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携后学、大师风范,以文会友、学术盛宴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刘荣
2013年10月10-13日,2013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暨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召开。11日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幕。本届青年学者论坛的主题是“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提升:社会学理论及应用研究前沿”。能作为青年学者代表与会,我深感荣幸也倍受鼓舞。几天的学习,有以下几点感受。
向善之心,提携后学。郑先生以担负承前启后、铺路搭桥的社会学者的使命感,积极培养人才,提携后学。近来,先生多次在不同场合为我们讲“善的四种境界”,即“向善之心,从善之意,行善之举,至善之境”。是说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首先要有爱心、善心和感恩之心,尊老爱幼,关心他人;不能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要多为别人考虑。先生经常对我们讲“方向正确,品德高尚,学问扎实,身体健康”,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事实上他身体力行。我个人以为,先生讲“善的境界”与“品德高尚”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我会铭记在心。
先生以“向善之心,行善之举”之实,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社会发展基金会,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积极培育中国社会学的青年一代人才,特别设立“学子和学者项目”,为优秀青年学者提供有效的学术展示与交流平台。先生大师风范,以自己的善心、感恩之心,铺路搭桥,推陈出新,提携后学,为青年后学做表率。这种大师风范、提携后学的人格品质,让人敬佩。
以文会友,开阔视野。30名与会的青年学者代表,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从110多位投稿中认真评审筛选的。会场上,每一位代表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观点。会议间歇,青年们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继续谈论交流、加深印象,进一步建立了学术友谊。有的人从不认识到认识,有的人从有印象到熟知,还有的人在会后已经成为好朋友了,以文会友名符其实。
按照行内会议规则,论坛按相关议题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邀请了行内专家点评,各位专家点评直奔主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明确指出文章的缺点与不足,让在座的每一位与会人员都受益匪浅。譬如,我所在单元的点评人是《社会学研究》执行主编张翼研究员。张老师点评开始直言“说客套话、说文章的优点没什么意思,也没必要,我就直接说文章的不足之处”。话说小作能被《社会学研究》的执行主编点评,面对面指出文章的问题和不足,这在以前我是不敢想的,觉得今后也可能性不大,而恰恰在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就有这样的平台,让人大开眼界。
杨敏教授全程出席青年论坛,她在青年论坛闭幕总结时指出,理论自觉是评选论文的基本原则,希望青年学者们认真体会郑杭生先生讲的“中西关系、今古关系和理实关系”,在研究中以“理论自觉”为指导,避免食洋不化。杨老师理论功底深厚,评论总结客观、深刻。
名家汇集,学术盛宴。我曾多次参加过各类学术会议,唯此会议令人难忘。按照会议日程,10月12-13日青年代表继续参加2013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高层论坛名家齐聚,围绕会议主题郑杭生教授、宋林飞教授、宁越敏教授、曹锦清教授等分别做报告。分论坛有知名学者和博士生的最新研究论点分享,同时也有专业期刊编辑的精彩点评。报告紧扣会议主题,内容立足中国现实,论述有理有据,分析深刻透彻。大多数学者以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以理论自觉的学科意识提炼现实又高于现实,充分体现了他们“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的基本功。
先生讲过,自己要正确定位。名家汇集的学术盛宴为青年后学提供了向前辈虚心请教学习和与同行平等交流对话的机会。本次会议既让我开阔了视野,得到学界前辈们的学术关照与指点,又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我当继续努力。
感谢先生,感谢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提供机会,能让我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感谢论坛联络人的辛勤劳动和细致安排,感谢会议主办方和承办方热情周到的服务。
2013年10月17日 武昌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