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动态>> 基金会信息>>

基金会信息

全面提高“理论自觉阶段”基本功的功力

2014-10-07 作者: 郑杭生

全面提高理论自觉阶段基本功的功力

——在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2014)开幕式上的致辞

郑杭生

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资助的青年学者论坛,到今年2014年,已是第三届了。我愿意借这个致辞的宝贵机会,围绕全面提高理论自觉阶段中国社会学基本功功力这个中心,讲几个意思。

一、

先说说这次会议的一些相关情况。

今天能够与30位入选的青年社会学者——他们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欢聚在西北民族大学美丽的校园里,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让我们倍感高兴!这30篇论文是从应征投稿的120篇论文中,经过反复认真的比较,精选出来的。可以想象,能够从中出彩,应该说不是很容易的。这是首先要向入选各位由衷地表示祝贺的。我希望,这次入选对各位来说能够成为自己学术生涯的某种转折点之一。

同样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这次西北民族大学的校长赵德安教授、副校长何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教授参加了我们的开幕式,并将给我们讲话。他们的出席和讲话,本身就表明他们对各位青年社会学者成长的关心,对基金会青年社会学者项目的大力支持,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增加了光彩。

令我们倍感高兴的还有:这次郑杭生基金会有多位理事、领导参加。其中第一次参加的,除了张建明理事外,主要有马云英理事,她同时也是会长助理;章东辉理事,他同时也是基金会的秘书长;杨劲松会长助理、泰豪集团的年轻总裁。其他参加的还有杨敏理事,她同时是我们基金会学术委员会的执行副主任委员;黄家亮监事、奂平清会长助理、李锁成副秘书长、方舒学术秘书。正在筹建中的事业发展部的正副主任李向阳和郑捷,也参加了今天的会议。我们基金会的理事和领导,都是义务的,都是义工,没有报酬的。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对青年学子、青年学者项目的奉献精神,表示衷心的、热烈的感谢!

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感谢西北民族大学校领导,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全体师生,特别是文化院长,和我们中心、我们基金会一起承办这次有意义的学术会议,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场地!还要感谢协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我们一定不辜负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全体师生,特别是文化院长的高度重视和为会议成功举行付出的各种努力,把会议开好,在参与者的记忆中留下值得回忆的东西!

这次会议前,秘书处赶印出了新的2014年基金会的简介,发给了大家。这个简介把我们这三年来所有立项的34个博士生项目、30个硕士生项目、资助的90位青年学者的论文都列在了上面,也把基金会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成员向社会公布。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我们基金会的透明度,便于大家核对、核实。我们每年印一本。这次由于时间紧,还有一些漏下的内容,需要补充。这主要是,我们联合一些有慈善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每年做一些好事。这就是2012年向内蒙赤峰市的残疾儿童捐赠20万元的助残用品;2013年向四川仁寿(汶川地震灾区)捐赠10万元人民币的1000套冬季学生服和50箱学习簿册;2014年向黑龙江招远县贫困学生捐赠了30万元的3000套冬季学生服。还要补充我们的事业发展部等。

二、

我今天要着重讲讲我们会议的主题。

今年2014年会议的主题是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提升: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应用与创新。这与去年2013的主题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提升:社会学理论及应用研究前沿以及与前年2012年的主题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理论及其应用前沿研究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与中国社会健康发展、中国社会学健康发展有关。我想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学青年学者,也跟他们的前辈社会学家、社会学者一样,要毕生为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尽可能大的、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贡献。这应该是我们青年社会学者的正确定位。

现在,中国社会学已经进入了理论自觉的阶段,我在去年7月召开的中国社会学2013年贵阳学术年会的开幕式上,当着上千的听众,做了题为《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中国社会学在理论自觉阶段的基本功》的致辞。这里三个代表中国社会学必须面对的三种基本关系:中西关系,今古关系,理实关系——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把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借鉴西方,跳出西方,不断进行再评判;做到开发传统,超于传统,不断进行再认识;做到提炼现实,高于现实,不断进行再提炼,我们才能真正创新我们的学术话语,创造我们学术特色,也才能形成为数众多的真正的中国学派。我希望,我们社会学界,特别是青年学者,要敢于和善于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在不断做好这些方面基本功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实际功力,扎扎实实提高自己的理论自觉水平,使自己在学术上、理论上更加成熟,对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对新型城镇化发挥更大作用,最后涌现一批社会学的名家,甚至社会学的大师。这是我们这一代担负承前启后、铺路搭桥的中国社会学者的真诚希望!

