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宝臣“食道世风”系列讲座
“食道世风”四讲之二
讲座主题:细说满汉席
主讲人:李宝臣 北京文史馆,北京社会科学院
主持人:郑也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讲座时间:2017年9月16日14:30-16:30
讲座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0120
主讲人简介:
李宝臣,北京文史馆馆员,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工作,侧重于明清政治制度史、礼制制度史、北京史以及京师文化。著有《文化冲撞中的制度惯性》、《礼不远人》、《明代北京城市发展史》等六部,以及《大顺用兵北京试论》、《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制度比皇帝更重要》等论文五十余篇。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举办过多次有关礼仪的讲座。
主持人简介: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著有《代价论》《信任论》《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知识分子研究》、《阅读生物学札记》、《神似祖先》、《吾国教育病理》、《文明是副产品》等,其中多部畅销著作,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内容简介:
清代满汉官员同朝共事,公聚私交,少不了共餐。满人的烧烤蒸煮与汉人的烹炒汤羹混搭,遂有满汉席。通过解析满汉席流行于运河流域,而非京城,透视清代官场之作风习俗。满汉席也并非清代国宴。当代满汉全席的菜单来自《扬州画舫录》,“全”则是当代人的硬加和炒作。细说《画舫录》满汉席所纪录的四份(各份主打菜品分别为:海味、山珍、淮扬时鲜、满人偏好)五十品菜肴清单。透视古今名谓变化,道出满人的菜品西施乳、哈尔巴等,究系何物。最后略述清代国宴。
“食道世风”四讲之三
讲座主题:物尽其用的日常饮食
主讲人:李宝臣 北京文史馆,北京社会科学院
主持人:沈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讲座时间:2017年9月17日14:30-16:30
讲座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11
主持人简介: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任,代表著作《论新经济社会学的市场研究》,代表论文《“制度的形同质异”与社会团体的发育》等。
内容简介:
对于饥寒经常威胁生命的人群,衣食一定是物尽其用,容不得丝毫浪费。本讲捃摭旧京日常、节庆饮食事例加以说明。中国的许多美味实际上是先民匮乏求生、苦中作乐,寡淡求味的结果。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物产铸就一方人群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本讲细说昔日的一些食品,以透视当时的饮食习惯和社会风俗。初春的麻豆腐。春饼、伙菜与酱肉。春吃秋菜,即储存菜和腌菜。“洞”里的菜,元代已出现温室,明代趋于成熟。树上的“菜”,香椿、榆钱儿、柳芽儿、槐花,藤萝花,等等。最后说说北京的炸酱面。
【郑也夫、沈原、李楯推荐语】
李宝臣先生谈饮食,以小见大,从物质见精神,由饮食透视人性与社会。如此博闻强记、融会贯通、将吃说到历史学、哲学、艺术境界的人,一时无两。
【饮食与社会】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饮食状况就是阶层生存状态,大致分三类:首先是吃上吃饱,其次是吃好,再次是随心所欲花样翻新。如果先民没有经常面临吃不上的窘迫,也许造就不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吃喝也不可能构成身份地位的显著标志。袁枚讲,美味追求不要掉入“耳餐”之中。对缺少美食经验又渴望美味珍羞的人,进行美食欺骗最为容易。人生想望美食难得一尝者比比皆是,由于品尝经历简单,个人也就沉积不了视觉与味觉记忆,只能唯耳是用。当代红楼梦“茄鲞”被人吹捧,即是典型事例。
在更多的时候,人们渴求高档佳肴,却不太关注佳肴质量与厨艺是否达标,而更在意佳肴的附加值,不是因为菜好吃,而是因其稀缺价贵,一旦吃上足以显示身份。因而越是高档复杂的美食玩笑,越能欺世蒙人。
说吃贵在经验体悟,而非道听途说添枝加叶甚至编造糊弄他人。“美食家”之称极其无聊,怎麽天生本能,只因享用资源充沛,就能成家成为美味标准,尽管个人吃史令人称羡,也不过芸芸众生中的一张嘴。说吃在说,因脱离饭局实景,这也让一些缺乏美食经历却热爱此道的人成为了“美食家”,毕竟吃喝话题一向受人关注。
说到底,吃喝口感乃身内之物,谁也替代不了谁。这是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建构,说得再天花乱坠,听得再如醉如痴,未能实践同样枉然。就像文玩鉴定一样,书读得再多,未经实物反复把玩,遇到假货赝品,照样上当受骗。世间没有哪一个菜能够通吃天下,人人皆赞不绝口。凡是流传已久的成熟菜品一定是经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绝非“美食家”推介或专家评奖造就的。况且菜品名实之间相合相离,全在厨师手中,从来是具体的、一次性的,技法达标则相合,否则相离。吃的是物,而非名。担其名而丧其实,花了大价钱吃名菜,而每每厨艺错乱让美味荡然无存。
古人说吃随笔多为文人副业,个人感观可以启迪美食途上的后来者。俗语讲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对于食客吃主尤为重要,味道由己,好恶自知,常常非语言所能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