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世济民 人德报善
——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一届青年学者论坛有感
西藏民族学院社会学教研室 刘红旭
三十年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学难得的历史机遇,藉此产生了社会转型和社会分层研究的一系列有影响力学术成果,社会学经验性、现实性的学科品质再一次彰显。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历程相伴,恢复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正在形成具备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学术气质,一系列源于中国本土的中层理论正在丰富中国社会学实证研究,逐步建立了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机制。新时期的社会学研究者不仅以其优秀的研究成果为学科奠定基础,而且注重学术梯队的建设,在高校扩招的大潮中,社会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始终以质量为本,培养的一批优秀青年学者正逐渐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生力军。
郑杭生教授领衔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团队相继提出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 社会互构论”,无疑是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贡献,成为青年学人探索中国社会学理论的路标。我们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作为社会学青年学人,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仅流于犀利话语,附和于大众媒介和舆论的谴责声浪,并以专家的姿态自居,剖析声色兼备的媒体显微镜下积聚的社会问题,为弥漫的暴戾之气推波助澜,还是积极破解应对亟需解决的诸多社会问题束手无策的尴尬,试图冷静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学科实证的研究专长找寻社会事实的因果逻辑,富有创建地提供解决的途径和策略,真正成为解除病灶的“社会医学家”,需要我们的反思。得益于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青年学者论坛,本人有幸和国内兄弟院校28位青年学人汇集浙江临安,参加了涵盖四个方面的学术讨论。恰如基金会会长郑杭生教授为众位青年学人的寄言“人德报善”,虽然每位演讲者的研究领域各异,但都紧密联系中国现实社会,体现了郑先生所希望的以学术之德回报社会,成就作为学者的善,并积极投身于有益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事业中。应该说,这样一个专门资助青年学人学习交流的机会,本身就是一件关乎中国社会学延续发展的善事,她将推动着年轻的中国社会学研究者扎根自己的学术生命于经世济民的土壤之中,不为物欲熏染,不为强权左右,客观公正研究中国社会,发出应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