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新书: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第一部揭示大学毕业生真实生存状态的纪实作品
作者: 廉思 主编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定价:¥29.00
内容简介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该群体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作者作为国家级课题《潜在危机中国“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与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项目主持人,带领课题组和深访团队延续近两年时间进行实地调研,其撰写的有关这一群体的研究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全书二十万字,几十幅图片,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和发人深省的图片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80后”,“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再惠顾这一群体,他们比普通人有着更令人堪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他们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无奈和彷徨。
作者简介
廉思,祖籍燕赵,生于北京。修学经,管、法、政及至博士后出站。下过基层,坐过机关,当过学生干部,现在大学任教。
专家推荐
***
这是由北大博士后廉思带领一批青年学子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为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感到欣慰,并希望大学生们更加牢固地树立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
大学毕业生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政府、社会和学校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帮助他们有为、有用、有得,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梦想。人大校友廉思主编的《蚁族》一书提醒我们,任何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做法和空洞的说教都是无益的,我们需要更加扎扎实实地工作。因为关心他们,就是关心国家的未来。从这群朝气蓬勃、坚定不移的 "蚁族 "研究者身上,我感受到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人大精神得到弘扬,实事求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人大传统得以延续。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
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感人肺腑,篇篇引人深思。"不唯书、只唯实 "才能写出这样的好书。
--王绍光(长江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主任)
***
含着泪水阅读了廉思的报告,这本书是无需推荐的。我写了点儿感想,与"蚁族"共勉:
在那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代,他们诞生了,
当老一代人要告别革命的时候,他们成长了。
他们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先行者,
他们是新世纪中国梦的探路人。
不管权力、关系如何戏谑平等竞争规则,
他们仍然选择了勤奋工作;
面对被金钱、权贵绞杀的社会道德底线,
他们没有放弃理想和希望。
关注他们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
--这是因为:
中国要靠他们去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世界要靠他们去寻找人类前进的方向!
--丁宁宁(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
***
高等教育普及后我国出现了新问题。廉思探讨的 "蚁族 "对研判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行为和政治倾向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也是问题导向、多视角观察、注重实地调研、强调通俗易懂为读者写作的典范。
--潘维(政治学家、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
"80后 "眼中的 "80后 "的生存处境、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望;一个透视当代中国社会的独特窗口。本书是迄今为止对这一群体最生动、最贴近的描述。
--汪晖(《读书》杂志原主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如果带着问号读《蚁族》,则可知:这种社会问题,源于1990年代末期推进教育产业化之中的大学扩招、至今没有纠错而是将错就错地把书中没有透露的那些既得利益群体造成的制度成本对弱势群体转嫁、且竟如皇帝着新装般堂而皇之!其后果,往往顺势扩散为社会问题。例如:由于人们支付高教成本时隐含的预期收益高于离校后被一般劳动力市场 "再定价 "的实际所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不多的各种 "蚁族 "越来越多地聚居一处扩散情绪,遂导致几乎任何社会冲突都会有 "无厘头参与"。果如此,"蚁族"所揭示的就是一个教育产业化直接制造的不和谐因素 --但愿治本有道。
--温铁军(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
这本书不是一部小说却字字扣人心弦,不是一本传记却句句镌刻着小人物的奋斗艰辛,不是历史著作却必将载入史册。廉思的团队让我看到 "蚁族 "的生活成长史,让我读到 "80后 "对"80后 "的独特理解,更让我想到 "蚁族 "未来的求职工作路。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蚁族 "现象似乎在为大学生毕业后的状态敲响警钟,高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在就业问题上不能只关注数字,更应该看到数字下面毕业生真实的生存状况和他们渴望教育体制改变的无力挣扎。
--唐骏(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
***
这本书带着坚强,藏着温暖,传递希望。书中有象牙塔中学不到的生存法则,有生活中品不完的酸甜苦辣,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关注这一群体不仅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义务。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并引发了我作为企业家的现实思考。
--张锐(中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万学教育集团总裁)
编辑推荐
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焦点问题,全球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个很复杂也很吸引眼球的话题,牵动着国家政府部门、高校教育部门、学生家长等方方面面诸多的利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本书是北大博士后青年学者廉思带领他的团队深入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聚居村,深度调查、访问形成的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文字、图片等集结出版。北京地区集中了全国各地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的令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的生活、工作、情感等画面,是全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缩影。
3.本书得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著名学者如汪晖、温铁军等,企业总裁如唐骏、张锐等,联袂推荐,在高校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之间引起强烈反响。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丁宁宁,经济学家,王绍光,长江学者,潘维,政治学家,汪晖,《读书》原主编,温铁军,三农问题专家,唐骏,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张锐,民办教育杰出人物,联袂推荐。
4.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透视当代中国社会的独特窗口,带着坚强,藏着温暖,传递希望。
目录
专家推荐
他们在小月河
自序
聚居村民序
第一篇 “蚁族”揭秘
“蚁族”诞生记
一 接触
二 第一次调研
三 课题组
四 第二次调研
五 80后
“蚁族”全解
一 基本概念
二 产生原因
三 心理状况
四 性-爱情-婚姻
五 收入状况
六 职业状况
七 教育状况
八 网络行为
九 集体行动倾向
“蚁族”调研报告节选
一 人口学特征
二 社会学特征
三 网络、利益表达方式及社会交往
第二篇 “蚂蚁”传奇
触摸城市的夹层——“聚居村”采访手记
一 奋斗在北京
二 一路走来的非主流
三 一切都会好起来
四 从村到村
五 进京记
六 保险公司的羚羊
七 孤独的行者
八 离开唐家岭
九 向下的青春
十 奋斗在“大学村落”
第三篇 走进“蚁域”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夜幕下的坚强/不能承受的青春之轻/寻找黑暗中的那抹烛火/唐家岭的“保护费”/活着/睡袋里岂可容身/帘子里隔着的性/守望城市/单薄的现实,厚实的梦想/哪里才有安全感/他们选择如此生活/逐梦北京
幸福是一种态度
幸福是一种态度/青春何处安放/这么近,那么远/第一缕阳光中的爱情/有一种幸福/生存在北京/北京,这里是北京/城市的守望者/一路相随他们并不贫穷/“蚁族”中的“另类”
出村进村
出村进村
同在北京两重天
永不妥协的青春
幸福是否只是一种传说
他们生活的世界
“马太效应”的真实触摸
第四篇 《蚁族》背后的故事
后记
自序
廉思 2009年5月于北大承泽园
记录下"蚁族"的需求、声音、文化、梦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这本书并不是有关"蚁族"的研究报告(课题组研究报告另行出版),而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深访故事、调研手记等汇集起来的感性文字。这些文字记录着"蚁族"的人生感悟和成长足迹,凝聚着"80后"的真挚情感和真实思考。相比于纯"学术化"的研究报告,这本书更丰富、更纯粹、更鲜活、更真实!
