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教育推动社会组织专业化的实践研究

高万红


  摘要:本文在阐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困境和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缺少专业化的实习机构是制约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主要瓶颈,而缺乏服务创新和专业化的服务是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难题之一,由此,高校与NGO组织的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同时可以实现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组织服务专业化的“双赢”。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本文以云南大学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并分析了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社会工作 社会组织 专业化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在体现出其巨大的优越性的同时,社会建设滞后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既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也与中国社会自身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失调有关[①]。目前,中国政府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政策的出台为社会组织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社会工作,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者服务和慈善事业。”[②]20163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6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提及社会工作,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制度,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基层民主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制度建设,依法规范社会组织,支持社会工作、志愿者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③]政府多次提出社会建设需要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的积极参与,这些为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国外的相关经验来看,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二者密不可分,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就业的主要渠道,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20 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 万人,并提出了通过实施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工程、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来保障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其中,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中明确提出,到2020 年,培育发展10 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从国家政策导向看,未来几年,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机构应该有意识地与社会组织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组织就业,促进社会组织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1988年中国大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首先在北京大学恢复,之后的28年间,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有300多所高校设置了社工本科专业,104所大学获得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MSW)授予权[④]。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实践性学科,其社会认同和专业地位的建立,取决于能否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社会大众。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专业实习教学在整个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是,目前内地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实习教学成为了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

综合现有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当下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面临诸多困境,主要是:其一,实习机构的专业性不足。如汪玲萍、李红芳、刘玉兰认为其主要体现在实习机构对专业理念的接纳认可程度不够,机构将提供实习机会当作负担,机构督导资源匮乏等方面[⑤]。其二,实习资源缺乏。实习资源主要分为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两种,物质资源缺乏的指社会工作实习受到资金、场所的限制;精神资源缺乏主要表现为督导资源缺乏,包括学院督导及机构督导两个方面;另外,肖萍还提出了社会资源和案主资源两个概念,主要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内地的发展比较缺乏,经常表现在专业认同、社会支持、政府协助等方面[⑥];而案主资源稀少和隐性化主要是指服务对象的潜在化、隐性化。其三,实习制度不完善。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缺乏专业特色和灵活性,与一般学科的教学并无区别,尤其是作为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重点环节的实习部分,很多学校也并未提供足够的制度支持和资源支持。如黄红,初智巍指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在一些学校仅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和补充,学校往往更多地从实习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的验证和巩固这一适合任何学科的角度去解读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意义,而不是从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特征的层面去理解、支持专业实习的有效开展[⑦]。其四,理论与实际脱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所受到的专业训练多是直接从西方拿来的理论模式和知识技术,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具体课程的安排, 大多仍以沿袭西方经验为主, 有关社会工作本土方面的论著寥寥无几。目前国内社会工作界的教材编写还不尽人意, 存在着数量少、缺乏系统、不规范以及“西化”倾向等问题[⑧]。社会工作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对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扎根立足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将社会工作教育与我国具体社会现实结合是摆在社会工作教育者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总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迫使高校不得不积极探索如何与社会组织合作,通过推动社会组织专业化来促进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教育机构为社会组织输送人才,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实务教育必须在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中才能完成。因此,双方的合作在目前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一)提升高校实习教育的专业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加快,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学校、医院及社会组织对专业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愿意接纳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高校在实习机构选择中的空间也比较大。但是,由于很多社会组织的服务缺乏专业性,实习机构往往把实习学生当作志愿者或普通行政人员来使用,限制了实习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应用和提高,不利于社工人才培养。在社会工作发展较快的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一些高校教师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推动下,通过创办自己的社会组织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在内地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一般通过与当地现有的社会组织合作,推动实习机构的服务创新和专业化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高校选择实习的社会组织标准来说,关键是看社会组织中有是否有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是否能帮助社会组织总结其以往工作经验,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达到专业化的要求[⑨]

(二)解决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推动其服务创新

学界对社会组织的称谓和界定差异很大,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民间组织、中介组织、第三部门等等。本文所指的社会组织是具有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即由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纳入登记管理范围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这三类社会组织。其主要特征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政府机构和市场组织;以社会服务为基本功能;自愿性和独立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承担着提供社会公益供给服务的重任。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有资金、人才缺乏、公信力缺失、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等,资金和专业化人力资源缺乏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从人才方面来看,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专业人才匮乏。2009 年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统计数据显示社会组织的人才状况令人堪忧,从学历来看,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工作人员不足30%,人员素质偏低;从职业资格水平来看,以广东省为例,在35 万人中仅有829 人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等相关资格,所占比例非常小,约为0.2%[⑩]

