优势挖掘和复原过程之后,社会工作者要进一步促成青少年与家庭、家庭与社区以及社区与青少年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青少年能够自信并积极投入家庭关系协调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反过来也要促成家庭和社区对青少年的肯定和认可,并为灾后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成长机会。

(二)介入的焦点在于优点而不是问题和病理

优势社会工作的心理重建,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超脱对于问题的关注,通过对服务对象自己和生活世界的解构来克服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意义,通过重新建构服务对象对自己以及未来生活的景象来增强其对当前生活的信心。因此,聚焦于优点而不是问题,会带来一个全新的自我概念和世界景象。正所谓“一念之间,沧海桑田”。因此,需要做到:一是对于灾后青少年当前日常生活的观察与肯定,主要是通过家访或外展方法,了解青少年目前生活的家庭、社区以及社会互动状况,了解青少年生活的公共设施、家庭生态环境、家庭关系、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个人成长历程、学业成绩、休闲娱乐嗜好以及日常行为事项等内容。通过挖掘这些静态和动态系统中所具有的优点,让青少年恢复其在地震前的日常生活功能,从而淡化地震所带来的变迁和影响。二是通过回忆和分享灾后青少年生命历程中成功应对和值得骄傲的经历,在回顾生命历程中唤回过往正向处事经验,重温原有人生优点,提炼未来问题应对策略。三是协助灾后青少年检查自身及社会中大量负面语言所存在的影响,分析负面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脉络,同时也可以分析家庭中其他成员负面语言的真正背后动机,消除灾后青少年对灾难、救援、家庭、重建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的误解,促进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和解,引导青少年更多关注所具有的关系、资源以及实现未来梦想的行动。四是充分重视灾后青少年所具有的各种人际关系的优势。对于灾后青少年而言,如果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会带来心理的消沉,可以更多引导其与同辈群体、救援官兵、社会服务人员的互动;如果对于外来人员的干预心存戒备,则可以更多地协助其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互动;对于那些家庭亲子关系不好的青少年,促进其学校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发展也是一个恰当的策略。利用关键人物和有重要影响力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转移灾后青少年对问题的关注。五是通过与青少年一起制作家庭系统图、社会生态系统图,可以帮助灾后青少年疏通已存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现具有支持性资源的服务网络,并重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了解了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其他专业人士的言语激励促成青少年的动机激发。六是将发掘出来的优点具体化、增强化和持续化。所谓具体化,是通过文字、图画、故事、艺术以及语言等方式确认灾后青少年具有的优点和资源[⑥];所谓增强化,是指通过行动倡导和鼓励方法让灾后青少年由心动变成行动,将潜在优点和资源变现;所谓可持续化,是指社会工作者与灾后青少年不断回顾过往的改变成绩,看到成长和进步,从而增强持续发展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三)强调灾后青少年也是心理重建的专家

面对灾后青少年,优势社会工作通过以下方法促成其成为自身心理重建的专家:一是鼓励和激发青少年分享当前的心理感受,并引导其敢于梦想并说出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对于灾后青少年而言,未来的学业、家庭、职业、婚姻和家园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主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他们就这些主题的未来做分享,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二是通过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帮助青少年把这些灾后重建的梦想变为具体的行动目标,并让他们讨论目标的得失、利弊、优劣、先后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对目标实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升这些目标对于青少年的可及性。三是通过信息提供、行为示范、言语鼓励以及行动倡导促进灾后青少年自我思考,最终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和可能实现的目标。虽然很多时候灾后青少年由于心理困境和悲观失望,对于这些梦想构建和目标选择非常被动,甚至采取退缩和敷衍了事的态度。社会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复原力是一个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的过程,从优点评量和挖掘开始,寻找到那些最能让灾后青少年感兴趣和动心的主题,比如亲密的同伴关系、游戏特长、体育运动以及某科成绩等。无论如何,社会工作者需要意识到,要想协助青少年走出灾难创伤实现心理重建,必须依赖其自我的决定和自我负责,哪怕未来是一种失败的场景,也需要让青少年体会自我决定的过程。四是通过信息分享、沟通讨论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为青少年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链接和信息支持,并藉由开放的讨论和分析促成青少年的自我决策,并通过一定的仪式加以确认和巩固。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灾后心理重建小组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彼此见证。五是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资源链接和协同陪伴,积极鼓励和倡导青少年将目标和决策付诸行动。比如,为青少年组织小组活动、板房区环境清洁活动、课业辅导活动、亲子互动小组、特长展示以及就业联系介绍会等。