本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篇:"蚁族"揭秘。由我主笔,讲述我们的团队发现"蚁族"、接触"蚁族"、研究"蚁族"的全过程。在对"蚁族"全貌进行客观揭示的基础上,还选取了部分调研报告以飨读者。本篇侧重"面"的概述,使读者能从整体上把握"蚁族"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状态。
第二篇:"蚂蚁"传奇。由深访团队主笔。从课题组调研对象中抽取若干人物,围绕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和成长历程,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本篇侧重"点"的深度,主张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挖掘他们生活中的细节。
第三篇:走进"蚁域"。由调研员主笔,讲述调研员在调研前对"蚁族"的想象、调研过程中对"蚁族"的感受、调研后对"蚁族"和自身命运的思考等。在前两篇"面"和"点"的铺垫后,本篇侧重两个"80后"群体的"碰撞"与"冲突"。在本篇中,调研员把调研过程中感受到的那些实实在在的知觉与痛觉汇聚成文字,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第四篇:《蚁族》背后的故事。由丁诚主笔,以第三者的角度全景式地记述我们的团队进行"蚁族"研究的全过程,语言平实,娓娓道来。
本书初稿完成后,由吴迪、李琳熙负责第二篇内容的编排,由丁诚、刘宇翔负责第三篇内容的完善,全书照片由刘宇翔、鞠焕宗、梁旭拍摄,全书最后由我和沈路进行统稿和校对。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来陆陆续续加入我的团队,参与调查和深访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包括摄影师,总数超过100人,全部都是"80后"--我的团队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团体,而我的研究对象--"蚁族",也是个"80后"群体。因此,本书虽然仅署我和几个编委的名字,但实际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80后"集体作品。
这篇序言我断断续续写了好长时间,我始终无法从对"蚁族"这些与我同龄的人的情感中摆脱出来,化为确切的文字。此时已是临近端午节,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即将付梓,已经将近两年了。我的许多朋友和家人都在关心我这个课题和这本书的命运,我想,其实他们不必担心。因为这样一本与我们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80后"有着血肉联系的书,是有着坚韧的生命力的。这样一本用我们自己的青春写下的和抚育我们的大地一样真实、厚重的书,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聚居村民序
文by 邓琨 2009年4月
"聚居村"的生活平淡而躁狂,周围的人一拨拨地来,又一拨拨地走,错综交错,却犹浮游植物一般,漂浮着,没有根基。在这个村子里,我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交心的朋友。机缘巧合下,一个据说要研究我们这个群体的朋友们搬到了我的隔壁,生活开始慢慢回归单纯,我和他们一起做饭、喝酒、聊天、生活。他们每天穿梭在"聚居村"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很兴奋地给我展示在屋顶拍到的日出,分享访谈者的奋斗故事,交流"聚居村"中的生活万象。看着他们为调研所做的努力,住在"聚居村"两年里的喜怒哀乐又逐渐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也得以把自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原以为自己的事情总是要自己解决的,告诉别人只能给人徒增伤感。两年,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门槛。两年的工作经验预示着一份"差不多"的薪水。两年里,我做过销售,干过技术,考过研,进过传销,也自己创过业。大大小小,凡是该经历的差不多也都走过了。到现在,我依然要重新开始,可我并不认为我是失败者,只是我尚未成功!有人说,我对问题的思考和我的年龄不符,要么是想得多,要么就是经历过太多的事……曾经的年轻气盛,玩世不恭,到现在的泰然处事。一路走来,艰辛失意,让我懂得了成熟的意义。
生活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去适应它。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事情不能让我们满意,在政府为我们提出各种方针政策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我们该做些什么吗?记得我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关于学习的论述我很喜欢。"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或许会衰老,或许会彻夜不眠,或许会失恋,或许会眼看着周围的世界受到一群狂人的毁坏,或许会得知你的名声被居心险恶的人诋毁,在这种时候,只有一件事值得做--学习。"我现在的生活很平淡,但每天我都保证要看新闻,看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各个方面的书。我不想成为什么完美的人,抑或是智者。但在这样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匮乏和为人处世的失误,机会就会从我们的身边溜走。
在我们选择努力奋斗,有所成就的时候,我们更要学会珍惜,学会放弃。两者并不矛盾,珍惜眼前的,放弃远处模糊不清的。静下心来从身边的事做起,一个人是考虑不了太多的事情的,否则必然会有失误。有时候,在路上我会停下来,静静地看看天,看看身边的花草,看看匆忙的人们,感受着那一刻属于我的宁静,我的心会豁然开朗,这就是生活!知足,快乐就会在我们身边,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永远不要忘记,在上帝揭露人的未来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很喜欢《基督山伯爵》里的这句话。在等待中积蓄能量,充实自己;在希望来临时,我们才不会不知所措。
告诉大家这些,也许很多人都会在这本书中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作为经历过的人来说,却不愿让这样的故事再继续,少走些弯路吧!命运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这就是我要分享给"蚁族"和"80后"朋友们的。
后 记
廉思 2009年6月于北大国关楼
我们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说这件事不大,是因为我们所关注的这个群体不是什么"名人大腕"、"小资一族",更没有什么"显赫身世"、"深厚背景",这个群体是个名副其实的"草根阶级"。说这件事不小,是因为这个群体,富有活力,满怀理想,他们曾被人称为"天之骄子"而寄予厚望,而目前他们那"向下的青春"正牵动着无数父母的心。
这本书,表面看来,是由我们的团队一个个文字、一幅幅图片亲手码起来的。而实际上,这只是出版的结果,而在结果的背后,是一个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是"蚁族"让这本书的每一幅图片都记录着历史,每一篇故事都充满着感动,每一个文字都蕴含着力量。而我们,只不过通过自己掌握的文字与摄影技术,予以记录罢了。
不久前,有一部名叫《奋斗》的电视剧风靡全国,剧中描述了一群所谓"80后"青年的成长历程。我一直心存疑问,这些刚毕业就开上奥迪或奥拓的年轻人是否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奋斗?这些看上去整天无所事事,打台球、泡吧的都市里长大的"80后"究竟在为什么而奋斗?其实在我眼中,住在"聚居村"里的"蚁族"正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的真正含义。刚毕业的他们面对生活显得捉襟见肘,但是这些能直面现实、接受现实的年轻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有自己的理想,而且正在积蓄力量为实现这些理想而奋斗。我总在想,要是能把"蚁族"和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该有多好,那将是一部真正的《奋斗》。可惜我不是导演,我只能用文字和图片去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我希望能通过我和我团队的研究工作,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蚁族"内心深处的力量。当然,相对于这一庞大的群体,区区20万巨细混杂的文字可能难以显现其原貌。然未有涓涓溪流,何来历史长河之奔涌?
