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华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纪念会” 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本网特约通讯员 罗文宏
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界泰斗林耀华先生曾在《金翼》中写有充满意涵的“把种子埋进土里”警句。半个多世纪之后,他埋在学术土壤中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由林先生众弟子参与筹办的“林耀华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纪念会”成为人类学学界的一件盛事。
2010年3月27日,林耀华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纪念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举办。林先生的家人、弟子、学界友人和林先生家乡福建省古田县的嘉宾近百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与,还有来自高校、研究所、学术机构和个人的数十封贺信从各地发来。
本次纪念大会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也是改革开放后林先生大弟子庄孔韶教授代表大会致欢迎辞。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郑杭生先生做首席演讲。他赞扬了林先生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他还进一步指出,“我们对林先生所做的贡献,认识得还不充分、不到位、不深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他回顾了林耀华先生的生平和学术历程,做了五点重要评述,引起了与会者的特别重视。
林耀华先生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发生、发展的重要开拓者,他的力作《金翼》是国际人类学重大主题——中国汉人宗族社会研究的奠基作品之一,和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类学研究享誉国际的第一个学术高峰。而他的另一本专著《凉山彝家》,也早已公认为现代彝族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他对彝族文化与社会的双重观察,提示了现代中国多民族发展急需加以区域关照和整体性协调的重要意义。
林先生不仅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学界泰斗,也同时是一位值得称道的教育家和学术播种人。在中国学术界,林耀华先生的学术代际传人与专题研究线索目前已经呈现得相当明了。本次大会,林先生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云集北京,梳理学术脉络,为新书定稿,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交往良机。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海洋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岛大学社会学系杜靖教授进行了主题学术报告,分别总结了林先生在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和汉人社会研究两个领域的成果和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以及介绍了不同专题团队传承的新的信息。来自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清华大学沈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揣振宇教授等近二十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嘉宾也针对林先生的学术作品、研究特点、学术流派传承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无疑这是对林耀华先生最好的纪念。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还报告了不同田野点上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林先生的学术思想几十年来一直被后辈学人们继承、借鉴和发展。
大会还展示了“林耀华年历”和先生生前的珍贵老照片,播放了1989年3月采访林先生的实况录音片断,以及2003年对林先生家乡,亦即“金翼之家”的回访视频,引领与会者再一次聆听了林先生往日的谆谆教诲,还仿佛在纪录电影中的金翼山谷中亲临体验。麻国庆、沈原、阮云星等当年曾作为晚辈与林先生相识的教授,则提供了更为生动的轶事和生活细节,引发了在场所有人的追思与共鸣。
古田县副县长、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和个人向林耀华家属和大会赠送了纪念品。庄孔韶教授代表林耀华先生的众位弟子向林先生家属赠送了林先生墓志铭刻石拓片,这是为林先生幕墓碑做的补白,挑选的是林先生生前亲笔手书的“把种子埋进土里”字句。林先生家属则向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回赠了写有“金鸡别翼”篆书的牌匾。
林耀华先生的公子林宗成博士代表林先生家属致辞,提议为“学术公共事业传承和鼎新”奋斗,并向大会及与会的学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后,参加林耀华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纪念大会的全体在人大校园里和林先生家属一同合影留念,之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庄孔韶教授设午宴招待与会全体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