(四)以专业的助人关系为基本前提

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过程中,**人关系表现为个体的主动性和环境的支持性,具体可由以下路径达成:一是通过亲密坦诚的人际互动激发正向的人生经验。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外展、小组工作以及会谈等多种方式,自然地融入灾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朋辈关系以及学校生活中,从不同层面探索他们所存在的优势,并通过梦想的激发促使他们找到自己的长处和骄傲。比如,对于家庭关系不好的灾后青少年而言,其独立自主的学校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成为优点的基础。二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地为灾后青少年示范人际沟通、日常生活的技巧。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强调自尊、独立意识增强的特征,通过示范而非强迫让青少年认识到实现梦想需要掌握的能力和技巧。比如,可以通过小组游戏和社区技能大比拼的方式示范各种逃生、饮食、情绪宣泄、求职的技巧。三是要采取具体化的技巧,面向不同青少年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和内容。对于那些较为内向的青少年,可以采取个别访谈和家访的方式;对于那些比较时尚的青少年则可以通过竞赛和娱乐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儿童而言,一起玩乐和游戏的方式开展较好。四是需要针对不同场域的青少年开展不同的沟通和服务方式,既可以通过家访来了解家庭关系和氛围,也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来接触一些较为隐秘的青少年或谈论一些较为隐私的话题,还可以通过书信、日记、贺卡等方式来强化服务的正式性或巩固服务的成果[⑦]。五是社会工作者可以适当运用坦诚的自我披露方式,以过来人的经验促进同感和鼓励的目的。这既可以通过自己负面的经验疏导和释放灾后青少年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增进其自我应对问题的信心,还可以增进服务双方的坦诚、信任、同理关心的建立,解除灾后青少年对社工的防备、抗拒或依赖。六是通过适当的亲身陪伴和心理支持强化“我们、一起、共同”的观念,分享灾后青少年的喜怒哀乐和每一步的成长,可以让青少年在安全、支持的氛围中勇敢地前行。

(五)认为外展是较佳的心理重建方式

在开展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过程中,青少年的主动性、能动性、价值感等复原力要素是主要目标,但通过外展去了解、分析、介入和评估是主要方式和方法,具体可以做如下考虑:一是外展的地点不能仅限于服务中心或者办公室内,而要深入灾后青少年活跃的板房、学校、游戏厅、公园、体育馆、街边田头、救助站、各类服务中心以及休闲场所等;二是外展的时间不要固定进行,要有弹性工作的时间安排,配合灾后青少年的作息制度,在晚饭后开展家庭访问、在课间或者午休时间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时间面对游荡青少年提供服务、利用非主课时间开展知识教育、在周末时间开展青少年小组活动或社区活动等。三是外展的服务对象不能仅仅围绕青少年,而是要包括父母双亲、兄弟姊妹、学校师生、邻里亲友、朋友同辈、社区工作者以及各类志愿者等,从不同方面去了解、挖掘、激发灾后青少年的优势[⑧];四是外展的单位要包括家庭、社区、学校等微观、中观系统,还要包括社会救助单位、相关电视媒体、政府管理部门等宏观系统;五是外展的话题要适合青少年的生活和娱乐主题,从青少年喜闻乐见和正在流行的一些话题自然亲近地切入沟通;六是外展所观察的事项要全面而具体,比如对灾后青少年的家访活动,除了要了解其家庭成员、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互动和家庭氛围外,还需要了解家庭的摆设、衣食住行状况以及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等。

(六)将社区看作是一个心理重建的资源绿洲

地震灾后,社区成为政府、机构以及民间救灾资源的集中地和发放地,成为灾后救助的基本单元。优势社会工作的心理重建一方面强调从多面向挖掘社区心理救助资源,既要挖掘来自政府公务部门各类紧急救助和补助、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单位慰问、学校学费以及营养保障支持等正式资源,也要链接来自家人亲友的心理和物质支持、左邻右舍的劳力帮助、社区守望相助、志愿者服务以及各类慈善捐赠等非正式资源。尤其是对于灾后青少年而言,来自外界的志愿者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心理救助资源,既要联结、增强、共享和维持现有的各类资源,也要开发和建构新的资源形式,更要通过与其他社区合作链接新的心理救助资源网络和形式[⑨]