两年的研究,自己垫了4万多,但收获了无尽的支持和朋友。这样的买卖,在许多人眼里,是亏大了,但我觉得--值。
两年的研究,积淀了太多的温情、太多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后导师潘维教授,他渊博的学识和真知灼见,让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风采。潘老师是个极富个人魅力的人,在北大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已经结束,但对于他,我总有难以割舍的情缘。
衷心感谢研究中心凌岩老师,我总习惯称他为"智者",长年游走于学术圈内外,使他对问题总有一种独特的敏感与视角。从他那里,我总能得到关于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项目最初的启动资金,正是潘老师和凌老师资助我的。钱虽然不多,却表达了他们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因此,本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创意。
难以言传的谢忱,留给我的家人。由于经费不足,其中几次我都想要放弃,但每当这时,家人都毫不犹疑地给予我支持。这本书,浸透了家人的爱和期待。大爱无声,大象无行,我想说,没有家人的爱,我将一事无成。
衷心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王玲书记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高祥阳委员,你们在我迷茫时给我指路,在我困惑时为我解惑,在我前进时给我力量,在我失败时给我鼓励。你们不仅仅教会我知识,而且教导我做人。
诚挚感谢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赵鼎新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李强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张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冯仕政教授。你们对本项目提出了许多中肯和宝贵的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
尤其感谢课题组成员,你们为这个课题奉献了很多。你们都是我最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你们在这两年里给予了我太多的信任、支持与鼓励。你们中的一部分,或许会在岁月中流失,成为过往的记忆,但我只要知道,自己曾经和你们在一起奋斗过,战斗过,开心过,你们就将成为我生命中支撑一辈子的砥柱。
深切感谢调研员和深访团队的同学。"蚁族"两次社会调查全部安排在冬天,在调研中,大家早上六点出发,晚上回到宿舍常常已是十一二点。而且一站就是一天,有时连记录的笔都被冻得写不出字来。但他们从未有人和我抱怨过,反而总是急切地问我:"能不能再多给我些调查问卷?""能不能再安排我去做个深访?"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每一位接受我们调查,与我们并肩前行过这段岁月的"蚁族"朋友,当读者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可能已经离开了"聚居村",但是他们的乐观、向上,连同他们的故事,却留存在本书的文字中,每每想到这一点,我总有无法言语的惆怅……
其实,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个真实故事和鲜活日记的简单罗列,它更是一种经久不息的情感力量。"蚁族"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的悲与喜、爱与恨,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让我们深切关注,并将继续牵引我们的目光。值得高兴的是,在本书即将付梓印刷之际,我有关这一群体的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这为我下一步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些微薄的努力,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在这个世界上,多少沉默者在历史长河中如过隙白驹。如果我们掌握了文字,而不去记录,实在是愧对那些可以记录却无法握笔的人。当然,作为同样是"80后"的我们,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奉献的文本可能还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非常的真诚!
他们在小月河
在北京有一个地方叫小月河
小月河,跟著名的奥运村,只隔着一条高速公路
这里,是无数追梦的外地孩子,梦开始的地方
这里有一边唱歌一边卖东西的贫嘴男人,还有跳河自杀的小姑娘……
没人知道离奥运村就两站地不到,还有这样的地方
跳河的小妹妹也没活过来
卖东西的贫嘴男被城管赶走了
估计太贫了
每天有人嚣张的开着破夏利在里面横冲直撞,跟所有的保安打招呼,恐吓挡路的学生
那里的住户一般都出租床位给学生,一个床位一个月200,可以随便用水电
每次搬走一个人,很快就能租出去,很多人从来不知道长什么样,起得很晚,回来的也很晚
很多人打扮妖艳,其实内心幼稚
很多人在外工作而不是真正的学生,也有和我一样做着IT行业的
很多人都为了一个月挣两千的目标而奋斗者
外面招聘启事上,贴满了促销,甚至公关的招聘
小月河那里很多学生晚上都在外面卖衣服,我很佩服
有的卖头花丝袜之类小东西
印象最深的就是贫嘴男,卖鸡蛋卷,每次都要和顾客贫嘴,尤其是美女,据说很多次被打
但是他的生意最好,据说一天要几千块,还要排队
他被城管赶走以后,我发现过他的鸡蛋卷设备在另外一个人手里,也在摆摊,但是没有人买
我买过一次,味道有点不同,但说不出来
也许就是少了那个贫嘴的过程吧
还有一个卖水果的阿姨,记性非常好,我买过一次哈密瓜,一个星期后竟然还记得我,还能把我和我女朋友联系起来,我很惊讶
前面说的自杀的小妹妹,是我一天晚上过去的时候遇到的
几个警察在河里四处打捞,几个警察在呵斥围观的学生
我远远地看着,一个男孩子被抬上救护车,旁边有人说,女孩赌气跳下去了
男孩子去捞,没有捞到,自己也差点淹死
第二天,据说女孩的父母已经把遗体运走了,男孩子活了下来
小月河的泥很厚啊
很明显他们也都是外地人,各种不同的口音,我看到过他们搬来时的样子,父母,大包小包,叮嘱
也看到过他们搬走的样子,拖着旅行箱,慢慢地往外走
很多人从这里开始,加入到北漂的行列中,拿着暂住证,加入滚滚车流中消失了
也有很多人,感受过北京的繁华和喧闹后,又离开了北京
还有很多人无法留下,但舍不下这繁华,于是做了不理智的事情
两个月前我对我女朋友说,再看一眼这里吧,我们再也不回来了
这里,只是百万北漂的缩影,希望他们和我们,都能找到儿时的梦想
书摘
第一篇 "蚁族"揭秘
"蚁族"诞生记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耳边响起了很早以前的一首歌:"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这是经典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的歌词,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美好憧憬。歌中继而唱道:"创造这奇迹要靠谁?"回答是:"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当时出生的80后,就是现在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我讲述的正是他们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
一 接触
那是在2007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中国新闻周刊》上的一篇报道--《向下的青春》。文中讲述一个名叫李竟的大学毕业生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真实经历。文中的他令人担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处寄托的青春和梦想,震惊了我。同样是"80后"的我,怎么也想不到在北京还有自己的同龄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真的存在么?他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个个疑问在脑海中涌现。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长期学术训练的敏感性告诉我,这是一个需要被关注和关心的群体,这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重大社会问题!
