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京外社会学讲座沙龙

【南京】会议综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冬季论坛(2024)

2024-12-12 作者: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2024年11月30日-12月1日,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冬季论坛(2024)圆满举行。本届论坛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青年研究》和《社会研究方法评论》为期刊支持单位。论坛主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新进展”。秉持创办时的初衷,强调以文会友,交流学术思想,砥砺学术进步,推进学科发展。本届论坛共设两个主旨演讲部分和12个分论坛,分论坛的议题包括社会流动、教育分层、主观心态、健康分层、收入与财富、家庭与婚育、数字社会与劳动力市场等。来自40余家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业期刊单位的近130位师生进行了论文报告、主持及评议。

11月30日上午,本届冬季论坛开幕式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孙本文-潘菽讲演厅召开,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愈晓教授主持。吴愈晓教授对学界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自己的学术成长历程与冬季论坛的渊源。随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刘欣教授发表致辞。在致辞中,刘欣教授回忆了冬季论坛的创办初衷,秉持着作为学者的使命感,冬季论坛旨在为社会分层与流动这一研究领域提供高端、规范的示范平台,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最后,谢寿光教授、刘精明教授和吴愈晓教授代表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向中国人民大学李路路教授(由中国人民大学朱斌教授代领)、复旦大学刘欣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春玲研究员颁发荣誉主任委员聘书,感谢他们在专委会的创办与建设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工作。

第一部分的主旨演讲由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大学特聘教授谢寿光主持,共有四位学者发表演讲。复旦大学刘欣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转型社会的双重社会分层体系”,他分析了中国在制度结构与社会关系结构方面的双重转型,指出体制与市场作为双重的分层体系,共同塑造了当下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春玲研究员的演讲题目为“政策取向社会分层研究的新关注点”,她对社会分层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指出了当前政策推动取向的社会分层研究新的学术关注点。上海大学张海东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关于新职业群体研究的几个问题”,他回顾了我国新职业群体的兴起及其社会背景变迁,并指出可以从专业技术程度和社会组织化程度高低来分析我国新职业群体的不断产生。中国人民大学朱斌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社会结构与分化壁垒变迁(2003-2013)”。他的研究发现,在2003-2023年间中国城镇的阶层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社会结构趋向地位结晶化。

第二部分的主旨演讲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精明教授主持,共有四位学者发表演讲。复旦大学李煜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人生态度的类型学分析—基于失范视角的结构分析”,他借用默顿的越轨理论框架,呈现了当前社会上人生态度分化的类型,并分析了背后的动力机制。南京大学葛霆副教授和吴愈晓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收入波动的心理健康效应及其阶层差异(2012-2022)”,基于对CFPS2012-2022年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波动的心理健康效应、教育在其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影响的阶层异质性。《学海》主编毕素华研究员的演讲题目为“跨越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的视角—综合性期刊刊文的选择”,她指出,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综合性期刊应推动方法融合,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江海学刊》编辑丁惠平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在时代主题与学术议题之间——以《江海学刊》社会学栏目的建设为例”。她指出学术议题与时代主题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并强调了文章选题宏观性和思想人文性的重要性。

分论坛1 收入与财富

本单元由南京大学吴愈晓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李骏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朱斌教授负责评议。浙江大学范晓光使用CHFS数据分析了中国国有与非国有部门在财富积累上的差异,以及收入与债务对财富积累机制的影响。南京大学李爱红运用CHFS等数据,检验了家庭金融融入水平与户口层级的关联,并探讨了金融素养和社会网络对不同户口家庭金融融入的调节效应。西南大学张御龙利用CHIP2007、2013、2018三期数据,揭示了职业教育在阻隔相对贫困传递方面的优势及其群体、区域的一致性。南开大学牛梓宁运用CFPS2012-2020年数据,从结构不平等视角分析了感知的贫富差距和财富不平等对个体阶层认同的影响,强调了减少不平等对社会凝聚力和个体归属感的重要性。清华大学史海钧基于世界不平等数据库、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治理指标,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国家治理水平对国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两位评议人肯定了上述论文的优点和价值,并从变量操作化、厘清机制作用、注重理论性等角度提出建议。

