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动态>> 基金会信息>>

基金会信息

吴军 分享、聆听与会友

2013-11-05 作者:

分享、聆听与会友

——参加2013年度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的感想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社会学教研部 吴军 博士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学者项目”和“2013年度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借此机会能够向全国知名专家和同行青年朋友学习,收获颇多,启发很大。我准备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即分享、聆听和会友。

    研究成果的分享。在这样的一次青年学者的会议中,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最近研究成果,向专家和青年学者们介绍,并能够听到专家们的点评,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对于我们青年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一个听取各方面宝贵意见的机会。我这次带来的文章是《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这篇文章是我根据自己在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与教授们的交流和课堂笔记整理而成。该理论是基于后后工业城市形态,从大量实证数据中提炼出来的中层理论;后工业城市以消费为主,城市的竞争力在于如何吸引creative class前来生活和工作,而场景理论就是回答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尽管这样的理论对于分析当下的中国城市发展来说,并不一定恰当,但是,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更多的城市不如后工业时期,更多的城市出现消费特质,那么,它的价值就会显现。对于这样的理论介绍,让更多的人知道她的存在和意义。这次青年论坛使我的想法成为了可能。

    同时,有个哲学家曾说道,痛苦分享后可以减半,快乐分享后可以加倍。我信奉这样的人生哲学。这次论坛,与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专家和青年朋友们的意见,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比如桂勇教授对于该研究的点评,这样的理论与其他理论比较的优势在哪里?对于中国当下的问题适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是该理论本土化要解决的问题,自己之前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没有专门的去想它。通过这次论坛,我自己的研究有了重新的认识。

    聆听专家们的新成果。这次青年论坛给予参会的青年朋友们一次聆听专家的研究新观点、与专家近距离互动的机会。青年论坛的这次安排,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好的。提前与社会发展高层论坛而举行,为参会青年们参与高层论坛带来了可能。在青年论坛当天,我们可以聆听其他同行的研究和精彩表现,了解他们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水平,也可能与自己的研究做个比较;通过虚心向同行才俊学习,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青年论坛与高层论坛时间上的错位开展,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倾听全国知名专家的精彩报告,比如郑杭生教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中国城乡社会变迁两条宏脉的传承与创新。他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议题:第一是中国呈现社会变迁的历史与现实,第二是同城化过程与新型城镇化,第三是美丽城乡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第四是构建开放、包容、共享的“身份—权利—待遇”体系。

    再比如,宋林飞教授的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实现路径的报告,也是非常精彩。他对中国当下社会形势的判断,比如农村劳动力过程和工业产能过剩,对我们了解新型城镇化提供了较为深刻的背景性认识。尤其是他对推进城镇化的步骤和手段的概括,“积极”和“稳妥”的解释,更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这些提法和见解对于青年学者来说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除了分享和聆听外,会友是这次青年论坛的第三个收获。借此机会,我认识了许多全国的青年才俊。我毕业于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在我这个生活圈子里,认识的朋友也比较少,除了班级里的同学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零零散散的朋友。

    也许大家都知道,班级的同学并不一定所有的都从事学术研究,有的尽管读了博士,去做其他工作,比如进政府机关的公务员、进入银行的管理者和进入企业的干部等。在这里说这些,并不是反对,读完博士之后,一定做学术研究;事实上,我挺支持他们改行的,大家也都知道学术研究这条道路的艰辛。

   在这里说这些,主要是说明博士班级同学本来就少,还有的改行做其他的,自己学术圈子也就更小了。工作了之后,又发现,这个不能再小的圈子,又进一步收缩了。这次机会,给我们这些青年人,认识更多的、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道中人。这一点实属珍贵。

    最后,想提一点建议,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因为喜爱它,才对它要求高,希望它更完美。针对这次活动,希望保留这种青年论坛与高层论坛时间错位的安排,非常好。为了下次类似的活动更好,我提两点不成熟建议:

    第一,增加发言时间,可以减少每次发言的人数、增加单个人发言的机会;对于一项严谨、认真的学术研究,内容往往比较系统,很短时间只介绍关键“内容”或“核心”,如果没有背景性材料和知识的补充,这样的核心介绍,容易产生误解,或者说理解不全面;再者,对于我们这些埋头于研究的人来说,口才不如一些电视主持人报幕那么快,10分钟是个挑战;建议增加发言时间、减少发言人数。

    第二,增加与专家、青年才俊的互动,现在活动,专家一次点评了好多人,点评不够深入,而且二者不能互动,不能深入对某个问题讨论,仅仅是“蜻蜓点水”,觉得有点可惜,形式意义大于了实质。建议,青年论坛30人进行拆分,比如选取最优秀的几篇可以大会发言,下午分2-3三个论坛进行交流,这样应该互动会充分些。

    当然,这些意见提出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组织者付出非常辛苦的工作。最后,非常感谢他们为这次活动作出的贡献!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