我开始主动寻找有关这一群体的相关资料,但遗憾的是一无所获。当时金融危机还远未来临,国内经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媒体正热衷于报道各类精英的逸事和言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学术精英等充斥着各大报纸刊物和网站的头条,根本没有人关注到这些微不足道的草根阶层。记得我当时在BAIDU和GOOGLE用关键词"聚居村"进行搜索,结果却显示为"少数民族\'聚居村\'"。在中国期刊网和其他学术网站,对这一群体的检索结果同样是"零"。因此,我决定亲自去《中国新闻周刊》中提到的"聚居村"--唐家岭--一探究竟。
唐家岭是海淀区最靠边的一个村子,从这里看不出任何京都的气息,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由于环城带地区交通便捷,生活成本低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相对较多,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就业、创业机会亦相对较多,加之这个地区大量合法和违法建设的出租房屋,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此落脚成为可能,因而形成聚居。在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大学生,有些甚至还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年龄大多和我相仿。他们有基本一样的情况,拿着一千多元左右的工资,租着每月三百元左右的床位,每天吃两顿饭,到工作单位要坐两个小时以上的公交车。唐家岭居住着四五万人,除了本村居民三千余人外,其他的都是如此生活。这些大学毕业生怀揣着梦想到学校,充满着理想出校门,但残酷的现实教会了他们什么是生活,小小的"聚居村"折射出一幅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生存现状的结构图。
从唐家岭回来后,这些同龄人生活的场景时常在我眼前闪现,使我久久不能释怀。我决心要深入研究这个群体,我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我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窘境,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开始着手对这一群体展开研究。
二 第一次调研
对于这样一个新的生态群体,在没有前人研究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只有自己组织社会调查,才能获得有关这一群体的第一手资料。幸好我于2005-2006年曾挂职湖北省广水市市长助理,挂职期间我组织了针对广水市的经济社会调查,这段经历为我组织社会调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正在我埋头设计问卷、确定调研地点之际,北京市委领导找到我,委托我就北京市大学毕业生"聚居村"问题进行专项调查,这个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的研究工作得以迅速开展。
调研问卷定稿、抽样地点选择、调研礼物筹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已是2008年1月。由于临近寒假,大部分学生已经回家过年,调研人员不足成为我面临的首要问题。无奈之下,我回到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自己曾在校研究生会做过主席的便利,招募了一些不准备回家过年的研究生参与调研,这批学生里就包括后来一直和我做此项研究的徐启元。
调研的过程并不顺利,2008春节恰逢我国遭受50年一遇的雪灾,受冷空气影响,北京也异常寒冷。我带着调研员入村调查,常常是问卷还没有做完,笔已经冻得写不出字来。一个多星期的调研,疲惫但有收获,刺骨的寒风和"聚居村"村民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年龄接近,我们和受访者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很多时候,常常是问卷还未做完,调研员和受访者就成了朋友。有些受访者不仅自己接受调查,而且还将其亲戚、老乡、朋友也介绍给调研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调研的阻力。
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一群体的面貌由模糊到清晰,逐渐显现出来:他们人数众多,大多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自然村落--"聚居村"。居住在"聚居村"生活压力很小,也更容易交到各种各样的朋友。于是,一批批大学毕业生住了进去,几年后,当他们有了固定的事业发展方向和足够的生活资料时,又纷纷搬了出来。他们有的毕业于名牌高校,更多的来自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有的完全处于失业状态,更多的从事保险推销、餐饮服务、广告营销、电子器材销售等低收入工作。他们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民主权利缺失,普遍对社会公平存有疑虑,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热情、开朗、迷茫、彷徨,形成了我们对"聚居村"村民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印象。
调研结束后,我根据调查所得数据和北京市委提供的统计资料,写成了4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在这份调研报告中,我就"聚居村"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基层管理力量配备、公共资源配置、治安状况和人居环境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这份报告,基本上可以了解当前北京市大学毕业生"聚居村"的现状、突出问题和形成原因。报告还在北京已有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聚居村"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2008年4月,报告被北京市委提交中央,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我的研究获得了肯定,辛勤的努力换来了初步的成果,这更坚定了我要把这项研究继续深入下去的决心。
三 80后
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他们在人们眼中一直没有很好的印象,早些年网络等媒体上到处是"歧视""80后"的现象,包含攻击的字眼处处可寻,如被称"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然而2008年,让很多人都扭转了对"80后"的看法,原来认为是半吸毒状态沉迷于网络的"80后"忽然高尚了一把:汶川地震的奋勇果断、行动魄力以及奥运会的热情大方、责任意识。至此,各种媒体对"80后"进行的积极报道和正面宣传开始进入主流趋势。
同一代人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评价。中国的"80后"究竟是令人骄傲的"鸟巢一代",还是令人担忧的"迷茫一代"呢?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认识"80后"这个复杂的群体。
"聚居村"中居住的"蚁族",大概能为我们理解"80后"提供一个注脚。"蚁族"大都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典型的"80后"群体。他们是当今社会中"最为敏感的人群":充满活力,满怀理想,或者雄心勃勃,具有挑战意识。大学教育给了他们知识和涵养,也曾许给他们美好的未来。然而,工作后的境遇,"聚居村"的生活,青春梦想无处寄托,使他们不得不学会忍受焦虑且不具确定性的暗淡时光。但同时,他们乐观、开朗,相信自己的选择,情愿从底层做起,在慢慢的积累和沉潜中,期待着未来的爆发。
透过"蚁族",读者对"80后"能得出自己的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蚁族"给我们揭示的是一个真实的"80后",在"蚁族"的身上既有"鸟巢一代"的光鲜,也有"迷茫一代"的阴影。
与"90后"不同,"80后"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直至今天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享受却简单充实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信息时代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现今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因此,"蚁族"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目睹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深度转型,作为世界新经济体中的社会结构成长要素,他们所经历的国家巨大变革,以及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意识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特定转型时期的社会历史变化。
但是,作为"80后"的"蚁族"同样孕育着危机。中国传统社会2000年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有一个比较通畅的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流动机制,即自隋唐开创的科举制。每年,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通过这条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科举制给所有读书人以通过科考而非钱财、出身、关系、背景改变自己命运(学而优则仕)的通道。但当今时代,在这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苦读"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分。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这种情况在"蚁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蚁族"大多来自农村和县级市,家庭收入较低,他们的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对于"蚁族"成员来说,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十年寒窗考上大学后,他们仍然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努力学习。但毕业时他们却发现,由于自己没有"硬"关系,只能又回到"村"里。当他们梦想破灭的那一刻,他们会将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归因于整个社会,从而使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应该承认,青年群体蕴含着极大的社会能量。这种社会能量既可以成为伟大的创造力量,也可以成为巨大的破坏力量。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横幅"破坏的欲望就是创造的欲望"--这是无政府主义鼻祖巴枯宁的名言。青年这种社会能量的释放方向往往在于引导,包括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情感的引导。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晴雨表,代表社会最敏感的触觉。在法国、德国和拉美诸国,种种反体制、反政府甚至反社会的极端意识形态大多发源于青年群体,或者经由他们向社会其他群体扩散。尤其是青年群体可以熟练地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媒介进行信息沟通与活动,这对于社会舆论乃至意识形态安全都具有较大影响。任何一种青年的群体行为都具有超前性(包括理想主义的幼稚)、超越性(现实和自我)和社会批判性(包括非理性的攻击倾向),这是青年群体行为独有的特点。而"蚁族"是青年中受过高等教育,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社会诉求、主体意识最强的活跃群体。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更好地了解"蚁族"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他们的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让他们更好地、更快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尊重,是一项紧急的、艰巨的且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做出努力,付诸实践。