三、 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中优势视角的运用策略

优势视角的过程遵循关系建立、优点评量、建立目标、订立个人工作计划、具体资源联结以及评估结案等过程。而激发改变动机、增强权能、资源链接始终成为心理重建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说,优势视角下的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包括以下策略:

(一)建立关系

优势视角下的专业关系建立与罗杰斯的人本中心治疗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服务者自身的价值和态度,强调服务对象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具体来说,一是接纳,表现为非评判、非指责、非埋怨的言行举止,并真诚地愿意花时间去倾听和了解地震中每一个青少年的故事、心情和经历。二是安全,即是要第一时间通过身心保护和财产保全降低灾后青少年心理上的恐惧、担忧、害怕和自责情绪,促进其对自我情绪的接纳以及对外在环境的控制等。三是协助,即是要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咨询、知识教育、专业咨询以及行动倡导协助灾后青少年能及时获得外来资源协助。四是关怀,即是要无条件地给予支持和照顾,让灾后青少年感觉到他人陪伴和关心的温暖。五是正向引导,即是要树立美好的未来愿景并使之成为大家接受的目标。六是激励,即是要通过非理性信念的检查和辩论,增强青少年的正面情绪和动力。七是平等地与青少年沟通,避免专家身份。八是尊重青少年自我决定的能力。九是从内心里真正相信青少年能够从过往经历中学习面对今后生活的能力,并愿意为他们的选择提供更多机会。十是服务愿意与青少年共同分享自我的成功和失败,并促进情绪的双向互动。十一是服务要与灾后青少年共同经历、共同体会、共同发现、共同行动和共同成长。十二是成长,即是指所有的行为目的旨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而不是其问题解决,归根到底是复原力的激发和实现。十三是增强,即是要扩大并延伸灾后青少年内外的各种优势,而不仅仅限于维持和利用这些资源。十四是一致,即是要做到彼此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十五是感谢,即社会工作者也需要感谢灾后青少年给予我们的信任、分享和共同行动的机会。

(二)优点评量

开展灾后青少年的优点评量,既要发挥青少年个人内在的优势和潜能,更需要注重其外在环境的支持作用;既要重视青少年个体技能的提升,更需要营造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氛围。因此,有效评量灾后青少年的优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通过氛围营造技巧,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倾听灾后青少年的心声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反馈,通过治疗性沟通提供心理支持,为青少年提供适当的情绪舒缓和宣泄。在此基础上营造一个安全、放松和支持的工作氛围。二是要以轻松愉快的方式适当地引导灾后青少年了解优势视角的理念,并能够愿意参与优点的评量。三是要选择适当的优点评量表,服务者自己需要有一份较为规范和标准的优点评量指标体系,同时也要给青少年一份简单明了的优点评估量表,以鼓励青少年对优点评量产生兴趣。四是通过邀请、鼓励和倡导等方式引导灾后青少年由“现在”或“未来”开始,激发青少年对未来的念想和兴趣,尤其是要引导青少年展望对重建后的希望和梦想,可以通过“我的梦想”活动来加以引导。这主要是帮助青少年超越当前所存在的困境,树立克服困难和超越心理创伤的信心。五是积极培养青少年梳理自我和社会关系的技能,提升其自我建立和表达高期望的能力,协助青少年掌握适当的优点评量的方法,并在服务者引导下罗列自身存在的优势。六是服务者与青少年共同就罗列出的优点进行讨论与商量,确定优点后录入电脑并以一定的形式加以强化。七是完善评量出的优点,并使优点更加明确和具体,最好是以具体的时间、地点、频率、事件以及形式来加以明确。八是服务者与灾后青少年选择一个具体的领域将优点有效地贯彻,并将优点细化为一个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事件。

在服务者与灾后青少年一起进行优点评量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和方法。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定量的方法,提供一个关于优点评量的表格或者量表,以让灾后青少年在适当的位置选择划勾,并由此拓展青少年看待自身优点的视野和框架。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定性的方法,通过观察和问话来引导青少年认识自身在灾后存在的各种优势[⑩]

(三)制定计划

优势视角不断强调计划目标的确定,更强调计划制定的策略。对于灾后青少年而言,服务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注重以下几个策略:一是服务计划要由优点评量衍生而出,强调服务计划的制定要聚焦于如何肯定、挖掘和提升灾后青少年所具有的优势和能量,通过优势的激发来促进问题的解决;二是要以青少年自身的语言陈述来表达计划的内容,将灾后青少年的思维由“要我改变”改为“我要改变”,从而达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三是强调制定计划过程中的接纳、不批判、探索和同感,从而最大限度地看到灾后青少年所存在的可能优势和服务发展方向。四是提供灾后青少年多样性选择以增强其权能激发。这既可以通过重新标签(重新建构策略)的方式来消除大规模的地震恐慌对青少年的压力;也可以通过自我披露、信息提供等方式增强灾后青少年独立思考,促进其多样性的思维和行为产生[11]