因此,社会工作教育者需要与和社会组织合作,建立投入式的伙伴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解决各自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推动社会组织专业化过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高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过程:以云南大学为例


为了解决高校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中的困难,国内许多高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下以云南大学为例,阐述高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过程。云南大学于1993年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是国内较早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本科院校之一,目前已经建立了从社会工作本科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从2001起,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开始了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在提升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社工人才培养质量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仅以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与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合作,推动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创新的个案来阐述高校与社会组织合作共赢的过程。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原名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YHDRA),成立于19943月,是中国第一个研究生殖健康的社会组织,2007年更改为现名。YHDRA是在云南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的一级学会,业务主管为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YHDRA医学和社会科学高中级研究人员为骨干。截至20158月底,研究会共有会员197人,来自云南省42个机构,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计划生育及医疗卫生部门和新闻出版单位等。YHDRA现为世界卫生组织生殖健康合作中心,国家流动人口生殖健康资源中心,中西部地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工程项目、川滇藏人口健康促进项目、西藏及四省藏区优生优育项目的指导机构。YHDRA会的宗旨是:关注弱势人群的生殖健康权益和大众健康需求,倡导卫生服务公平性、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殖健康权利,积极支持我国公共健康事业的发展。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与YHDRA的合作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初期:社工专业培训为先导

为了让YHDRA的成员对社会工作有全面的了解,为双方合作打下一个基础,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为YHDRA的会员们举办了多次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理论与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等;培训的方式包括:专题讲座、社工实习项目展示会、举办社工学术会议(邀请YHDRA的合作伙伴参加云大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以会代训)等形式。专业培训开阔了YHDRA的会员的视野,使其对社会工作有了简单、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合作申请项目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二)中期:通过项目合作开展对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建设

2006年以来,云大社会专业师生与YHDRA通过联合申请政府部门(主要是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的社会服务项目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提升YHDRA人员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服务技能,并安排学生实习。我们先后合作开展了“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促进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项目”、“全人健康视角下的昆明市流动妇女预防艾滋病项目”、“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项目”等多个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助人自助、能力建设、社会关怀、全人健康、生命教育、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的方法应用,让社会组织的成员切身感受、理解并在行动中学会了一些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专业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在实施“促进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项目”项目中,我们以流动人口子女服务为社区服务的切入点,由社会工作、YHDRA的会员(法律和医学专业的师生和其他专业的志愿者组成的跨学科项目团队(社工、医学、心理学、法学等),项目组成员在暑假期间与昆明最大的流动人口社区举办流动人口子女夏令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帮助流动儿童改善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让孩子们学会和同学、父母正确沟通的技巧;同时教给他们一些青春期性知识,让他们学会正确地与异性交往、预防性侵害和自我保护。YHDRA的志愿者还和云大社工学生一起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学业辅导和家访,帮助流动人口子女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该项目合作,YHDRA的会员们对能力建设、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教育等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切身的体会并能初步运用。

儿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是YHDRA的传统和优势服务领域,之前其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性病艾滋病预防、青春期生理健康和保健知识、社会性别意识等,服务的重点侧重于知识普及和健康意识的提升,服务的方法主要是参与式培训等。2010年,云南大学社工专业师生和YHDRA开始了在青少年性健康领域的合作。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项目”设计中,我们引入了综合性性教育、生命教育理论及社会工作方法,创新了YHDRA儿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模式,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理性的人生追求与人生目标,使其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将个体的命运与他人、社会的命运相联系,找到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体会到生命的精彩与心灵的充实,性健康是生命健康的一个部分。专业社会工作的加入,使YHDRA性健康教育的创新性、综合性、社会性得到了提升和加强,服务效果得到服务对象和服务机构的肯定,推动YHDRA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的服务创新和专业化。

(三)后期:社工师生进入社会组织任职,专业化进程加快

随着合作的深入,YHDRA逐渐体会到专业社工的加入生殖健康服务的重要性和优势,引入专业社工,推动机构转型的意愿更加迫切。2010年之后,社工教育者和毕业学生开始进入机构任职,加快了YHDRA的专业化进程。云大的一位社工专业的教师被推举为YHDRA的副理事长,云南财经大学的另一位社工教师被聘为副秘书长,云南大学的2位社工专业硕士毕业生被聘为机构工作员。2014年,YHDRA成立“健康老龄化中心”,并成功申请到了民政部“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慢病失能老人及其困境家庭综合服务项目和民政部“大爱之行:乳腺癌患者的医院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实施两个项目的过程中,YHDRA的会员的社工专业能力得到彰显和进一步提升,最终圆满完成了项目目标任务,并得到服务对象、有关部门和服务对象所属机构的充分肯定。