分论坛2 家庭与婚育(一)

本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春玲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许琪教授和复旦大学吴菲副教授负责评议。山东大学李忠路使用CGSS数据,聚焦公众对“丁克婚姻”接受度,分析何种社会群体更有可能接受丁克婚姻,结构因素与观念因素如何形塑公众对丁克婚姻的态度。厦门大学赖东鹏使用CFPS数据,研究高校扩招和过度教育如何影响中国居民的婚姻教育匹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受到性别因素与城镇因素的调节。上海大学陈蒙使用CGSS数据,发现个体的二孩生育意愿在一定条件下会受到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不同影响,突出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示范效应载体的可能性。香港科技大学沈明宏使用“西子计划”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当前幼儿园存在较大阶层分割且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弱势家庭孩子更受益于优质的幼儿园教育。南京农业大学尹秋玲从农村家庭家养基础的系统性变迁切入,梳理农村青年亲职实践的现代化调试机制与调试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两位评议人在肯定上述研究优点的基础上,从理论视角、模型选择、行文架构等多个角度给出建议。

分论坛3 教育分层(一)

本单元由复旦大学李煜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张春泥副教授和中山大学叶华副教授负责评议。香港中文大学沈文松使用CEPS数据,研究了学龄儿童的家校互动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探讨了学龄儿童学校认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分析了其阶层异质性。西安交通大学王廷威使用CFPS数据,研究了省级层面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总负担、校外教育负担和时间投入的影响,发现不同阶层家庭受公共教育的影响存在差异。东南大学吴一超使用CFPS数据,发现家庭社会资本显著促进了流动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等人力资本,而教育投入和教育期望等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华东理工大学许舒雯基于大范围的纵向数据,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社区背景和同伴效应都与较好的学业成就正相关,社区条件和学业成绩较好的舍友将助力个体获得奖学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许又姜宇基于PSCUS数据,探讨了第一学历对研究生阶段学业成就的影响,发现相比于第一学历的直接影响,研究生学习能力和刻苦程度的影响更大。两位评议人肯定了上述研究的优点,并从研究设计、概念定义和方法细节等多个角度给出建议。

分论坛4 劳动力市场

本单元由清华大学刘精明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方长春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秦广强教授负责评议。复旦大学王鹏基于线上招聘广告数据和CGSS2010-2021数据,分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职业技能结构对就业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就业风险呈现出的技能异质性特征。河海大学张贵生通过2023年的一项退役军人综合调查,提出政府主导的培训技能并非低效,关键在于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以及如何提供技能培训服务。河海大学的孙旌程探讨了无障碍技术如何帮助视障者提升数字化就业能力,同时分析了数字化就业难以推广的原因,以及视障青年在数字就业市场中面临的挑战。云南大学林恒宇运用海外中资企业与员工调查数据,研究中资企业员工晋升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社会网络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诗谣以西部边境口岸的移民流动为研究对象,通过类型学划分,探究了边境口岸城镇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移民和升级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转型发展。两位评议人肯定了上述研究的选题意义和价值,并从聚焦研究问题、宏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分论坛5 社会流动

本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李骏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田丰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高勇教授负责评议。复旦大学吴菲使用CFPS数据,发现儿童时期的分离家庭代际地位相关更高,但是这种相关只发生在改革前的世代,改革后的世代中,分离家庭与完整家庭的职业代际继承性没有显著差异。南京大学马静使用CGSS数据,发现无产权但有稳定居住权的借住型住房“安居效应”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阶层认同,且这一影响受到幸福感和社会资本的多重中介作用。浙江大学郑玥使用CGSS数据发现,相较于非迁移群体,迁移人口在社会流动预期上更有优势,乡-城移民的社会流动预期比城-城移民更为积极。南京大学王晶晶使用PISA数据与世界银行数据库,分析各类型文化资本展现出的阶层异质性效应,进一步发现收入不平等如何受到身体化文化资本与客体化文化资本的调节,回应了文化再生产与文化流动的理论争议。复旦大学王冰使用CFPS数据,分析代际流动对个人捐赠行为的影响,发现短距离向上流动会稍微抑制捐赠,即“济自利效应”;向下流动则会促进捐赠,具有“身份维持效应”。两位评议人肯定了上述研究的优点,并从数据选择、理论框架、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等多个角度给出建议。

