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京内社会学讲座沙龙

【学术沙龙 】人大社会学研究生论坛 第四场.docx

2021-05-15 作者: 社会学视野网


间:2021年5月17日(周一)14:00-16:00

点:人大崇德西楼412

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

主讲人:刘伟、潘桐

评议人:陆益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水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家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主讲人:刘伟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冯仕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报告标题:基层如何应对“国家的视角”?

——以华北平市清洁取暖政策的执行为案例

报告简介:近年来,为了配合大气污染防治,北方地区大力推进清洁取暖政策。这是一项由国家高层自上而下推动,且与广大民众直接相关的“社会工程”,也是一场 “农村生活方式革命”。可以预见,当这种“国家的视角”(斯科语)遇上“地方的实践”,其不可避免会产生诸多“碰撞”之处。基层政府(此处指的是县、乡两级政府)作为该项政策的落实者,就直接处于这样一种情境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碰撞”的?同时,作为政策对象的基层民众,又表现出何种行动策略?本研究拟通过华北平市的经验案例来回答这一问题。

华北平市位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它的清洁取暖政策于2013年启动,并在2020年全面收官。笔者于2018年起先后三次进入田野,通过参与式观察和结构式访谈尽可能收集了该项政策完整执行过程的资料。本研究试图说明的是,不同于斯科笔下“国家的视角”所带来的社会工程项目的“灾难”,这个历经曲折但目前“成功收官”的案例提醒我们,在国家主导推动的社会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基层政府和民众等各个行动者基于自身利益或地方知识产生的一系列“观望式应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斯科特意义上“国家的视角”所产生的不利后果。当代中国正处于“赶超型现代化”的背景之下,通过大型社会工程项目来快速改善人们生活仍是一种优先的选择,但执行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对地方性实践的尊重。



主讲人:潘桐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20级博士生研究生,师从冯仕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基层社会治理、法社会学。

报告标题:错位治理与资源重构:

基于华北明镇纠纷调解中多主体行动逻辑的分析

报告简介:十八大以后,国家为应对转新时期乡土社会出现的问题而进行了新的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这使得当下的农村基层社会呈现出新的治理形态,但也产生了新的治理危机。作者以华北顾州市明镇的一起“无理取闹”的两村纠纷为研究案例,通过对纠纷治理中各治理主体的行动逻辑的分析,呈现出基层政府在治理活动中“私事公办-公事私办”的行动图景,并折射出基层社会治理中有限治理资源与无限治理责任这对矛盾所导致的治理资源与治理责任之间的错位,以及基层治理主体在这种错位结构下为完成治理绩效所进行的资源重构。研究认为,解决错位治理的重要路径应当在基层权力与责任间寻求新的平衡,使基层政府的治理压力与治理资源走上同步化轨道。这一过程中,既需要重新思考治权的强弱问题,也需要思考治理的“性价比”问题,以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