三十年前的1980年,《中国青年》在第5期上刊发了一篇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这篇并不算长的文章开头便是一种绝望的口气:"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然后,"潘晓"历数了自己在家庭、单位、朋友、恋人面前所遭受的挫折,由此潘晓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
但潘晓还是感到困惑:"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潘晓的困惑也正是当时很多青年的困惑。很快,潘晓的来信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中国青年》持续发表讨论文章,共收到读者来信6万多封,有数千万人参与了这场有关社会伦理与人生观的大讨论。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民性大讨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接受的第一场思想洗礼。
如今的"蚁族"使我不由得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的潘晓大讨论,巧合的是,和我接触的许多"蚁族",虽表述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呼号。上个世纪潘晓事件引发人生观、价值观大讨论时,"蚁族"的大部分还未出生。两个世纪,同一种声音,个中的含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品味、去思考……
"蚁族"全解
本部分将对"蚁族"的基本概念及产生原因进行介绍,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蚁族"的心理状况、性-爱情-婚姻、收入状况、职业状况、教育状况、网络行为以及集体行动倾向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本章省略了复杂的模型推导,而直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出了研究结论。当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课题组另行出版的学术专著中了解到这些结论的详细演算过程。
一 基本概念
1.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从名称可以看出,该群体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
该群体是大学毕业生群体,即该群体成员均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就限定了群体的界限,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农民工以及务农青年不属于此群体的范围之内。此外,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2-29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80后"占到调查总数的95.3%。也就是说,该群体以"80后"的大学毕业生为主,是一个"80后"高知群体。
该群体是低收入群体,群体中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群体中甚至有的完全处于失业状态,全靠家里接济度日。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月均收入为1956元,既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低于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工资,因而可将其定位为低收入群体。因此,该群体是大学毕业生中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的低收入群体。
该群体呈现出聚居的生活状态。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聚居区域--"聚居村"。
这一群体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课题组研究表明,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
2.蚁族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名称虽然一目了然,但文字过长,不便于记忆。因此,我们采用"蚁族"来命名该群体,不仅指代简单准确,而且抓住了这一群体的本质特征。
首先,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这个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此外蚂蚁还有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这些特点,都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真实写照。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将这个群体定名为"蚁族",并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3.大学毕业生"聚居村"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又称为"蚁域"。它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自然村行政单位,而是指一定行政辖区范围内出租屋相对集中,且房屋出租对象主要为刚毕业大学生的聚居区域。"聚居村"住宿条件简陋,已经形成了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低层级衍生经济圈。无照经营的小餐馆、小发廊、小作坊、小诊所、小网吧、成人用品店和低档娱乐场所等各类经营门店大量集中且无序增加,入室盗窃、抢劫斗殴等刑事案件频发,生活状态堪忧。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难点问题,小小的"聚居村"折射出一幅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生存现状的结构图。
4.校漂族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为了考研或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包括留在大城市)或害怕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而继续留在母校或附近其他学校周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住在学校及其周围,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学习,去操场踢球,在学校上网,还经常到学校听课和各种讲座、参加考研培训以及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活动等。学校的公共场所里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一员,而事实上已经走上社会,与学校并无隶属关系,因此被称为"校漂族"。
"校漂族"与"蚁族"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校漂族"是以考研毕业生为主,日常消费多由父母供给;而"蚁族"则多以从事低收入工作为主,即便是考研,也大多是边工作边学习。其次,"校漂族"多散布于学校内和校园周边,居住方式很少呈现聚居形态;而"蚁族"则位于城乡结合部,一般远离高校,但交通便利,居住方式呈现出"聚居村"状态。此外,"校漂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毕业生"国家分配与双向选择"并行之时,此后便连年存在;而"蚁族"则是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等大背景下,大城市中新近出现的身份地位群体。
可见,"校漂族"和"蚁族"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产生原因,不能作为同一个群体来加以描述和研究。
二 产生原因
"蚁族"现象的产生,既有国家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也有我国户籍制度的因素;既有"聚居村"本身个性的问题,也有城乡结合部共性的问题;既有大学毕业生本身个性的问题,也有流动人口共性的问题。
1.宏观原因
(1)大城市的吸引力。根据社会学家芒福德的观点,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体,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目前,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其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一些小城镇或西部的城市相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当然会尽可能地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区就业。课题组研究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中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另外,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客观影响,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这无疑更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以北京为例,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在其巨大的吸引力感召下,京内外的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在北京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去外地工作则会增加发展风险,因此更愿意在北京工作。
(2)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2003年初,当时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此后,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便连年增加,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7年为485万,到2008年达到599万人。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将在2008年599万的基础上再增加50万左右,达到650万人。而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必然出现大学毕业生滞留现象。
