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社会学前沿论丛: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介绍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会运动研究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横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历史学、人类学、组织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的专业领域,所形成的理论概念和观点丰富而庞杂。本书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文献的基础上,将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划分为集体行为论、资源动员论、政治过程论、框架建构论和新社会运动论等五个主要流派,仔细梳理每个流派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理念,以及由此而来的分析思路、理论假设和概念框架,揭示每个流派的优长、局限以及彼此间的批判和继承关系。本书既是对西方社会运动研究成果的全景式检阅,对研究中国当前和历史上的运动、革命、**件、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200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为政治社会学、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社会分层与流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西方社会运动研究概览/1
第一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发展脉络/2
一、美国社会运动研究传统的源流/2
二、美国传统下的专业领域名称/7
三、西欧社会运动研究传统的演变/9
四、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知识视野/12
第二节 集体行为的含义及类型/13
一、“集体行为”概念的提出及演变/13
二、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15
三、聚众/17
四、群众/20
第三节 社会运动概念的定义及争议/24
一、社会运动作为集体行为/24
二、社会运动作为政治斗争/26
三、社会运动作为对权威的挑战/30
四、社会运动概念:评论与总结/34
第四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知识谱系/39
一、研究主题/40
二、理论视角/43
三、本书的组织架构/45
第二章 集体行为论/48
第一节 集体行为论的兴起与分殊/48
一、集体行为论兴起的时代背景/49
二、集体行为论的思想原型/52
三、集体行为论内部的理论分野/56
第二节 符号互动取向的集体行为理论/58
一、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59
二、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60
三、特纳和克利安的突生规范理论/61
第三节 结构功能取向的集体行为理论/63
一、斯梅尔塞的值数累加理论/63
二、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69
第四节 相对剥夺取向的集体行为理论/75
一、戴维斯的J曲线理论/75
二、格尔的相对剥夺理论/77
第五节 集体行为论的衰落与调整/81
一、对集体行为论的挑战和批判/81
二、集体行为论的调整与修正/87
三、集体行为论的回归与最新发展/92
第三章 资源动员论/94
第一节 范式革命与资源动员论的诞生/94
一、资源动员论崛起的时代背景/95
二、奥尔森的挑战/97
三、资源动员论的酝酿与诞生/99
四、理论关切与基本假设/101
第二节 社会运动市场/104
一、运动市场论/104
二、社会运动市场的构成/105
三、运动资源的分类与性质/108
四、资源的配置与社会运动/110
第三节 社会运动组织/113
一、社会运动组织的类型/114
二、社会运动组织的效能/120
三、社会运动组织的领导和领袖/123
四、社会运动组织的演变/127
第四节 社会运动参与及招揽/130
一、社会运动参与的类型/130
二、社会运动参与:回应“奥尔森命题”/132
三、社会运动参与作为一个过程/134
四、关系网络与社会运动参与/138
五、运动参与研究中的其他问题/141
第五节 社会运动业类与部门/142
一、组织间关系与“多组织场域”/143
二、关于社会运动组织间关系的若干命题/145
三、社会运动组织间的结盟/149
四、从资源动员论到政治过程论/151
第四章 政治过程论/153
第一节 政治过程论的兴起与发展/153
一、政治过程论的诞生/154
二、对集体行为论和资源动员论的批判/157
三、麦克亚当的政治过程模型/161
四、政治过程论:从模型到框架/164
第二节 政治机会结构/166
一、概念界定和使用中的机会主义/166
二、政治机会还是政治威胁?/170
三、概念和理论发展的方向/171
第三节 国家政治与社会运动/172
一、重拾国家分析/173
二、国家的开放性与执行力/175
三、国家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177
四、第三世界国家与革命/180
五、国家与社会的交会模型/183
第四节 社会运动作为政治过程/187
一、集体行动的戏码/188
二、民族国家建构与社会运动的兴起/190
三、抗争的策略/192
四、国家对社会运动的镇压与警治/197
五、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抗争的周期/201
第五节 社会运动的结局及后果/202
一、运动的结局及后果:测量与评价/203
二、策略运用与运动结局/205
三、社会政治环境与运动结局/207
第五章 框架建构论/208
第一节 框架建构论的兴起:议程与背景/208
一、基本概念:框架与集体行动框架/209
二、框架建构论与其他理论视角的比较/211
三、意义与社会运动/213
第二节 框架建构的过程/216
一、框架建构的核心任务/217
二、框架谋划/221
三、框架竞争/225
四、框架言说/228
五、框架扩散与主框架/230
第三节 框架建构的场域/232
一、意识形态/233
二、文化/237
三、社会政治结构/240
四、媒体/242
第四节 框架建构的效果及影响/244
一、集体行动框架的变量特征/245
二、集体行动框架的共鸣度/246
三、框架建构的失败/250
四、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转向/251
第六章 新社会运动论/25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257
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257
二、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261
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263
第二节 新社会运动论的兴起与理论议程/266
一、新社会运动论的产生及其背景/266
二、新社会运动论:共识与分歧/268
三、新社会运动之“新”特征/271
四、新社会运动的历史起因/275
五、新社会运动的历史意义/279
六、新社会运动论的理论影响/281
第三节 新社会运动论��代表性理论/283
一、梅鲁奇的信息社会论/283
二、图海纳的程控社会论/290
三、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危机论/298
第七章 结语:反思西方社会运动研究/302
第一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最新趋势/302
一、从社会运动到“斗争政治”/303
二、文化主义转向/308
三、重拾情感分析/312
第二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演变规律/315
一、核心关切与基本议程/315
二、范式和流派的变异/319
三、未来的挑战与走向/321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运动研究/325
一、科学精神/326
二、历史视野/331
三、中国关怀/336
主要参考文献/339
人名中英对照表/370
重要术语中英对照表/373
后记/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