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星:经历人生第一次学术洗礼
王 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2012年度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学子(硕士)项目“社区构建中的‘习以为常之避’:一项关于景颇族宗教性日常生活的研究”(课题编号12ZHFM01)主持人。
当在电脑上敲下最后一个字时,我顿时感慨颇多,这历时一年有余的科研项目终于可以阶段性地告一段落,而自己也第一次担当这么大型的项目课题主持人,这期间的酸甜苦辣,调研中的感悟、学术的洗礼以及这一幕幕都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想说几点感谢,首先非常感谢学术泰斗、我心中的学术前辈
2012年8月下旬,历经几个月文献的准备,也历经所有做过田野调研的人那番联系调研地和报道人的波折之后,我一个人背个包也历经一路“囧途”:颠簸中睁开朦胧睡眼,望着一个小的客运汽车站外面还算宽阔的丁字路口和远处满满的绿色,我顿时感慨地说,“陇川,我来啦!”就这样跌跌撞撞地闯进这片向往已久的地方……调研的一个月中,我经历了带有景颇族特色的基督教堂礼拜、跑到村子里拜见董萨,在与村干部的访谈时还被开玩笑说,“留在这里吧,年轻人,给你也分二亩地!”在处处领略与我家乡完全不同的热带风光和民族风情之外,我还深切感受到受着传统宗教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相互交织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体悟到民族性格突出的景颇族人们的热情与好客……调研回来的半年之后,我还时常会想起那里,想着大家对我一个外来者的照顾与关怀,尽管北京与陇川虽相隔千里,但两地之间我也能追寻着某种心灵中的归属。
对陇川的记忆应该是来自一年前的某节课上,老师旁征博引地介绍了中国“目瑙纵歌”之乡陇川。本科时的学术训练让我对景颇族有那么一点了解,但是陇川这片热土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想象,一个在当时的我看来有着神奇魅力的地方。选择人类学这个专业之前,我读过一本名叫《天真的人类学家》的著作。捧腹大笑之后我很希望在自己的求学生涯也像作者一样,经历一次“去远方”完全陌生的洗礼。从小到大一直在北方生活的我暗暗对自己说。“到陇川去,完成一次规范的学术洗礼吧!”随着对景颇族了解的深入,作为我国跨境民族之一、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同时也是传统宗教与基督教相交融的民族,景颇族具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和特殊性优势,我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当初看似儿戏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感
王星学术简况
发表论文:
1.《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解析》 《民族论坛》第十期2009.10
2.《构建主义视野看课堂PPT》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 2010.06
3.《延寿县朝鲜族中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专刊2011.08
4.《参与观察与研究者角色处理的伦理探讨》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
主持项目:
2011.7主持TBWA—复旦大学青年部落项目,并于当年10月顺利结项
参与项目:
1.2008年暑假,赴贵州安顺屯堡人建筑与旅游发展状况调研,撰写论文《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2.2009年暑假,参与社会实践团队的组织工作,实践成果《僜\人女性社会地位研究》获得该年度校级暑期成果二等奖;
3.2009年,参与北京市教委2009年深度科研重大项目“动态预警体系及数字化集成研究”,项目标号:0142131301。在导师吴月刚带领下主要参与其子课题“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稳定工作研究”,协助老师进行问卷设计、发放及课题报告初稿的撰写。
4.2012.11参与云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传统宗教文化遗存情况调查报告”。
5.2011-2012跟随导师参与“农民工社会融合”项目人类学质性研究部分。
获奖状况:
2010年11月,论文《建国以来我国城市民族团结政策的发展变化》(独撰)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民族理论学术研讨会专业组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