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大用教授“环境社会学:事实、理论与价值”讲座纪要
刘炳林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2015年12月16日下午,由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学名家讲坛”系列讲座第五十讲在中央民族大学北智楼201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洪大用教授作了主题为“环境社会学:事实、理论与价值”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包智明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任国英教授列席了本次讲座,此外中心部分青年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感兴趣的人士到场并参与了讲座的讨论。
讲座一开始,中心主任包智明教授首先对主讲人洪大用教授进行了介绍,随后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做了概述,在对比日本、韩国等国外环境社会学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包教授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做了展望,并结合讲座的性质简要讲述了此次讲座的意义。
洪大用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和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现状,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引言,渐趋繁荣背后的隐忧;(2)环境社会学关注的事实;(3)环境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趋向;(4)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价值”问题。
洪大用教授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将中国环境社会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中国整个社会学学科大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社会学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加强、学术研究成果的增长等方面,并呈现加速的趋势。在分析了环境社会学研究内容的分布之后,洪教授围绕着环境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引出本次讲座要讨论的三个核心问题:即事实、理论和价值。
在如何理解环境社会学关注的事实层面,洪大用教授认为:第一要关注具有环境后果的社会事实,第二关注环境事实的社会建构的过程,第三关注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社会影响和社会反应,也即针对环境问题的这样的社会事实。除了在一般意义上区分环境事实和社会事实,并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之外,最核心的研究内容恰恰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社会影响和社会的反应。紧接着,在如何把握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层面,洪大用教授以企业作为一个污染者为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企业的污染行为,以建构自己的理论,并指出我们在面对一定的事实建构理论观点时,不能就事论事,要有充分的想象力,而且需要注意自己理论的层次,否则建构出来的理论的深度和说服力是有限的。最后在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层面,洪大用教授主要从“悲观取向与乐观取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效率(整体)取向与公平(分析)取向”、 “脸谱化(静态)分析与变脸(动态)分析”以及“政策取向研究(行动促进)与案例分析(典型示范)的意义”五个方面分析了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以及自身研究经历,洪教授认为坚持社会公正与动态分析的视角,积极推动政策尤其是案例研究,并增加这样的一种自觉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讲座结束后,中心主任包智明教授做了精彩的评议,并结合自身的研究进一步阐发了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感谢洪大用教授给大家带来的有关环境社会学的如此系统完整的讲座。最后洪大用教授逐一解答了现场多位老师和学生的疑问,本次讲座在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整理人: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15级硕士研究生 刘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