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两刊编辑部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24年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此次座谈会的主题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体系化研究阐释”。与会学者围绕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提升《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办刊水平、促进两刊高质量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一、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陈光金研究员主持。
陈光金指出,本次会议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体系化研究阐释为着力点,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鼓励和推动中国社会学界深入探讨和研究相关课题。陈光金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社会学研究者的使命,学术期刊在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学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期待与会专家学者为《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的办刊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李培林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的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和体系化研究阐释,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李培林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学研究》和《青年研究》两本刊物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当前的发展中也遇到一些新问题,需要深入研讨达成共识;另外,2026年是《社会学研究》创刊四十周年,三十余年来,这本刊物见证了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和迅速发展的历程,用什么样的方式筹备相关纪念活动,也希望听听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李培林提出了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供与会学者在讨论中参考:一是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二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三是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四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前沿交叉问题的研究。
二、专题座谈会
上午的议程是专题座谈会,与会学者围绕“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体系化研究阐释”展开发言。专题座谈会由陈光金研究员主持。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宋林飞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用典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他提出习近平用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典范之作,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和使用的“文化自信”“治国理政”“倡廉肃贪”“克己修身”“创新发展”“底线思维”“亲仁善邻”“金融文化”等多个标识性概念,以此作为用典视域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初步探索。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以《社会科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叙事》为题,认为应建设一种文明主体性策略,以探求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为目标,通过与西方的持续对话,确立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地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田毅鹏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社会向度》为题,指出提取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社会向度,应从社会视角出发,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观,以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协调发展为核心,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及实践模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以《学理化的挑战——解读与解释》为题,指出“解读”与“解释”的语言在逻辑和目标上存在差别。“解读”注重现象特征及历史经验,目标在于传承和引领。而复杂社会的出现、制度决策理论根据的普遍缺乏推动了“解释”知识的出现,其面向现实和未来,关切未知的人类社会现象和行为,试图发现可以解释经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和原理。这种目标和逻辑的不同,使得“解读”与“解释”所重视的学理化标准不同。当前的社会学研究应当重视“真实”“证据”“共享性”“解释”“验证”和“一般性”的学理化标准,从特殊中发现一般,这样方能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述中国。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边燕杰教授以《作为中国自主知识的关系社会学》为题进行发言。他以“关系社会学”为例分享了自己对自主知识提出和发展的思考,认为在当前不断丰富、完善、充实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中国式的经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还需努力让中国自主知识与国际接轨,建立理论关联性,以便更有效地向世界推出系列性的中国自主知识创新理论。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王宁教授以《走出概念普遍化和本土化的四个误区》为题,指出自主概念的提出需要认识概念普遍性和独特性的两类误区,克服“虚假独特性”和“虚假普遍性”;也要避免进入独特性概念本身的两个误区,澄清研究中出现的“未被归类的独特性”和“脱嵌的独特性”,在本土概念的提炼过程中遵循概念的世界通用性原则,避免概念“孤岛化”。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邴正教授以《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办好社会学最具代表性期刊》为题,指出认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界重要的任务,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宏大且长远意义的思想性、学术性重大工程,并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文明观包含的“文化灵魂论”“文化自信”“两个结合”“文化双创论”和“文化世界”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和阐释。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吴忠民教授以《关于研究议题设置的建议》为题,强调研究议题的设置事关刊物质量高低和刊物对学界引领力的大小。他指出,《社会学研究》应当更加积极地回应时代的重大关切,在回应中推动已有学术成果的迭代升级。同时,《社会学研究》应当更加重视社会学学科中重要中层理论的建构,重点关注与重大时代议题相关的现代化元理论、数字社会理论和社会风险理论三个方面的理论研究。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王爱丽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重温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办好学术期刊》,她指出办好社会学学术期刊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的核心要义,立足主流与多元、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应加强党的重大创新理论的思想引导和学理化阐释,加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两个结合”的相互贯通和创造性转化,加强比较社会学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创新和体系化建构。