(3)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2002年3月,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一方面骤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有一部分学生不得不待在大城市寻找考研深造或其他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国家就业政策,也为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大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持。
(4)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使我国大学入学率在短短七八年内达到了21%,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按照国际标准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因此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要求地方党委、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体制,建立责任明确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与运行机制,采取各项措施扫除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使大学毕业生尽快地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或者尽快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越是人才饱和的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前去择业的就越多,反之,越是急需人才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越难招到人才。"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落后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宁可在大城市里做"漂一族",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5)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体制性阻碍,也是导致"蚁族"出现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赶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而对能够作为初级工人、高中和职专毕业生的需求却有增无减。这说明,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量接受了大学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尴尬局面。此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因致力求全而有部分雷同。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社会化,实行自主择业,但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招生部门只按照办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负责招生,这就造成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大量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因此,高校教育体制机制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是形成"蚁族"的潜在原因。
2.微观原因
(1)房租低廉,交通便利是"蚁族"形成的客观原因。随着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各项管理措施逐步到位,流动人口必然向周边环城带地区迁移。同时由于环城带地区交通便捷,生活成本低廉,可开发利用土地相对较多,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就业、创业机会亦相对较多,加之这些地区大量合法和违法建设的出租房屋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此落脚成为可能,势必在此形成聚居。课题组在"蚁族"聚居较多的昌平区沙河镇调查了解到,该村农业转制基地于2006年10月建设完毕,盖有大量房屋,其主要建筑面积20平方米,一室带厨房、厕所,建成后便在互联网上发布出租房信息,房租为200元左右/月。由于其房租费用较低,交通离市区较近,相对便利,居住条件适合部分大学毕业生所需,于是便有部分大学毕业生从北京各地前来租住,产生了"聚居村"。
(2)追求群体间的认同是"蚁族"形成的主观原因。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熟悉的人群能给其以较大的安全感。因此,他们往往在毕业前夕和师兄师姐联系,希望与他们居住在同一区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聚居村"。这时的"聚居村"就像一个相对熟悉的港湾,毕业生那疲惫的航船要在港湾中抛锚、躲避。不论港湾同意接纳与否,也不管港湾是否能够承受,寻求庇护的航船扎堆似的往里挤。课题组在海淀区唐家岭"聚居村"调研时发现,许多"蚁族"成员都在"聚居村"内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和交往圈,圈子里的人大都是自己的同学或老乡。
(3)对独立生活状态的追求,导致了少量在校生选择在"聚居村"居住。其中,有些在校大学生是出于性格缺陷而在"聚居村"居住。这部分学生或者不善于处理同学关系,或者不习惯集体生活。选择在校外租房居住,既清静又省事。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室友们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因而在集体生活中往往难以相融,甚至产生矛盾或纠纷。于是一部分同学便怀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避而远之,在校外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空间。
还有些在校大学生是与恋人同居,营造"二人世界"而选择在"聚居村"居住。目前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较多,而且大学生中同居现象较为普遍。毕竟学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集体宿舍显然不允许,也不适合这些同学"过自己理想的生活"。为了有更多单独相处的时间,在校外租房居住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寻找学习环境或为就业需要而在"聚居村"居住。由于民办大学是以自考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一些想拿文凭的学生,为抓紧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觉得集体宿舍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只好自己寻找住房。许多民办大学毕业生未找到工作,为了就业需要滞留在"聚居村",主要在于交通方便,便于在京找工作;再加上房租便宜,所以居住在此。
三 心理状况
课题组对"蚁族"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运用国际通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消极完美主义量表、满意度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政治控制量表等,对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完美主义人格、社会政治控制、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和应对方式等六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课题组对SCL-90所包括的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平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均分2.05、人际关系敏感均分1.82、抑郁均分1.75、敌对均分1.74、偏执均分1.74、焦虑均分1.72、精神病性均分1.66、躯体化均分1.46和恐怖均分1.45。分值呈现的状况表明,"蚁族"目前正处于身体状态最好的年龄段、自我效能感较强,导致躯体化、恐怖等分值较低。同时,"蚁族"正处于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期,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对"蚁族"的影响相对较大,导致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症状等均分相对较高。
将上述分值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后发现,"蚁族"在强迫、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均分高于正常成人值,显示"蚁族"心理状况呈现亚健康水平,心理问题不容乐观。
2.从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来看,"蚁族"正处于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期,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对该群体的影响相对较大。"蚁族"的工作非常不稳定,许多人都在不停地换工作以追求更好的职位。工作的频繁更换使他们长久保持在一种高唤醒水平状态,对各种学习信息及招聘信息的高需求导致他们对信息非常敏感,从而使他们有规律、强迫地关注某些问题,这可能成为强迫因子分较高的原因之一。同时,他们的收入相对较低,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都相对缺乏,这样的状况会造成高焦虑且相对比较敏感的现状。此外,"蚁族"敌对因子得分也偏高,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1)"蚁族"刚踏入社会,感觉到社会的现实与自己书本中、想象中不相符,难免就会对社会不满,对各种政策各种社会事实带着潜意识的抗拒;(2)"蚁族"大学时是"天之骄子",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蚁族"的失落感骤然增强,这种失落感会令"蚁族"的认知和情感趋向负面。
3."蚁族"完美主义人格倾向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我期望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极高的成就;所定下的目标远远高于周围人群;比较倾向于理想主义。"蚁族"主要是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刚接触社会,处于为梦想奋斗的初期。尽管"聚居村"的条件艰苦,但他们拥有着较高的目标和期望,仍然愿意留在这里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拼搏。这样的心理状态和人格倾向,使得个体在奋斗过程中当期望与现实产生巨大差异时,在心理层面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而这种剥夺感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比如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或敌对感等。