分论坛6 教育分层(二)

本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赵联飞研究员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沈文松助理教授和山东大学李忠路教授负责评议。北京大学张春泥使用CGSS数据,描述了中国青年工作—成家轨迹的变迁状况,分析了高等教育对这一轨迹的影响状况以及不同工作—成家轨迹的人生回报异质性。中国农业大学王昊使用PISA数据,发现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阅读惯习有着积极的影响,相较于经济资本,家庭的文化资本以隐蔽的方式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孙芫通过对随迁流动人口二代的访谈材料分析发现,“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是支持他们取得高教育成就的重要来源,这种信念来源于对教育功能的共识和社会互动中的自我洞察。北京科技大学刘浩访谈了三类机构中的招聘工作人员,指出精英职业招聘中文凭的意义在于技能、天赋、资本和合法性这四个方面,其能力和权威的维度对教育排斥的程度和合法性有着长远影响。南京大学韩子旭通过对CSS数据的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的提高可能会导致同一社会群体内部的社会观念趋同,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观念分歧可能增加。两位评议人在肯定上述研究优点的基础上,从文章的叙事组织、概念测量、理论对话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分论坛7 主观心态(一)

本单元由浙江大学范晓光副教授兼任主持与评议,东南大学程诚副教授负责评议。中央民族大学梁甜静研究了转型时期的社会情绪表达与化解疏导,从社会情绪的诱因、社会情绪的形塑机制和社会情绪的疏导化解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阐释。中山大学杨乐蕾使用CGSS数据研究了2011-2021年中国居民阶层认同的机制,发现阶层认同呈现家本位特征,客观地位效应有所下降,客观地位流动呈U型模式。清华大学巩开颜通过访谈与田野观察研究了数字素养、平台与网络文学阅读品味分层问题,发现数字素养塑造了数字空间的品味分层,且由于平台技术的影响,数字空间的品味区隔与传统品味区隔有较大差异。上海大学陈伟通过CGSS数据发现,户籍身份与业主身份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有显著影响,且城市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更为敏感,业主身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社会。浙江工业大学陈忱使用WVS和ISSP数据进行了共同富裕的民众愿景的国际比较,验证了不同国家的民众对“富裕”的期待符合现代化变迁理论的假设,发现市场化转型提高了民众对物质回报的追求是我国民众“富裕”期待的特殊性。两位评议人肯定了上述研究的优点,并从概念界定、理论框架、数据测量与分析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分论坛8 家庭与婚育(二)

本单元由华中农业大学田北海教授主持,南京大学贺光烨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黄超老师负责评议。北京大学周羿基于三个数据库,使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工科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发现工科专业性别失衡的现象普遍存在,母亲持有的传统性别观念显著降低了女儿选择工科专业的可能性。中央财经大学陈若琪基于CGSS(2010-2021)混合截面数据,分析了体制内外的养老责任观念的差异,发现体制内的人更倾向于认为承担养老责任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或三方均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闫伯汉使用CFPS数据,发现个人倾向的生育动机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有负向影响,家庭倾向的生育动机则有正向作用。南京大学吴伟杰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考察了女性在争取冠姓权的动态过程,探讨了女性在争取冠姓权的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表达,体现出个体与结构之间的张力。南京大学唐银芳使用CFPS2014数据,探讨了性别视角下的代际财富转移,研究发现,嫁妆的财富性质日益突出,对婚后的决策权有长期稳定的影响,且存在城乡差异。两位评议人对上述研究给予肯定,并从理论选择、数据选择、论文结构等方面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分论坛9 数字社会与劳动力市场

