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动态>> 基金会信息>>

基金会信息

黄锐 如何理解变动的中国社会

2013-11-12 作者:

如何理解变动的中国社会

——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的短想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黄锐

    2013年10月11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作为进入社会学行当不久的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获得资助并在论坛上发言。并且,得益于基金会事先的细致安排,我还旁听了12日-13日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的“2013年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以及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主编与青年学者茶话会。

    无论是发言,旁听,抑或讨论,不仅可以感受到各种思想、观点之间的碰撞与激荡;而且诸多的前辈学者乐于提携晚辈,激发学术想象;还有一批致力于将社会学作为毕生志业的才俊也是汲取意见,相互砥砺,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我的学术视域。而这些无疑应当全部归功于论坛的主办方和相关的协办单位,尤其是要感谢在整个论坛的准备、召开过程中默默付出的会务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的辛劳让我收获满怀。

    感激之余,不免有一些简短的想法。社会学从诞生之时起,其命运就与现代性和现代化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一方面,社会学的整个基础建立在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内涵之中;另一方面,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使命在于分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以及理解现代性的基本特质。之于中国而言,社会学在中国的百年学术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中国现代化求索的一种反映。而当下的中国社会更是变动不居,相反相成的社会事实大量存在,如何在理论建构的层面检讨变动中的中国社会是必须要处理的问题。

    进而言之,我们需要对既有的有关中国社会的理论预设进行深度反思,这勾连起的可能不仅是中国研究的“立场”,还包括“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与“方法”等诸问题。而这些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探究,可能是对中国社会学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最大挑战。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