在专题发言之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李友梅教授指出,需要关注社会学人才队伍建设,在学理化层面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提高把握社会深刻变迁的能力,肩负起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时代重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军教授认为,《社会学研究》在支持青年学者研究发表和引导跨学科研究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指出将来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应在关键性概念上下功夫,做好前沿理论研究引导和基础理论深化工作,不断提升社会学的学科影响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侧重从守正创新的角度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文化建设需要通过“两个结合”配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关信平教授强调文化因素对社会各方面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应在具体实践中探讨文化的差异性。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沈原教授肯定了《社会学研究》杂志对中国社会学界的重要贡献,并提出了两点关于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的建议。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刘欣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等系列概念的研究和推广需要注重科学性和价值无涉的表达方式。
三、圆桌座谈
下午的议程是圆桌座谈,分两组举行了以“期刊高质量发展与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建构”为主题的期刊高质量发展圆桌座谈会。座谈会广泛征求了与会专家学者对《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两刊高质量发展及《社会学研究》创刊四十周年活动筹备的意见建议。
第一组圆桌座谈会由陈光金研究员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熊春文教授提出,《社会学研究》应承担起系统梳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使命,“有意识地整理中国社会学的家底”,全面总结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雷洪教授指出,当前社会学研究对重大问题关注不足,期刊可以带动学界共同围绕重大问题总结学术成果、撰写综述性文章。关信平教授强调,社会学研究应重视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并进行深度的可行性分析,期刊选稿用稿时应考虑极具思想创新性的文章,注重刊发社会政策类、社会工作类的文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赵延东教授表示,当下的社会学研究可能存在过度追求学术规范和理论对话而忽视重大现实问题的现象,学术研究趋于“精致的平庸”,建议期刊为理论性、规范性相对较弱但特别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提供发表机会。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符平教授谈到《社会学研究》在培养青年学者、引领学术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与开放办刊、实干当头、久久为功、代代传递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并对期刊发展提出三点建议,即紧紧依托学科和学者提升综合影响力、提升策划关键议题和重点特色栏目的能力、坚持开门办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冯仕政教授着眼社会学期刊与学科发展,指出期刊可丰富产品线,在选稿时可吸纳政策研究和调查报告等;还要多向历史学习,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多向人民和基层学习,从人民和基层中发现创新;并强调刊物发展要实现“从车间到人间”的转变,编辑要面向作者主动选题、主动约稿、一起“磨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飞舟教授指出当下的社会学研究存在与现实、与历史双重断裂的问题,强调编辑队伍是期刊发展的关键,并就编辑应具备的素养提出意见建议,提出应该重视对于“编辑社会学”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吴小英研究员指出,期刊本身并不能解决当下学术研究过度规范化带来的研究机械化与僵硬化问题,同时就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保持刊物风格等提出建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肯定了《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在过去三年内办刊水平的提升,建议加强期刊整体设计、总结期刊编辑经验、撰写工作经验手册、合理使用编辑资源,呼吁《社会学研究》积极回应时代,可尝试梳理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学的关键研究,提炼中国社会学的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鲜明的研究领域,理清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生产谱系。新华文摘杂志总编辑刘仲翔指出,社会学研究需加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呼应,提升专业成果的社会展示度,并建议期刊选稿用稿时可以在保障规范性的前提下给予创新性文章一定的包容性。
陈光金研究员对与会专家学者表达感谢,表示两刊编辑部会认真学习大家的意见建议,积极筹办《社会学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并呼吁中国社会学会、各高校、科研机构更多支持期刊建设,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组圆桌座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青年研究》主编王春光研究员主持。
李友梅教授基于多年办刊经验指出稿源质量的重要性,点明当前各个期刊普遍面临稿件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由此提出要加强社会学的队伍建设、展开有组织科研,强调在新的时代需要总结新的经验、推动社会学学科创新发展。田毅鹏教授提出,要从学界观念开始推动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化,领域化是学科生长规律的重要一环,中国社会学的问题在于学科结构不合理、领域化不足,进而可能导致学科阵地的丧失,并指出需要重视学科取向、问题取向、政策取向的合一性。谢立中教授针对编辑部工作和期刊发展提出建议,强调发挥《社会学研究》和《青年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引领性作用。边燕杰教授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出发,建议参考西方经验进一步办好刊物,建议设立专刊,提高刊物的灵活性,从而提升稿件质量、扩大刊物的影响力。《社会科学文摘》编辑部主任范风琴副编审从刊物内容和编辑队伍建设两方面提出建议:在刊物内容层面,一方面需要关注热点问题、回应现实关切,另一方面需要推进社会学学科本土化和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关注重大的学科前沿问题;在编辑队伍建设层面,需要推动编辑培养、促进编研结合,保障编辑核心业务的工作时间,提升编辑业务水平以及职业忠诚度,进而提高稿件质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顾海娥编审认为学界应重视社会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指出社会学学者在部分宏大议题上出现失语,认为讲好宏大叙事有利于社会学的主题宣传和学科自身的生存发展。
沈原教授提出当下社会学研究中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低度概念化”,即堆砌大量经验材料,却欠缺概念化;二是“过度概念化”,即田野调查收集的经验材料尚不系统充分,而过分急躁地操弄概念,认为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南开大学社会学院赵万里教授总结了学术期刊引导研究和融入合作研究的两个功能,探讨了期刊文化议题的设置和鼓励青年学者参与新文化形态研究的问题,提倡从当下活的文化入手来谈文化的继承创新。周晓虹教授认为学术期刊应当重视学术性,并提出社会学学科的期刊应当丰富期刊的内容和形式、对标国际一流期刊,并建议期刊帮助训练和熏陶社会学的年轻学者。王宁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提出了三条办刊建议:优化编辑工作流程;建立约稿和回访机制,帮助学者成长;在国内社会学领域建立具有较高灵活性的争辩机制和笔谈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春玲研究员阐释了学术话语体系和政策话语体系的关系,指出当前社会学研究存在过度重视规范化、忽视思想性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吕鹏研究员从杂志编辑工作精力的分配问题出发,建议调动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参考海外经验、可考虑聘用青年编委,并建议要加强作者队伍建设。
此次座谈会在热烈的讨论与积极的互动中圆满结束,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入讨论和交流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两刊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将组织两刊编辑部认真学习和深入总结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结合办刊实际采纳相关意见建议,不断提升办刊水平,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