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龙题目:从艺术共同体到文化工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兴衰史
主讲人:严俊,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主持人: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时间:2019年06月12日 周三下午4:00-6:0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崇德西楼212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
沙龙摘要:
本次交流将介绍我们近两年来针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变迁所做的艺术社会学研究,包括已经完成的工作和最新的进展。作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神话,上美影于1957年4月11日在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为新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业创作、生产美术片的电影厂。直至1986年,中外合资的时代动画公司在广州成立才打破其垄断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上美影的历史就是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历程的缩影。
在大众媒体与娱乐消费尚不发达的年代,它出品的各类动画片俘获了几乎所有中国少年儿童,深刻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旨趣与文化想象。在这些灿若群星的作品中,不乏《神笔(马良)》(1955年)、《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大闹天宫》(1961年)、《哪吒闹海》(1979年)、《九色鹿》(1981年)、《天书奇谭》(1983年)等杰作,其影响力绵延至今。即便当下网络文化传播几近过剩,只要在豆瓣、优酷等网站搜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仍会发现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他们一面为早期上美影作品的艺术成所惊叹,一面又为当下中国动漫的平庸局面扼腕。
基于已经完成的工作*(严俊、乐鹏举,2018),我们将首先讨论“制度环境、工作模式与艺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上美影艺术衰落的历史原因:在国家强力控制的“黄金时期”,稳定的资源保障和艺术惯例共识塑造了共同体内的集体行动,促使创新大量发生;改革后原有国家支持体系逐步消失,分裂的工作模式导致艺术共同体破灭;在汹涌而至的文化产业化浪潮中,上美影艺术创作失去特色而流于平庸。
然后,我们将聚焦于上美影在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转型尝试——首部国产动画大片《宝莲灯》的生产过程及其后续影响。这项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工作试图说明:《宝莲灯》在作品风格与生产模式两个层面上都代表了一种创造新文化意象(“中国式迪士尼”)的尝试。传统艺术共同体生产模式的“回光返照”与对现代文化工业的“初探”造就了它的成功,却未能在简单市场化的冲击下得以延续。
* 严俊、乐鹏举,“制度环境、工作模式与艺术生产——上海A电影厂的艺术兴衰史”,《社会学研究》,2018年6期。
主讲人简介:
严俊,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专长为经济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
代表论文
1.严俊、林伟挚,“神圣空间与信仰规范的动态均衡——以雷州‘香火屋’的变迁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2.严俊、乐鹏举,“制度环境、工作模式与艺术生产——上海A电影厂的艺术兴衰史”,《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6期;
3.严俊、李婷婷,“有限理性行动者的偏好变化与行为策略:一个初步的理论模型”,《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6期;
4.严俊、孟扬,“道德化市场中的社会组织:市场区隔与‘价值-利益’双目标行为”,《中国第三部门研究》,2018年第2期;
5.严俊,“艺术品市场的定价机制:关于美学价值与艺术声誉的理论讨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6.严俊,“艺术何以可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著作及章节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YAN JUN, 2017, Travail et migration: jeunesses chinoises à Shanghai et Paris, La Tour d'Aigues: Éditions de l'Aube. (法语专著,第二作者)
YAN JUN, 2014, La Vie de Economie en Un Village Pentinure: Convention, Double Stratégie et Mécanisme de Tarificatio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Liu Shiding (eds), Sociologies Chinoise et Française. Nouvelles Tendances, Lyon: ENS Publishers, 285-297. (法语文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