在今年7月召开的中国社会学会2014的武汉学术年会的开幕式上,我做了《学会、学派、学术》的致辞。我对什么是理论自觉阶段的基本功进一步扩展了。它们归结为三再、两气、一追求。所谓三个再,就是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这在上面已经提到了,该文也在今年三月的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了。所谓两个气就是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我把接地气的概念扩大了从学术的角度讲,接地气至少可分为三种,即接现实中国的地气、历史中国的地气、中国立场观点的地气。所谓一追求,就是追求真善美,社会学既要追求,又要追求善和美。费老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提出,社会学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判断。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尤其重大。因为中国社会学过度以实证主义的为主导。人文性一向是忽视的。费老的提法,对以实证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学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冲击。这里科学性指;人文性指善和美。这用中国学术传统的说法,就是追求真善美,提升精气神。事实表明,社会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如果仅凭单纯的科学性,并不能发现其真实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往往要靠人文性才能找到原因和解决之道。社会学研究非常需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这次我强调要全面提高理论自觉阶段基本功的功力,就要全面地从这三个方面来提高。

可以这样说,今后中国社会学界的良性学术竞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这方面基本功的功力如何,能否在掌握有关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既高屋建瓴,又具体分析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揭示世界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所代表的发展趋势,又能展现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所代表的中国经验,通过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通过接现实中国、历史中国和中国立场观点的地气、通过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中西、古今、理实这三种基本关系,鉴别各种思潮,从而推动中国学派的建设,促进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并为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

下面,我还要着重说说基金会三年的社会评价、社会影响和今后的一些设想。

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到今年已经整整运行三年了。效果如何,社会评价怎样?在社会公信力低落的情况下,用事实回答这些问题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各位受到资助的名声,也关系到基金会进一步发展。可以欣慰地告诉各位,特别是基金会的资助者们,今年北京市有关管理机构组织了第三方的正式评估,他们一行五人仔细审阅了我们所有青年学子和青年学者的项目以及其他项目、审查了所有有关账目。他们的结论是:我们基金会很清楚,很干净;基金会有一定的活力,影响在不断增加。这些结论,我们觉得是符合我们基金会的实际的,它使我们的资助者放心,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珍惜这样的社会评价,把它看作是我们继续前进,把基金会搞得更好、把实施的项目做成品牌的动力。

社会影响增加的表现,我们的青年学子、学者项目的申请人数在增加,如博士生项目,出现了一个高校有6-7人申请的情况,竞争开始激烈起来。如青年学者项目,第一次是112人申请,第二年也差不多,第三年120篇左右。前两次会议很成功。青年学者们聚集在一起,展示自己的论文,开展交流讨论。 而且第一次会议还留下了一个很好的习惯,这就是多数青年学者会后都写了参会交流的感受和体验,对会议进行小结,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第二届会议传承第一届会议的优良传统,每个参会者都写了一篇。今年我们继续这样做。我们的基金会网站,我们的社会视野网都会刊载,在刊登时,专门介绍大家,推广大家,把大家推向全国。这也是我们基金会青年学者项目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之一。因为青年学者是中国社会学界的未来和希望。同时,大家的文章,我们创办的两个学术期刊《社会学评论》和《社会建设》将会在青年学者专栏中尽量加以采用。现在,《社会学评论》已经出了九期,已经上了知网和社科基金网,已经被人民大学评为C刊。《社会建设》范围很广,先以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为重点。今年9月份、11月份出创刊号和第二期。

作为三年运行的总结之一,也为了增加基金会的活力,进一步把这项项目做成品牌,我们打算对34个博士生项目、30个硕士生项目、资助的90位青年学者的90篇论文进行一次评奖。评奖额为初步打算十分之一,也就是博士生项目、硕士生项目各评3项,青年学者论文评9项。奖金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这个想法已经得到资助者的响应,已经有企业家表示愿意资助。

现在我们也在探讨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办法,不能老靠我到处化缘,化缘仍然必要。持续发展的探讨有进展。我们成立事业发展部主要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最后我要感谢对青年论做出各种贡献的人们。这里我要特别介绍给大家的是马云英女士,他出生外交史家,是我们人大校友,早年在团中央工作。现在是慈善家,担任我们基金会的会长助理。她对我们的基金会、对青年学子项目和青年学者项目、对我们的两个杂志都有贡献。这次她参加了会议。我们要对他表示欢迎。

这里,我还要对基金会负责这些项目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同志杨敏教授、工作人员黄家亮副教授、方舒讲师、李锁成办公室主任等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家可以想象,从接受120篇左右投稿中遴选出30篇,整个学术委员会、特别是学术秘书、行政秘书,要付出多大的辛苦,所以我提议,我们再次鼓掌对他们付出的卓有成效的劳动表示敬意!

预祝这次论坛开的成功,大家都有收获。

谢谢各位!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