在目前的社会现状和背景下,"蚁族"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他们会在持续的挫折感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而"蚁族"聚居生活的状态,很可能会使这样的认识和情绪广泛传播,形成群体认同。如果没有合理的宣泄途径,将会对该群体自身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4."蚁族"的个人社会政治控制感高于一般大众水平,即"蚁族"的社会政治态度比一般大众激进或偏激,这与该群体认为自身政治地位较低和对自身民主权利不满意有密切关联。此外,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不稳定的工作状况导致"蚁族"生活窘迫,人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与预期相差较远,这使得他们感受到较为强烈的挫折感,因而倾向于拥有较高的"对社会事件和环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5."蚁族"社会支持的状况不理想,得到的社会支持极少,甚至低于全国10个城市的平均水平,"蚁族"中仅一半人对自己人际交往状态表示满意。在与"蚁族"交往最亲密的人中,朋友占70.3%,亲人占24.62%;他们与朋友日常联络使用最多的方式是电话,说明最亲密的朋友可能并不在身边,就近的交往状态可能广却不深,因此总的社会支持状况低于一般水平。
此外,"蚁族"中女性成员的社会支持状况相对优于男性。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多使用了自身主、客观社会支持源。
6.在生活满意度方面,"蚁族"的状况不容乐观。"蚁族"的婚姻状况、性生活状况以及家庭经济收入是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蚁族"的生活满意度显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对经济收入最不满意,对人际交往最满意。"蚁族"抱怨最多的是经济收入、社会福利,职业声望等,与此同时,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度较高,对经济收入最不满意主要在于该群体对收入的预期较高,有高达7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与其预期不相符。
对生活的预期乐观,但对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不抱以信心。79.2%的受访者都乐观地认为未来三年内的总体生活状况会有所改善。但是对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这两方面,大多数受访者(政治地位:55.9%,民主权利:51.3%)则不抱以乐观预期,认为不会有多大改善。
7.在应对方式上,"蚁族"选择最多的是网络曝光和媒体曝光,其次是"上访"、"公开集会"、"联合亲友对抗"、"发牢骚"和"忍受",赞同度最低的是 "罢工"和"游行示威"。"蚁族"作为"80后"社会群体,其对网络的熟练程度是整个社会中最高的一个群体,其在利益表达时会自然而然地利用网络这一工具来进行,从网络上汲取信息然后经过个人加工后再反馈到网络空间中去。2008年网络舆论威力已然显现,作为"草根力量"登上舞台象征的"烟照门"、"考察门"、"六个警察打死一个人"以及2009年的"**"事件等也给"蚁族"运用网络手段表达自身利益以很大的想象空间。
赞成用"上访"和"公开集会"表达自身利益的方式仅次于"网络曝光"和"媒体曝光"。需要指出的是,"蚁族"对总体生活状况越不满意,则他们越不赞成用"罢工"的方式来表达自身利益。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的特殊体制与西方不同,罢工运动在中国出现得很少,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同时研究也表明"蚁族"在应对方式方面无性别差异,他们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都对其采用何种应对方式没有显著影响。但该群体的人格、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支持状况都与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显著相关。
目前该群体的应对方式需要引起重视。应对方式是个体面临应激情景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是个体面临挫折和压力时应激性的反应。现今"蚁族"正处于高就业压力和高期望值导致的挫败感之中,如果这种挫败感得不到适宜的调节或合理的归因,很容易导致该群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因此,应当重视调适"蚁族"的挫折心理,引导他们对目前的挫折进行合理归因,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
综上所述,"蚁族"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极完美主义特质明显,大多数人对生活状态不满意,社会支持较低,社会政治控制力相对较高,且个体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心理层面的相对剥夺感。这与该群体目前面临的较高的生存压力,频繁更换工作或找不到自己理想工作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冲击着他们的内心。因此,应当对"蚁族"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高度重视。
四 性-爱情-婚姻
"性-爱情-婚姻"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系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调查显示,"蚁族"中未婚人数占调查对象的93%,在未婚者中有49%没有恋人。与异性同居的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23%,但最近一个月内有性生活的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3%。从这些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蚁族"结婚的比例小于与异性同居的比例,与异性同居的比例小于最近一个月有性生活的比例,最近一个月有性生活的比例小于有恋人的比例。
1.婚姻状况与同居状况对比。未婚的人数占到被调查总体的93%,结婚的为7%,然而与异性同居的只有23%。这说明与异性同居的比例大大高于结婚的比例。与结婚相比,更多的人选择了不结婚同居生活。
2.同居状况与近一个月内性生活状况对比。与异性同居的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23%,但最近一个月内有性生活的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3%,高出与异性同居比例的10%。如果假定同居的人都在最近一个月有过性生活,证明除了同居的人外,还有10%的人有过性生活。那么这一部分人可能是和未同居在一起的恋人之间发生的,也有可能是买性、一夜情等。
3."蚁族"存在"婚恋困境"。"蚁族"中,未婚人数占总数的比例特别高(93%),绝大部分处于未婚状态。在未婚人群中,几乎一半的人没有恋人。"蚁族"已经经历过大学阶段,有恋人的比例应该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但与大学生群体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该群体与大学生群体在此方面差距很小。"蚁族"的收入水平较低,社交圈子小,恋爱对象的选择范围小,整日忙于找工作或工作,谈恋爱的机会也少。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该群体的结婚比例应该比较高,但目前只有7%,结婚的比例很低。可见,"蚁族"绝大多数正处于生理旺盛期,他们渴望同异性交往,在恋人或夫妻方面得到感情上或生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但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固定的住所,使他们无法在婚姻和恋爱的问题上考虑更多,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单身或同居的方式来生活。
4."蚁族"的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93%未婚人群中有恋人的人占51%,其中的23%选择了同居的生活方式,33%的人在最近一个月内有过性生活。但大部分处于未婚、不与异性同居、最近一个月没有性生活的状况。如果假定最近一个月内有性生活的人的性生活对象为恋人,那么证明该群体中有恋人的人群之中将近半数的人没有性生活,更多的是感情上的交流和支持。就全国成年人而言,平均性生活频率是在每星期1次左右。然而该群体的67%的人最近一个月没有性生活。对比之下,"蚁族"在性需求方面难以得到满足,人际性活动的缺失很可能会通过独自性生活(如自慰)或其他途径进行宣泄,如果通过其他途径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地下性产业的发展。
5."蚁族"不同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课题组通过t检验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恋爱方面、婚姻方面、是否与异性同居方面、最近一个月内有没有性生活方面差异不显著。并且和总体的分析一样,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存在"婚恋困境"和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问题。
6.个人收入、居住面积和人际关系是影响有没有性生活的主要因素。"婚姻"作为政府的一种"制度设置",实际上只有性关系才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实体"。课题组运用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有没有性生活"的因素为:个人收入、居住面积和人际关系。这三个方面也是有没有性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收入、居住面积和人际关系为"蚁族"性生活提供了最起码的物质保障、地点和对象,这三者是最基本也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课题组在调研中曾遇到在男性宿舍留宿女性的情况,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同时居住四个男人和一对情侣。虽然居住空间隔着帘子,但是性生活的质量以及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性-爱情-婚姻"的现状影响了"蚁族"对生活的满意度,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影响身心健康。即使对于有性生活的人而言,其性生活的质量也要受到性生活的地点和环境的影响。如果长期压抑,可能导致犯罪,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媒体报道
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积聚
■ 朱四倍
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形象地称为“蚁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
“蚁族”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其本身有有何特点?之所以称之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那么,面对越来越多的“蚁族”,社会该如何看待之?
