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目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西方民族—国家成长的历史与逻辑

摘要:“民族”与“国家”有不同的渊源,其行动旨趣也大相径庭。前者是“共同体”谱系的一个分支,为个体成员提供情感归属;后者出自“统治体”一脉,核心构造是一套具有暴力色彩的政权组织系统。在近代欧洲,市场经济发展将整合政治秩序的现代国家建设任务提上实践议程,但也导致古典共和公民动员模式的渐次失效,遂为古老民族意识的现代性敞开了空间。绝对主义时代出现的领土型国家,促成超越原生族群多样性的大尺度民族建构,亦对这种民族建构施加了政治规约。作为里程碑事件的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使国家主权与单一性的人格化统治者脱钩,将民族国家的命运共同体与民主共和的政制安排定型为现代国家的基础框架,并在跨界文化传播中释放出巨大的溢出效应,最终重塑了人们的政治想象。

关键词:政治现代性 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 共和主义

作者张凤阳,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南京 210023)。

“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

摘要:“主观理性”与“共同感”的矛盾是现代性深层的“二律背反”。现代性的这一深层困境要求哲学对“理性”观念进行深入反省与重建。新型理性既不能是以抽象“共同体”为根据的“客观理性”,也不能是以抽象“个体”为根据的“主观理性”,而应该是超越二者的“关系理性”。以“关系理性”为基本原则,确立“为他人的主体性”观念,为克服“主观理性”与“共同感”的矛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前提。哲学对“关系理性”的自觉,既是人的自我理解的深化,也是对哲学的思想任务和价值关怀的一次重新设定。对于中哲、西哲、马哲来说,在推动个人自由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们之间的联合,在此基础上追求真实的“共同体”,应成为其自觉的哲学意识和价值眷注。这构成了中哲、西哲、马哲对话与融合的重要生长点。

关键词:关系理性 为他人的主体性 共同体

作者贺来,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 130012)。

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耦合效应

摘要:作为原生于精神文化生产与物质商品经济中的运行法则,文化生产与资本分属两个曾彼此相关不多的领域。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资本要素,尤其是随着资本介入文化生产,文化生产与资本便不再独立特行。它们互相缠绕并形成丰富而复杂的耦合机制。在当代,文化生产与资本的逻辑耦合呈现出新的趋势:精神文化生产在产业化、市场化中形成新的态势;非物质经济发生的业态变革,生成文化生产与资本互动的新机理;信息技术现代化使资本对文化生产的逻辑嵌入产生了时空新范式。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生产则因其特点,在与资本的逻辑交集中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和境遇。这要求我们正确理解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价值双面性,自觉对待文化生产与资本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资本 文化生产 耦合机制 人文文化生产

作者胡潇,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州 510006)。

抓住中间层次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法国调节学派理论体系的演进

作者吕守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30)。

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

摘要:基于中国社会调查(CSS2011)和相关城市统计资料,分析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以及城镇化中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发现:在收入方面,人口城镇化率的上升对“进城农民”的影响,虽与“城里人”无明显差异,但在社会保险、文化生活、心理接纳及身份认同等方面却显著低于“城里人”。这种“进城农民”与“城里人”之间的不平等,会促使原来农村与城市的老二元结构转化为城镇内部户籍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新二元分割,从而阻滞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融合。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城镇化中社会阻隔的成因,为“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供可能的理论和实证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社会融合 市民化 

作者陈云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北京 100732);张翼,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城镇双职工家庭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基于2010年中国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

摘要:以2010年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城镇双职工家庭家务劳动状况,发现现阶段我国家务劳动量大幅度减少,城镇双职工家庭的家务劳动依然主要由女性承担,女性做家务的时间是男性的24倍,但出现了约三分之一的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的出现受劳动性别分工的平等观念、配偶的情感投入、家庭生命周期的特殊阶段和夫妻间“去社会交换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在家庭生活中,两性都会以分担家务劳动的方式表达对配偶的情感,也恰在男女两性基于情感因素参与家务劳动的意义上,家务劳动的情感属性得以凸显,即家务劳动具备情感功能,而不仅仅是一种“负担”。因此,承认、肯定和强化家务劳动的情感表达和相互支持功能有利于推进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的产生,有助于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的建设。

关键词: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 家庭生命周期 情感投入

作者佟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刘爱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论诉权的人权属性——以历史演进为视角

摘要:诉权被认为来自罗马法上的“Actio”,但罗马法上的诉权其实是类型化了的诉讼程序,是特定主体在特定条件下被许可运用的特权。不同的诉权是实现不同诉求的程式(仪式)。私法诉权说完成了诉权的权利化改造;公法诉权说将诉权从私人之间的关系上升为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诉权观念的革命。二战后,新自然法学与人权理论的繁荣为诉权人权论的浮现提供了理论基础。程序正义理论,特别是法律程序主义让诉权人权论走向成熟。以诉权人权论为基础构建的司法结构,是一个要求充分尊重诉权的主体地位、包含诉权与审判权商谈机制的结构。诉权的人权性质使得诉权具有绝对性,不得为诉权的实现附加条件。诉权不可放弃,放弃诉权的契约没有诉讼法上的效力。诉权不可否定,只能经行使而消耗。在诉权人权论下,民事诉讼目的当确定为“公正解决纠纷”。

关键词:诉权 人权 程序 公正

作者吴英姿,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 210093)。


中国海上航运的安保模式及其法律保障——以应对21世纪海上丝路的海盗为例

摘要:建设“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海上航运的安全,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海盗、海上武装劫持、海上恐怖袭击等海上暴恐事件频繁发生,对国际和中国海运利益构成极大威胁,对实施海上丝路战略构成严重挑战。确保海运安全免遭海上暴力的直接措施有五种。以防范索马里海盗为例,聘请专业安保公司实施驻船武装护卫,是确保海运安全的有效模式,不仅符合国际法,也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法律所允许,在夯实中国海洋总体安全上具有战略意义。在中国语境下,该模式面临法律风险,应在新型国家安全法律观的统合下,加强法律保障,与军舰(机)护航齐力协作,共同型构中国海运安全的最佳模式,确保中国海上核心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一带一路 海运安全 武装护卫 安保公司 国家安全法律观

作者李卫海,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教育部“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2249)。

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

摘要:“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不少作家以之作为创作题材。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的写法”和“士兵的写法”两种。中国作家的大屠杀叙事存在民族国家和阶级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虐杀;美籍华人和西方作家的小说有宗教情怀和对人性、生命的反思,但仍避不掉西方中心主义的缺陷,把大屠杀演绎成西方拯救中国的故事。近年来,为秦淮河妓女立传、为外国传教士大唱赞歌的故事模式,引领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潮流,是值得注意和反思的。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小说 民族 国家 叙事

作者李永东,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 400715)。

商业公司的建立与美国建国初期政治文化的转型

摘要:美国革命后,各州政府在银行、交通、制造业和保险业等领域建立商业公司。这些商业公司被界定为公共机构,各州政府只允许少数社会精英参与商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在相当一批建国精英看来,只有少数社会精英能超越个人利益,为公共利益服务。然而,建立商业公司的过程,交织着复杂的个人利益、党派利益与区域利益。商业公司的建立反映了建国初期“精英统治”思想与各种私利追求并存的复杂政治文化。更重要的是,强调精英治国的观念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都遭到挑战,人们对各种私利的追求不仅是对古典共和话语的“解构”,而且使这个时代政治文化发生意义深远的变化。

关键词:商业公司 精英统治 公共利益 个人利益 美国革命

作者董瑜,南开大学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讲师(天津 300071)。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