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动态>>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双周论坛”系列公告

2007-09-04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

为了促进知名学者与年轻研究者之间的深入对话,促进不同专业训练背景、不同学术志趣的研究者之间以及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切实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发起“政治学双周论坛”。论坛以“民主和治理”为主题,以“探求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规律,增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主线,意在以学术关照促进“善治”和“和谐”社会之建设。

         
        第一期:公民权与国家政权建设
         
        主讲人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张静教授演讲的主旨是对国家权力的角色转换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根本重要性进行阐述,张静认为,具有强大权力的现代国家其实都是完成了向公共服务角色的转换,与citizenship联结在一起的结果。以此为鉴,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权力建设模式存在严重缺陷,而学界至今仍占主导地位单纯强调国家权力强化或弱化的思考模式也体现出严重的视野缺失,并没有抓住更关键的问题。实际上,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根据角色转型的需要,具体区分出国家权力哪些需要强化,哪些需要弱化。张静认为,历史上一直困扰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也应该放到国家角色现代转型的视野下,才能找到解决之道,走出二者此消彼长的不良循环。
         
        第二期:关于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
         
        主讲人是中国社科院法学所高全喜研究员。高研究员认为,对于英美主流自由主义这一条主线,现代性问题是个伪问题,对他们而言,世界就是自我扩展的自生自发秩序。然而对于法国、德国这一欧洲大陆主线以及后发的第三世界国家这一主线,现代性问题就是真实存在的。高研究员认为,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即它是对英美所建立的那套政治法律社会制度(线性结构)的一个整体性颠覆,它享受了现代化的成果,回过头来又对现代化成果本身进行解构和颠覆。
         
        第三期: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新特点
         
        主讲人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树凯研究员。他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包含的工作领域: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基层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基层政权建设、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等。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建设面临的问题,赵树凯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梳理:一是当今社会环境复杂,二是全球化的影响重塑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民主发展处在空前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赵树凯阐释了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的关系等基层民主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八个主要问题。
         
        第四期:美国中期选举与中美关系
         
        主讲人是澳门大学社会与人文科学学院院长郝雨凡教授。郝教授以“布什主义”这一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为主要关注,讨论在过去六年其作用如何发挥,在今后两年可能会发生那些变化。对于中美关系的展望,郝教授认为其仍会是波折中前进的过程,重大对抗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一大重要原因就是中美间的紧密的经贸联系和巨大的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第五期:台湾地区“倒扁运动”观察
         
        主讲人是吉林大学博士后林崇诚博士。关于倒扁运动,林博士提出他的九大观察发现:这是一场嘉年华式的道德要求;这是一场串联家庭与文化价值的游行;这是一场跨越年龄的社会诉求;这是一场超越党派的政治行为;这是一场不分社会阶层的运动;这是一场有组织但自愿参与的活动;这是一场柔性而有致命杀伤力的呐喊;这是一场有激情而带有理性的政治思考;这是一场没有暴力而且平和的群众行为。
         
        第六期:协商民主的理论与方法
         
        主讲人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政府系教授何包钢博士。何教授认为,协商民主在内容上带有追求实质民主、直接民主的特征,但其并不必然排斥代议制下的选举民主,其在本质上更强调理性、协商、对话、讨论。民主的道路是多元的,选举只是民主化的一种方法而已,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也是一种民主化的道路。建立基层民主协商政治,可以避免大规模民主化的风险,又为消除和减少社会冲突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的方法和程序。
         
        第七期:业主维权与基层政治发展
         
        主讲人是北京业主委员会协会申办委员会召集人、海淀区健翔园业委会主任任晨光先生。自2002年始,任先生开始关注业主维权活动,2005年担任海淀区健翔园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并担任健翔园社区第二届居民代表大会秘书长;2006年始又担任北京市业主委员会协会申办委员会召集人。他的演讲围绕着他和他所在的小区业委会的维权活动经历展开。任先生认为,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法治化、民主化发展是推动业主及其组织维权的重要背景,而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第八期:中国公民的民主价值观
         
        主讲人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王正绪研究员。王博士指出,在长期关注政治发展与民主转型的学界中人看来,所谓“经济的现代化会带来政治的民主化”一向为经典命题。但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所感到的困扰就是,这一命题能否适用于中国的情况,即中国经济的成长对政治有什么影响,有没有塑造公民现代的价值观和对于民主政治的要求?王正绪研究员以2002年开展的East Asian Barometer (EAB)项目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第九期:民间组织的合法化与公民社会成长——深圳福街商会的案例
         
        主讲人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陶庆教授。陶庆博士对深圳福街的民间商会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并以扎实的实证调查资料为基础撰写了篇幅达44万字的学术专著《福街的现代“商人”部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详尽描述了该商会由草根组织“诉苦会”成长为合法注册商会的曲折过程。陶庆博士讲述了深圳市华强北区域的变迁过程,他认为,正是由上而下的政治精英力量和由下而上的民间商业力量的聚合,才产生了如此深刻的社会变迁。
         
        第十期:中国地方政府创新与政治合法性
         
        主讲人是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何增科教授。在何教授看来,政治合法性是指“被统治者对身处其中的特定政权及其执掌者政治统治正当性的判定及相应的对其统治权利的自愿承认和服从”。何增科教授阐释了他在“地方政府创新”与“政治合法性”之间所建立的一系列中间变量,即改革开放以来民众对于党和政府合法性的评判标准(途径),包括“发展经济,强国富民”等八条。
         
        第十一期:现代大众政治与国际政治变迁
         
        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时殷弘教授认为,从19世纪最后30年起,现代大众政治——“一般公民或臣民广泛参与政治事务”——成为愈益广泛乃至普遍的国家政治形态。时殷弘教授特别强调公众舆论和利益集团这两大现代大众政治的伴生物对国际政治和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时殷弘教授认为大众政治与民族主义是一对孪生物,而现代大众政治的勃发与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泛滥紧密相连。
         
        第十二期:苏维埃政治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苏联歌曲为例
         
        主讲人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敏玲博士。余敏玲博士的研究旨趣,在于从历史的维度关注政治学问题,侧重于对政治文化的变迁过程进行研究;但在具体的研究中,既采用社会史的方法,关注日常生活变迁的同时,又试图让社会史研究超越过于琐碎化的局限性而具有透视宏观历史变迁的的能力。余敏玲博士认为,苏联歌曲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说明了官方通过宣传等多种方式塑造“新人”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但是,苏联歌曲并非纯粹的意识形态灌输,由于其本身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它并没有达到消弭“小我”的目的。因而又遭到被替代或封杀的地步。
         
        第十三期:区县人大代表选举中的选民参与
         
        主讲人是北京社会科学院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