从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身上,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大学生身价下跌的严重程度,更可以感受大学生群体内心的失落程度。应该承认的是,社会已经形成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实现正常就业以及不得不从事中低学历要求的、待遇较低职业的大学生群体。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高学历者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并且增长的趋势令人担忧。
在笔者看来,“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首先,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在此意义上,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满足或效用。相反,“公共和个人用于教育的费用,意在获取生产性‘存量’。这种‘存量’包含在人体中,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而这些服务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正是以上原因,家庭千方百计地使家庭成员在踏人社会之前能有一个较高层次的学历或学位。但是,“蚁族”的出现,在笔者看来,似乎走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其次,“蚁族” 是个与流动、社会地位、声望密切相关的问题。社会学家杰克思在《谁将出人头地:在美国取得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一书中,对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在上大学费用急剧膨胀的今天,人们之所以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学位作为一张获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门票。而这张门票是否有效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男子比受过较少教育的男子所从事的职业地位都要高些,挣钱要多些。即使那些家境一样,考试成绩相同,开始做同样工作的人,到头来大学毕业生也比高中毕业生所达到的工作地位要高得多。因此,“蚁族”的出现,在笔者看来,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其恶化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否则,与之相伴的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
最后,“蚁族”的出现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因素,并不单单是教育、大学生或者体制的原因,道理很简单,即使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然而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整个社会仍需要大批的人才——大学生。应看到的是,“蚁族”的出现证明“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要少,渠道也不顺畅,在社会地位上却处于“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尴尬境地。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不完备的教育投资环境很难使教育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实际上也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不利。“蚁族”的出现,在笔者看来,不仅仅是个体的风险,更是社会的风险,如果任由其叠加,形成积聚效应,不但对个体是一种伤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将形成隐患。
“蚁族”不只是个传说(图)
2009-11-14 10:21:00 来源: 天津网-城市快报(天津)
“在北京有一个地方叫小月河。小月河,跟著名的奥运村只隔着一条高速公路。”
只看到《蚁族》开头的这句话时,心就开始往下沉。很多小说都是用这种方式来做对比的。
果然,在距离繁华的奥运村不足两站地的地方,居住着被作者称为“蚁族”的一个群体。在作者的描述中,这个群体有着和蚂蚁一样高知、群居、弱小等共同点,确切地说,指的是“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中的人大多是来自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80后”,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们毕业后却大多从事着不稳定的“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的工作,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只能租住在城郊地区的民房内。有的人,每天有六个小时花在上下班的路上。工作的不稳定、生活环境的混乱、巨大的生活压力,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昔日的“天之骄子”卸下了曾经笼罩在他们头上的一切光环,且心理状况堪忧。
高速公路的两边,俨然两个世界,就如同“80后”,也并不都是同一个世界中的人。
说起“80后”的故事,电视剧《奋斗》曾经风靡全国。当时的感觉是,主人公陆涛有两个老爸,一个有钱,一个有权,还谈得上什么奋斗?与他比起来,“蚁族”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可以依靠的社会关系,是名副其实的草根阶层,赤手空拳打天下。也正因为此,他们在和同龄人的竞争中落了下风。然而,当只能靠馒头充饥时,他们还是没有放弃梦想,而是相信只要明天比今天好,就是希望。他们永远在等待中积蓄力量。
本书的主编廉思称“蚁族”为农民、农民工和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除了生活的压力,无助和迷茫也和“蚁族”如影相随。三十年前,一名叫潘晓的青年发出了“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呼喊,今天,“蚁族”也困惑“路在何方”。房子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但是为此,将付出什么?当有了这些东西时,我们是否已经白发苍苍?和现在的“房奴”“车奴”一样,“蚁族”是梦想的奴隶。前者透支的是金钱,而后者,透支的是青春。
无论是“小月河”,还是书中提到的“唐家岭”都只是一个缩影。据调查,仅北京地区就有十万以上的“蚁族”。除北京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蚁族》的主编廉思也是“80后”,他带领他的团队,不仅用细腻的心感受并记录着同龄“蚁族”们的青春岁月,还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调查和分析“蚁族”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和将带来的问题。作为首次被提出的一个概念,“蚁族”还需要不断完善,但这群人,的确需要被关注。也许有些问题廉思也没有讲清楚,但这正说明,这项研究只是个开始。
本报记者 李宁 (本文来源:城市快报)
高智、弱小、群居
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蚁族”生活
2009-11-10 15:30 作者:Sue Feng ::译者 缪小析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跟蚂蚁有何共同之处?新书《蚁族》描绘了“北漂”大学毕业生的生活,他们就像蚂蚁,头脑聪明,但作为个体微不足道,只有在群落中“聚族而居”才能获得力量。
《蚁族》这本书根据对北京约600位低收入大学毕业生历时两年的采访写成,9月中旬面世。该书出版一个月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宣布,中国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当中,有74%在9月1日之前找到了工作。本书主编廉思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在他看来,上述统计资料基本无关这些毕业生的真实处境。他说:“我一直在怀疑,这些找到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当中,有多少生活过得不错。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扇展现他们生活的窗户,他们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郊区几个“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在这些毕业生当中,多数在中小企业工作,月收入不到2000元人民币。他们住在一起是因为花钱少:月租大约只有约350元人民币。很多人为了短期工作或面试,每天要在路上耗费几个小时。
唐家岭是个小村庄,距天安门广场20公里,本地村民大约3000人,但外来人口已超过5万人,其中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廉思说,“这是一个由小街小巷组成的社区,小理发店、诊所、杂货店和网吧遍布其间。”他描述说,这些学生住的都是当地农民修建的五六层高的楼房,每层12间房,每个房间10平方米左右,两三个人挤一间,最多时七八十人共用一个厕所和厨房。
书中说,这些毕业生约六成来自各地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在老家,他们都是家人的骄傲,或许也是生活贫困的家人最大的希望所在。很多人在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中失了业,但决定不回家,不想承认在北京遇到了挫折。廉思描述了他和这群毕业生一起吃过的一顿年夜饭。开始,人人都像过节一样,大家包了饺子,做了很多菜……但后来,当天色已晚,外面的喧嚣静下来时,突然一下子,所有这些男孩女孩都聚在一起哭了。在这个非常特别的场合,再也没有理由掩盖他们对家的思念和挫折感。24岁的大学毕业生邓锟就是书中描述的一位“蚁族”。从云南一所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了北京,曾在唐家岭住了约半年,现在正在考虑搬回唐家岭,因为那里生活成本低。虽然过去两年遭遇了不少失败,但他还是踌躇满志。他说,“我并不在乎要经历的艰难,只要坚持目标,用积极的态度和坚强的心态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最终肯定会取得成功的。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像蚂蚁。”
这本书在读者中引起了共鸣,特别是在那些处境相似的人当中。这本书在中国知名文艺网站豆瓣网上得到了不少正面评价。廉思说,因为这本书的原因,“蚁族”这个概念已在中国大学毕业生中被广为认可,所以他的下一本书将涵盖中国其他地区更多“蚁族”的生活与奋斗。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国日志”11月6日)
何不给“蚁族”一个舒适的蚁窝?
发布时间:2009-11-13 10:01
来源: 荆楚网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11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们每年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率,但看到关于“蚁族”的报道忽然觉得仅仅关注就业率是略显苍白,远远不够的,正如唐骏所说“高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在就业问题上不能只关注数字,更应该看到数字下面毕业生真实的生存状况和他们渴望教育体制改变的无力挣扎”。
唐骏的呼吁确实是这些“蚁族”大学生的心声,在统计就业率数据时只管是否有工作,却从不关心是咋样的工作,条件、薪水如何,至于居住、医疗环境那自然是更不可能过问了,拿到一手漂亮的统计数据,相关部门就可以交差,万事大吉了。可是这些大学生却仍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无人问津,毕业大学生是花大成本培养出来的,如此情形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深思。
当初农民工大量进城之时也遭遇过类似“住房难”的问题,一开始也是无人过问,任其“随风漂泊”,工地、地下通道等都成了他们的避风之所,可是这样的“不作为”不仅损害了进城务工人员的积极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治安稳定。好在这引起了中央的及时关注,建立了农民工的廉租房,解决了这一社会隐患。
毕业大学生文化水平比农民工高,可是却同样遭遇了这样的尴尬。这批人可以说都是我们社会未来的精英与中流砥柱,祖国的发展还得靠他们。但经过大学数年的刻苦学习,进入社会遇见的确实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