灾后青少年服务计划的制定,可以采取多样性的促进目标形成的对话方法。首先是焦点解决会谈法,可以透过一些问话技巧促进灾后青少年发掘自身优势并形成目标。一方面,当灾后青少年纠结于地震所造成的心理创伤的时候,服务者除了表达真诚的关心和同理心之外,可以通过询问如果没有地震的“例外状况”来引导其思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以协助青少年思考自己的生命、理想以及希望并没有因为地震而丧失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确定灾后青少年没有处于紧急危机的情况下,引导其想象灾后恢复重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通过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强调来增强其克服当前心理困境的信心。

除了焦点解决会谈法外,还可以通过叙事疗法的外部化技巧来将地震以及心理创伤从灾后青少年的生活中隔离,从而尽量淡化和减轻地震所带来的心理创伤。这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技巧来加以达成:一是促使灾后青少年找出自己的优势,发展出一个“具有优势”的自己,并且认识到自己的内部存在感以及地震所带来创伤的外在感。二是在地震心理创伤外化之后,强化灾后青少年的抗逆力,从而积极主动地与地震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斗争。三是协助灾后青少年强化利用自身优势克服困境的能力,并将之变为计划的重要部分[12]

(四)资源链接

不论在正式与非正式网络关系中,其所提供的都不尽然绝对是正面的支持,既然协助灾后青少年的目标是提升其自我功能,或是提升其主体性,自我功能或主体性的发挥,依赖于青少年所具备的社区资源以及自己解决问题或改变环境的意义感。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扮演资源媒介与统整的角色:一是运用优点评量(希望花田)协助灾后青少年回顾与整理自己成功运用非正式资源的正面经验。特别是在花田中,分成许多不同的领域,诸如日常生活、财务/保险、社会支持、健康、法律等面向,提醒灾后青少年是如何运用资源,努力走至今日的,如此一来,某些网络关系,资源以及运用资源的方法,就会一一浮现,对灾后青少年而言,将是一重要的激励。二是建立自助团体或是互助团体,协助某些灾后青少年互助,让灾后青少年彼此支持、鼓励,形成另一非正式资源网络。通过互助团体的发展,可以让灾后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悲苦不幸的人,仍然有一群与自己一起战斗的人存在,并在彼此鼓励中不断增强其自我功能[13]。三是协助灾后青少年修补与周边不同群体的关系。可先评估这些关系对灾后青少年的重要性,以及恢复的可能性。若是两者均为正面,就可考虑运用某一些方式,切入此种关系,以及作部分的修补。四是与灾后青少年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家人或朋友)建立联系并一起开展各项服务工作。针对灾后青少年缺乏安全感的特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陪伴与灾后青少年建立关系,并与其各种非正式社会资源一起找出协助青少年的优势或资源,使其获得更多突破困境的力量。五是运用社区中关键事件和人物的支持。地震灾区是一个文化和传统先对较为丰富的社区,灾后青少年所在村寨中诸如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亲属邻居、村里干事、社区协会理事长以及各类救灾人员等等,都可以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


四、 结论与反思

诚然,地震所带来的家园损毁与身心创伤乃是任何人都不希望的遭遇,但却有青少年在如此常人难以想象的灾难面前,凭借内心重生的信念以及对生活的适应和坚韧,在苦难中结出美丽的花朵,真正展现出优势社会工作的魅力。通过优势社会工作协助灾后心理重建,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克服地震所导致的消极情绪和自我评价,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行动中化解震灾所带来的心理解离;也有利于发掘灾后青少年潜藏的能量和希望,提升其自我价值、自我效能、自我掌控以及生存意义感;还有利于青少年积极与社会环境互动,发掘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资源,将现实的困境转变为发展的转机;更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克服职业倦怠,与青少年建立充满信任合作、信心热情与勃勃生机的专业关系,增强服务成效。因此,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必须更多关注青少年内外的身心灵以及社会层面的优势与能量,在同行中尊重他们、欣赏他们、激励他们、成就他们,真正达成灾后心理重建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方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