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京内社会学讲座沙龙

【学术沙龙】人大社会学研究生论坛 · 第五场.docx

2021-05-31 作者: 社会学视野

间:2021年5月28日(周五)14:00-16:30

点:人大崇德西楼412

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

主讲人:白帆、叶锦涛

评议人:谢桂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主讲人一

白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王水雄教授,主要兴趣方向经济社会学,组织理论

报告标题:从情感认同到消费动力 ——手游虚拟消费的转化机制

报告简介:虚拟消费已经成为网络化时代普遍存在且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而对该问题的研究则需要将消费主体嵌入到网络和社会空间的具体情境当中,理解情境带来的体验和行动过程。基于访谈及参与观察,本文提出了虚拟消费行为中从情感认同到消费动力的转化机制。游戏情境提供了基于追求差异的自我认同、基于虚拟对象的角色认同、基于社会认可的群体认同三种类型的情感认同,并且和虚拟消费行为之间实现互构,形成了持续稳定的情感与消费的双向再生产模式。这种情感体验通过消费作用于个体的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原子化背景下个体对群体认同和个人心理归属感的追求,以及个体在符号消费中发挥的主体性作用。不同于以往符号消费理论对消费者作用的界定,在虚拟消费情境中,消费主体已经展现出自身对消费主义建构性的反抗功能,以及对具有生活意义的团结感的探索实践。


主讲人二

叶锦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20级博士生研究生,师从赵延东教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

报告标题:特大城市居民环境风险感知偏差研究——基于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的发现

报告简介: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村和小城镇人口涌入并高度聚居在人类工业文明结晶的现代城市,尤其是在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由于特大型城市的人口分布和流动模式、空间和时间再构特征、经济和信息聚集状态、自然资源的景观化等都是自然状态所不具有的,面临着更多来自现代社会的技术风险或人为风险,例如交通出行风险、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光污染等。在特大型城市地区,发达的工业、规模庞大的交通工具使得工业污染物、交通尾气和生活污染物等集中排放,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导致居民的风险暴露度快速提高。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相比,特大型城市不仅环境质量更差,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也更深、影响范围更大,例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和1994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尤其是消费升级和科技发展使得其居民面临的新型环境风险的不可知性和不可预测性极强。加之新媒体对社会生活无孔不入的渗透无疑使得民众对环境风险的感知愈发强烈。因此,本文结合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采用“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数据,试图探讨以下问题:我国特大城市居民的环境风险感知现状如何?与客观的风险暴露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新媒体对这种差异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