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社会学”
杨富强
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我之所以用走近“社会学”这样一个标题,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我是以民族学出身步入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由于对民族学熟悉,虽然身在社会学研究所,依然使用;第二,郑杭生教授领衔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团队在社会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力,让我对郑先生及其学术团队抱有一种单纯学术敬重,在我的念想里,走近他们,就是走近了“社会学”。第三,在进入社会学研究所以后,虽然通过给一些学校教授社会学概论等课程对社会学学科有过一次次浅显的解读,虽然通过一些学术论坛对社会学学科有了一些接触,但真正走近“社会学”仅有两次,一次是在宁夏银川参加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一次是参加首届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青年学者论坛。
走近“社会学”的两次会议。银川年会在我的印象中,其规模仅次于2009年的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会上聆听了多位老师的发言,但“会大人杂”,触动不是很大。真正有触动我的是参加首届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青年学者论坛,就这次论坛的片段做一点回忆。
大师指点。郑杭生先生建立基金会对青年人的一种希冀和支持,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一代承担起社会学研究的重担,先生对大家提出“天道酬勤,人德报善”思想,实际上是对青年人在做人、做学问方面的基本要求,人若勤劳,天道酬之;人有善德 天必有报。他说:学者要向善、从善、行善,善是人生的导航。最后他以“方向正确、品德高尚、学问扎实、身体健康”寄语会者。其他如郭星华教授、蔡禾教授、杨敏教授等多位老师莅临会场,点评、发言、甚至一再鼓动:放开谈,要有青年人的冲劲,希望有新的思想火花……
思想碰撞。在参会之前看到看会名单,30为参会者中(实际参会28位),我看到许多地处偏远的研究院所的参会者,原以为是对偏远地区的一种照顾,在会场才发现,大都是刚毕业于名校的博士、博士后、年轻的教授、副教授。在交流自己的研究论文和研究心得的过程中,彼此也成为朋友,虽然时间紧,但理论功底不浅,观点却颇为精彩,整体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会后的交流更为深入,这里有年仅26岁博士,却已翻译国外社会学一部;有主持多个项目的项目支持人;有在高水准学术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的助理研究员……
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是一个资助青年学人学习交流的的平台,曾经进入过这个平台,并已经聆听了前辈的寄语,就应当以更好的学术成果来回报社会,以不失老一辈的期望,感谢基金会的各位专家、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