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动态>>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视野”论坛举行

2009-08-03 作者:

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视野”分论坛综述

     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分会联合举办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视野”分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福州大学、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3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理论社会学分会秘书长刘少杰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到会致辞,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了祝贺。

\"d49cd1bdb844b0c08f3bae83e01ade2d.jpg\"

与会代表就“面向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经验总结”、“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任务”、“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新成果”、“关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本次论坛按照议题分为4个单元,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赵万里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成伯清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赵文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刘少杰教授分别主持了4个单元的报告与讨论。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赵万里教授通过对国内外知识社会学研究现状的调查,对知识社会学及其对当代社会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知识社会学对社会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批判反思的视角。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杨敏教授认为文明的兴衰与我们的生存安全,已经形成了直接的关系。因此,重新认识文明的某些事实,特别是通过比较研究来把握不同文明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对于探究个人与社会关系和重筑社会安全底线有着重要的助益。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刘少杰教授认为在西方社会学各种流派的文献中,能够发现西方社会学家虽然不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激烈地批判有碍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但是他们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论述也是十分丰富的。尽管有些西方社会学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但是他们大部分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不同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学不仅认识到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而且也明确地认识到全球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挑战,很多学者在论述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时,也强调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特殊性。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王忠武教授认为经济社会学是一门正在蓬勃兴起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与主干课程。但由于其新兴和后发性,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经济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以及它与经济学的关系的认识尚不完全清楚,关于经济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建构问题更是当今中国社会学界亟待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赵文龙教授以西部地区作为城乡差距问题的研究对象,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比较研究西部城乡差距的演变轨迹及其变动特征,进而对差距成因进行理论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冯志宏副教授认为现代性是现代化的表征,人类对现代性的追求与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人类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张扬,使人类面临巨大的风险,导致风险社会的来临。为了有效地防治技术风险,我们必须树立技术风险意识、强化技术主体的伦理责任、建立有效的技术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技术的运用、加强技术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使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李德昌副教授认为信息革命使人类在需求层次和消费层次的不断提升中,从物质人、生物人、社会人嬗变到了信息人。能够统摄人类不断深化的个性化现实、从而揭示现代社会人的生存本质需要信息人理论,能够统一现代科学越来越分化的现实、从而揭示自然与社会的统一规律需要势科学理论。信息人生存在六维信息势(场)空间,表达为六维信息人:“货币信息人”、“权力信息人”、“知识信息人”、“情感信息人”、“艺术信息人”和“虚拟(抽象)信息人”。由于信息化的推动,社会信息势持续增长达到了非线性作用的临界值,所以信息人社会既是创新社会又是风险社会。应对社会风险的唯一对策就是占有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信息势。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成伯清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怨恨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的起源和机制进行初步的(preliminary)探索。他先回溯了尼采的有关论述,然后主要围绕舍勒的分析召开讨论,再结合霍内特有关承认的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完善怨恨的解释模型,最后则对我们社会怨恨的主要成因进行概要性的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司汉武副教授认为系统科学揭示了作为复杂事物存在形式的系统的基本特征,这就是系统的有机性、复杂性、动态平衡和自组织性。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与交换是系统演化与扩张的基本规律,而完成这种演化与扩张的根据则是系统内部结构与秩序的合理化。作为系统中最复杂的类型,社会系统完全服从系统的结构-功能关系的原理,制度是社会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重要特征,制度区别于又密切相关于社会系统的秩序和结构。改革就是通过调整制度,经由人的行动最终造成社会结构的合理化。

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史斌助理研究员认为社会距离是研究族群关系的重要视角。随着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研究的深入,社会距离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所重视和运用。但是由于社会距离理论固有的一些痼疾和缺陷,使得社会距离成为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史斌希望能够通过对社会距离理论争辩和经验研究的梳理,为社会距离研究的深化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姜利标讲师认为自社会学创立之初,中国也随后积极地加入了社会学的学科研究行列中,并在当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由于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致使国内的社会学研究始终与世界的主流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内三代社会学家努力提倡的“社会学本土化”愿望中,社会学真正的本土化标志应该在于理论的本土化。但目前中国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历史发展的境遇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逻辑中寻找突破口,应是新时期我们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新路径。

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张云武副教授认为在城市社会学领域,地区的城市化度和个人的社会特征,迄今是影响人们关系网络形成的两个因素。虽然这两个因素充分说明了人们关系网络的形成机制,但是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还是不能够给以合理的解释。张云武副教授以福建省的莲花镇、凤城镇以及厦门市为例,明确了社会特征相同居民的关系网络以及影响关系网络的社会特征,因地区的城市化度而存在差异,并提出了地区的社会结构,也是影响人们关系网络形成的一个因素的观点。

江西师范大学社��学系冯小林讲师认为“天人合一“理念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重要的哲学命题,它对今天的社会学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果从“天人合一”的视野去看社会学传统界限的扩展,将会发现它对推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刑事司法系陈鹏忠副教授认为农村低收入人群及贫困群体罪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其观念大多符合主流价值观;贫困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及贫困群体部分成员犯罪的经济根源;城乡巨大的反差引致的相对剥夺感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及贫困群体部分成员犯罪的刺激因素;因受教育的不足而导致的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法律意识差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及贫困群体部分成员犯罪的主观因素;交友不当,哥们义气重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及贫困群体部分成员犯罪的人际因素;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缺失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及贫困群体部分成员犯罪的激化因素;1835周岁的青年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及贫困群体部分成员犯罪的主力军,且实施的大多是财产型犯罪。建议国家和社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为社会整体利益作出较大牺牲的农村低收入人群及贫困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代价补偿,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代价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及贫困群体成员的消极影响,及时化解社会风险。

上海政法学院杨玲丽博士认为自从20世纪80年代经济社会学复苏以来,网络分析与组织理论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主流,主要关注人的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抛弃了人之外的因素。但是,近年来,欧洲经济社会学中出现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流派-“述行学派”,它开始了经济社会学与外部的对话,考虑人之外的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强调技术(一种人机混合的复杂产品)介入市场和经济的建构过程中。众多著名的经济社会学家开始关注这一学派,并给予这一学派极高的评价,认为“述行分析”(述行学派的分析方法)将成为经济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Zelizer,2007; Beamish,2007; Fligstein & Dauter,2007; Fourcade ,2007; Fourcade & Healy,2007)。杨玲丽博士从述行学派的起源、方法、研究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介绍这一最新学派。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社会学讲座博士研究生陆远认为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在整个现代社会学史上意义重大,不仅关乎此后几十年的社会学学科走向,其影响更被及今日。但是在以往的中国社会学史书写和中国社会学理论反思中,1940年代中后期几乎是一个盲区。其中既有资料芜杂散落、意识形态干扰等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和社会学界固定的观察视角和思维逻辑有关。陆远博士试图以“194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学界的诸种学术生态及其演变”为论述对象,试图尽可能回到历史现场,贴近“具体的、生动的、活着的历史”,通过现场感的体认,试图理清纷繁芜杂的学术发展脉络,描述出社会学家从寄望于在原有社会形态基础上进行“社会建设”到彻底变革社会秩序,重新“建设社会”的转变历程。并进而试图以此为基础,对社会学学科品质及其发展的诸般问题,做一些初步反思。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郑杭生教授认为本次论坛中青年学者较多,提交的文章水平较高,中国社会学的希望在青年一代身上,社会学研究要实事求是,要有分析,我们要有一种理论自觉的研究态度。与会人员普遍认为本次论坛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视野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反映了中国社会学界在理论社会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分会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2009728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