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京内社会学讲座沙龙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论坛成功举办

2024-11-19 作者: 社会学视野

2024年11月9日,“自信·自觉·自主——纪念人大社会学学科恢复建设40周年暨郑杭生先生逝世10周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下午,社会工作系和社会政策系联合承办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论坛在立德楼812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社科院、辽宁社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们聚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实践反思、论文发表等议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论坛上半场

论坛上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房莉杰主持,郑州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韩恒,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教授王小平,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小平,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锋,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辑刊》执行主编李阳相继发言。

韩恒从专业技能、组织载体和价值理念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方社会工作实践的差异。他认为西方社会工作在“专业技能”层面体现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工作者,在“组织载体”层面体现为大量的民办社工机构,在“价值理念”层面体现为公民社会价值观。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但是民办社工机构发展较为缓慢,表现为专业人才没有集中于民办社工机构,而是“弥散分布”在其它组织当中。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工作的“教育先行”、“嵌入性”发展以及政府主导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体系。未来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应为“弥散分布”的社会工作赋予价值合理性和正当性。

王小平讨论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社会建设的成就和思考。首先,他基于是什么、建什么、谁来建三个问题详细阐述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指出社会建设既是一个学术概念,又是一项政策话语,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重点有所不同,在当前阶段表现为社会资源、机会合理化建设,社会体制机制建设,社会主体秩序建设,价值体系、道德准则建设。同时,社会建设的参与者由政府向多元主体拓展。最后,他重点从人民生活和教育两个维度讨论了新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

袁小平分析了反贫困政策对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及其机制。首先,他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强调国家对于该问题的重视。接着,他提出不同阻断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在实证层面上加以验证。基于大规模社会调查,他发现教育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阻断。除此之外,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社会资本以及家庭对于福利资源的分配情况将显著影响阻断政策的执行效果。

陈锋通过对京郊高村的调研发现,乡村纠纷解决路径开始从传统的“情理-法”向“法-情理”转型。为有效解决当前的乡村纠纷,需要乡村治理在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变奏中重新找到国家与乡村社会的 “结合点”,进而处理好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法律与情理的等对应关系,给予村庄自治充分的空间发挥主体性的作用,以法治规范厘定权利边界,以德治重塑情理衡平,建立起一套“三治融合”式的纠纷解决体系。

李阳从审稿人的视角,介绍了《社会科学辑刊》策划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专栏的底层逻辑和重点倾向。她认为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应当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基本出发点,在选题上兼具学科关切与公共性,同时需要针对现实问题提供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具体而言,刊物的重点议题包括构筑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拓展社会政策目标,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优化社会政策的主体、对象与结构,完善社会政策的内容体系,平衡社会政策的公平与效率、增强社会政策的运行弹性。

论坛下半场

论坛下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卫小将主持,发言嘉宾依次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周群英,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文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艳霞,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张瑞凯,《社会学研究》编辑何钧力。

周群英介绍了深圳推动社会工作现代化的经验。深圳具有社区类型多样化、居民需求多元化、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等特征,是社会工作的试验田与先行区。2023年党中央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为推进社会工作现代化创造了契机,深圳推出多方面举措,包括加强社会组织领域党建引领、深化重点领域社会工作项目设置和作用发挥、探索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等等。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就业群体的真正需求和激活党建阵地的功能发挥,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未来需要关注的内容。

王文卿以儿童与数字设施的关系切入,从后人类主义视角反思了当前的儿童社会工作。从政策文本的演进来看,中国儿童权利正在日益凸显,同时儿童研究中的“成人中心主义”正在遭受批判,当前更加强调儿童能动性。但这种拓展仍囿于“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从后人类主义出发,社会科学中的主体概念不仅需要拓展到儿童,也应当拓展到其他物种以及更加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因此数字设施可以被视为主体。儿童与数字设施是共生演化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干预二者的关系,需要把它们置于人、非人生命、无生命物质所共同构成的多元聚合体之中,在多种时空尺度上考察生态系统的演进。

刘艳霞结合多年专业实践经验,分享了云南寻甸发展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在社会工作发展方面,云南寻甸基于高校定点帮扶,围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机构孵化培育、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设、社区服务等领域,推动县域社会工作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工作通过构建“高校+政府+社会组织”网络、赋能人力资源、激发本土活力、打造品牌项目、创新基层治理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张瑞凯探讨了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议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伴随着相关标准的建立,这些标准对于社会工作者具有何种意义需要被讨论。通过访谈,她发现社会工作指南使用率低于预期、工作者日常实践与标准化要求间存在脱节、实际工作中的服务标准基于组织要求和问责制度。同时,她也发现标准化工具能够提供一套共同语言,进而强化工作者的联结,树立专业合法性与专业自信。

何钧力介绍了《社会学研究》的选稿标准和当前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学研究》希望来稿能够呈现丰厚的经验材料与扎实的论证逻辑,同时能够在既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此外,他认为当前的社会工作研究应当以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为契机,关注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形成逻辑、社会工作的基层实践、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等议题。

最后,卫小将和房莉杰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对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未来能够加强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学科共同体建设,推动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学科高质量发展。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