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8日上午,中国社会调查网络(Chinese Social Survey Network, CSSN)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联席工作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佘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全立,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袁卫、副校长冯惠玲,中国社会调查网络各合作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冯惠玲副校长主持成立大会。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负责人李路路、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负责人李培林分别代表发起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言,介绍了中国社会调查网络(CSSN)的基本情况。
袁卫常务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大学与学术科研机构组织的调查是我国目前经济与社会数据采集的重要方式,具有调查数据质量高、公信力强的优势。中国社会调查网络的成立,可以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地域资源优势,依托一流的专家队伍,运用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探索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进行全国性社会调查的新模式。这不仅是调查技术和调查手段的重大改革,也是调查组织模式上的重大创新,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必将载入中国社会调查事业的史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全立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社会调查研究是了解我国国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其他科研机构所主持的大型持续性社会调查的举行,标志着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社会研究方法有了重大突破。中国社会调查网络的成立奠定了大型持续性社会调查的基础,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希望中国社会调查网络的成员秉承科学研究实事求是、客观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提高调查的质量水平和科学水准,建立和完善沟通协调和管理机制,确保调查的顺利进行。同时应加强对调查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佘志远主任对中国社会调查网络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最近国内高校纷纷成立专门性调查与数据中心,体现了国内社会科学界对于调查数据和研究方法的重视。中国社会调查网络的成立意义重大,希望各成员单位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弥补目前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在资料使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成立大会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佘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全立和袁卫常务副校长共同为中国社会调查网络揭牌。
会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佘志远在袁卫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副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办公场所,并听取了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新闻背景:
中国社会调查网络(CSSN)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由全国各省24所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的相关机构联合组成的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学术性社会调查实施网络,其目的在于充分促进学术交流与进步、推动调查资源和数据共享、实现中国社会调查事业科学化、专业化和开放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自2003年发起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国际性的标准化大型社会调查项目。从2003年开始,每年一次,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5个县(区),500个街道(乡、镇),1000个居(村)民委员会、10000户家庭中的个人进行调查。至2008年已完成项目的第一期,并将于2010年开始项目的第二期调查,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省级单位,样本量扩大到12000个家庭中的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自2005年起发起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项目,其主旨在于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学界研究中国的社会变迁提供基础性的全国数据资料。该调查双年度进行,覆盖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个县(区),260个街道(乡、镇),520个居(村)民委员会。
中国社会调查网络除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这两家发起单位以外,现有24家合作单位,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级单位,这24家合作单位为:东南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天津师范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社科院社会调查所、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河北大学社会学系、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贵州民族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