五、推动社会组织专业化进程中高校面临的挑战

在推动社会组织专业化的实践中,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有:

(一)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的限制

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中对教师的定位是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这种定位对社会工作这种应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来说有很多弊端,很容易导致教师出现重科研和教学,轻实务的倾向。由于在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津贴发放中主中看重的是发表了多少篇文章,上了多少节课,因此,很多教师满足于上完课,写几篇文章即可,对社工实习教学很不重视,加之大部分教师缺乏社工专业教育背景,科研论文大多属于原来所学的学科范围,对推动社会教育发展和社会组织专业化的促进作用不大。另外,有些高校领导和教师也不认同高校教师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教师付出太多而收获(金钱、科研产出)太少;有些教师认为在中国内地推进社工教育和社会组织发展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故不愿介入。

(二)社会组织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组织之间并非天作之合,也存在很多冲突,如社工的自我定位与机构管理者对社工的期望与之间有冲突;专业服务手法与机构服务手法之间有冲突;社会专业价值与非营利组织文化之间有冲突;民主管理与领导权威之间有冲突[11]。在与社会组织合作中,我们不是用社会工作去替代它们的服务,也不是用高校培养出来的所谓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去替代社会组织中的实际社会工作者,而是要透过一些有效的途径,使得社会工作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在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创新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要解决这个冲突,社会工作教育者要从自身经验出发,注重与机构工作人员的对话和交流,合作开展行动取向的研究,使双方在合作中都得到成长,形成“双赢”的局面。

(三)社会工作嵌入社会组织的边界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在“嵌入”到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嵌入”这一术语来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嵌入”这个概念本来是指“某一事物(固体A)卡进另一事物(固体B)的过程和结果,一般地我们把A进入B的过程称为嵌入”[12]在嵌入过程中,每一种专业都会不时地面临边界的问题,边界是对我们活动的限制,学科边界是关于“合适行为的法则、当地机构的政策,甚至是伦理的要求”[13]。在与社会组织合作中,跨学科团队的人具有各自特定的专长和职责,当他们会面并把干预的知识、观念和计划综合在一起时,团队成员就开始共享一个共同的目标,提升专业的服务功效。社会工作在整合多种服务资源,协调多专业服务手法的时候,学科边界为其提供了设计规划服务的方向和框架,这对于接下来的每一步细则实施,都起着引导性的作用。高校在与一些专业性社会组织的合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专业边界 ”这个问题。以跨学科为载体的嵌入式方法,分工与合作是双方共同关注的主题,学科的“硬边界”让各自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学科专业性的发挥,当“软边界”呈现出交汇和融合时,一个共享与合作平台的出现,既有助于打破现有单一的服务,又是对服务提供者应对情境挑战能力的提升。

(四)社会组织原有的定位

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自身的宗旨、优势和强项,如YHDRA定位自己的使命是,植根云南独特而丰富的多元文化,坚持医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致力于健康与发展领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为决策部门与相关组织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促进大众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其会员以研究者为主,会员之前的职业背景多为高校教师和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他们对学术研究更感兴趣,对社会服务则相对生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员投入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对YHDRA会员开展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方法乃至人际交流技巧方面的培训,才能使社会组织的员工接纳、理解、并最终能开展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六、结论和讨论


我们的实践证明,社会工作教育者通过实习教育教学来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创新,是一条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推动社会组织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双方可以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但仅仅通过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来推动非营利组织服务创新方面还是不够的,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需要加强,合作的方式也应该更多。如,在非营利组织中通过论坛、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倡导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对非营利组织服务创新的渠道、方法等操作性等问题进行研讨,并付诸实践;高校和社会组织通过共建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心,将社会工作/社会服务、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多方位的高校和社会组织共赢的局面。 总之,高校在推动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过程中,应以解决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为目标,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为基础,坚持能力为本、服务创新、开放合作的原则,努力承担更多的专业教育、研究和服务示范责任;社会组织应不断加强对社会服务创新和专业能力提升的诉求,尊重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性,在安排学生实习工作内容时给予更大的专业自主空间[14],才能实现高校社工和社会组织通过“协作式联动”,即高校和社会组织互相借力,通过完成共同的目标来合作[15],共同推动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责任编辑:卫小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