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直觉树学界新风尚 继往开来创发展新局面
——2013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参会体会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狄金华博士
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2013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我必须要感谢尊敬的郑杭生教授及论坛的筹办单位,感谢他们为我们年青学者提供了这样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感谢他们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作为一个参会的青年学者,我对参会体会有如下体会。
我参会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社会学界有良好的风气与传统,这个风气与传统是社会学的前辈提携与推荐年轻后生,帮助后生迅速成长。
我们都知道学术场与商品市场是基本相似的,都是以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作为主要的竞争力载体。学者只有产出较好的产品才能获得同仁的认可;但我们的学术场又不完全等同商品市场,不是按照弱肉强食的规则来运行的。我们看到在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上,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术前辈将诸多的精力花费在培养、提携年轻学者的身上。比如早期吴文藻先生花了大力气推荐费孝通、林耀华、杨懋春、许烺光等年轻人外出学习,今天我们看到郑杭生先生通过基金会建设来搭建青年学者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看到,郑杭生先生对基金致辞的后八个字“促进学术、推陈出新”,正是这种传统与风气的体现。我认为这种社会学前辈提携、推荐青年学仁的行为并不能够简单地归因为为师者的仁心,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术前辈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一种担当,这是一种大我精神的彰显。作为社会学研究群体中后生,我们为社会学界的良好风气与传统感到幸运。
我参会的第二个感受是:我们青年社会学仁应该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学术使命。用郑杭生先生的话来讲就是“青年学者要有正确的定位”。
梁启超讲“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他讲少年与国家的关系,少年不做学术,青年才开始做学术,所以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是“青年强,则中国学术强;青年有前途,则中国学术有前途”。我们看到,社会学先辈在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已经写成了他们获得声誉的作品,如费孝通已经写就了《江村经济》、林耀华已经写就了《金翼》。这里我们也要问,我们对社会学的贡献是什么?
最近我和我的朋友们在一起常常讨论,我们认为我们所从事的学术不是一个个体学术,而是集体学术和时代学术。讲个体学术首先要厘清个体学术是针对什么来说的。我认为,个体学术其中至少包含两个不同的维度,一个是以从事学术的群体规模为标准进行区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在做学术还是一群人在一起做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个体学术的对应体就是集体学术,需要一个学术共同体的营造,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推动青年学者论坛也正是在帮助我们营建青年学仁自己的学术共同体。个人学术的另一个维度则是学术的目标,即究竟是为个体而进行的研究还是为时代/社会而进行的研究,它的对应体便是时代学术。为个体而进行研究可能是将其作为一种职业,成为谋生计的手段;也可能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时代学术最为核心的特征便是将学术的目标指向研究者所处的时代: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学术研究来推动时代的发展。学术真正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也就在这一层面。我们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正是要将我们青年学仁的学术生命融入于时代之中,这是我们青年学仁的学术生命也是我们的学术使命。
我参会的第三个感受是:通过大家的交流、专家的点评,我们青年人进一步深入地领悟了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学问。
时代学术要求研究者回应时代的需求,研究时代社会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时代社会中的经验与实践。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但凡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莫不是回应了时代命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时代学术的实践属性使得其要求研究者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来展开研究,也要求研究者在处于不同的时代中灵活地运用研究策略。
总的来讲,该怎么去做研究,郑杭生先生的“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是对我们青年学仁的一个指引。再评判,评判的是什么?是“借鉴国外,跳出国外”。再认识,认识的是什么?是“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再提炼,提炼的是什么?是“立足现实,提炼现实”。这是一个处理中西、古今以及理论与经验三重关系的命题,也可谓是进行中国社会学研究应该反思的方法论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我想我们青年学仁在学术的求索的道路上可以也应该携手同进。最后,再次感谢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也祝愿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