本单元由北京大学董浩副教授主持,上海纽约大学缪佳助理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李晓光教授负责评议。华东政法大学郭慧玲基于技术—社会互嵌互构的视角,通过对青年求职者的访谈发现,AIGC技术带来职场的极化和平庸化,其中个体通过使用、抵触等方式影响技术发展与普及。西安交通大学高洋基于“劳动者就业状况网络调查”数据,探讨工作智能化对青年就业风险的影响,指出工作智能化应用的双重特征,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双向调节作用。南京大学顾然使用CLDS数据,从收入、工作自主性、社交媒体三个维度,探索数字技术和超时工作的关联,并讨论了工作自主性在其中的作用。日本东北大学吕泽宇利用大规模的在线劳动力市场数据,发现劳动者的期望薪资差异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线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不平等的扩大。复旦大学李桉涛使用CLDS数据,考察了自动化技术对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要素回报的影响,发现技术对人力资本要素回报的影响具有维度异质性。两位评议人高度评价了上述文章的研究价值,并从理论对话、样本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分论坛10 主观心态(二)

本单元由东南大学程诚副教授主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闫伯汉教授和上海大学陈伟副教授负责评议。南京大学刘铖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中国民众分配正义观念与中国社会稳定的问题,发现中国民众在天赋合法性的正义观基础上形成了家族历史性竞争原则、自然而然原则和可计算性原则。华中农业大学李檬基于CGSS数据分析,发现2010-2021年高等教育群体的流动想象整体呈现向上流动的积极性,但积极程度随着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并且存在世代差异、优势(劣势)累积效应以及户籍出身异质性。复旦大学付敏基于CGSS数据分析,发现财富与闲暇都对提升个体幸福感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同类型的闲暇参与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西安交通大学周润琪通过ISSP数据发现人们的普遍社会信任水平存在显著的国际差异和洲际差异,文化差异是导致社会信任差异的重要原因,国家文化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呈现出非对称性与组态性特征。上海开放大学王晓楠基于CGSS数据发现2010-2021年中国人阶层认同随时间推移由低到高,阶层认同变化揭示中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型,中国人对未来阶层认同的乐观预期反映了对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积极期待。两位评议人肯定了上述研究的优点,并从数据选择、研究设计、理论解释路径方面给出了建议。

分论坛11 健康分层

本单元由南京大学贺光烨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董浩副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梁海祥助理研究员负责评议。中国人民大学高如燕使用2020年中国科协对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出身对科研人员健康的影响,并检验了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过度劳动所发挥的中介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刘锦含基于PISA数据,研究了当前我国青少年失败恐惧心理的现状,并检验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失败恐惧心理的直接效应和父母情感支持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厦门大学张奕研究了香港的士绅化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的异质性,并验证了社区凝聚力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上海大学张帆使用CFPS数据,研究了非稳定工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分析了体制、户籍、学历在上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工作日程安排的中介作用。中山大学方博野基于全球紧急灾害数据库与乌普萨拉冲突项目数据库,分析了全球灾害对不同国家死亡人数的影响,并检验了贫富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发挥的调节作用。两位评议人肯定了上述研究的意义与贡献,并从选题、研究方法、对策建议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分论坛12 数字社会与分层后果

本单元由南京大学方长春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周羿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金水助理研究员负责评议。上海社会科学院罗广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利用CGSS数据分析了数字接入和数字使用的性别差异模式,揭示了青壮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互联网使用性别差异。北京工业大学孙静含从机制出发建立了包含劳动形式、知识技能、支配关系、经济资本四个维度的12类分层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说明了该分类体系的合理性。西安交通大学苏浩亮使用回归树与随机森林模型方法,发现新业态群体相比传统业态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数字化与非正规就业特征对其产生了正向的健康梯度效应。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月云使用CLASS数据,比较分析了从未使用、中止使用、新发使用、持续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状况的影响差异。西安交通大学杨江华基于国内17个城市的实证数据,探讨数字能力差异对社区参与的影响,发现数字能力通过社区网络社群和数字平台两条路径显著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水平。两位评议人对上述研究给予肯定,并从理论辨析、概念操作、叙事逻辑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闭幕式

12月1日中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愈晓教授主持闭幕式并对本次冬季论坛进行了总结。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刘精明教授对本届冬季论坛主办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和感谢。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煜教授发表了闭幕会致辞,谈到了冬季论坛创办以来对青年学者学术发展的支持,并对未来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愿景进行了展望。最后,吴愈晓教授感谢专委会全体成员和参会嘉宾对本届冬季论坛的支持,并宣布2024年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冬季论坛顺利闭幕。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