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
——北京市社会学学会2015年“学术前沿论坛”综述
由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学学会社区研究专业委员会、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2015年学术前沿论坛——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于2015年12月26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以“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为主题,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社会治理创新与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着眼服务社区建设,促进居民生活环境提升,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北京社科联巡视员王彦京首先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致辞,祝贺前沿论坛顺利召开。李强教授代表北京市社会学会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同学的到来。清华大学王天夫教授代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致欢迎辞。
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戴建中教授和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主持,围绕“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主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于显洋教授、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张翼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董晓萍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良警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赵孟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洪大用教授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以不同的理论视角,在论坛上做了深入精彩的报告。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中心龚维斌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唐军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时立荣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张蓉教授、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李敏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以及与会嘉宾对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论。
到会的嘉宾还有北京市社科联巡视员王彦京、学术部主任李志东、学会副主任周志勇、学术部副主任张涛,以及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同仁及学生代表。
李强教授在题为“社会治理创新与清河实验”的发言中指出:改革37年来,市场有活力了,但是缺少一个与市场相匹配的社会活力。市场核心是信任,而信任是在社会活力中产生的。清河实验就是要找到激发社会活力的办法,让社区所有力量参与到社区中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区。而清河实验发现,议事委员制度就是一种激活社区自治能力,提升社区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于显洋教授在“社会治理案例分享”中认为,社会治理可以街道作为基本单位,并且社会治理形式可以多样,系统治理、源头、法治、综合治理并举。同时,针对实地调查情况,搞社会治理一定要警惕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设施设备过度奢华;第二过度服务;第三过度市场化。
张翼研究员在“城镇化、土地流转与村落(社会)面临的问题”中认为,土地流转是当前村庄普遍发生的现象。第二个发生变化的是经济结构,土地流转已经把种植权的情况,那么自给自足的这个经济已经转变为商品经济,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大户龙头企业。第三个情况是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的联合。在资本下乡后,村庄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权力和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社会已经从熟人社会转变成半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在这个情况下再依靠社会的自我发育已经来不及了,必须依靠政府治理。如何政府依靠党的培训,依靠政府的基层的组织尽快的进入是我们当下思考的问题。
董晓萍教授在题为“社区的精神遗产:传统文化、国有化与现代化”中认为,国家政府和商人关系具有某种重要性,虽然商人和政府管理有不同的目标,但也有共同利益,这是他们在某些条件下具有结盟的可能性。中小商人的商业发展往往资金不足不多,并以传统文化认同和技术能力为组织商业空间的关键要素。移民商人通过现代化教育和与当地市民合作,使自己和后代成为城市人。宗教社区与商业社区互动也是社区发展的方式之一。
良警宇教授在题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与社区文化建设”中认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小康社会建成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公共文化服务和科技如何融合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这样建设,还有公共文化服务这样保障的内容,非常重要一个社会化、数字化和科技的融合,“互联网+”这样概念下,公共文化空间的一种新的建设逻辑。
赵孟营教授在题为“社会治理精细化:宏观难题”中认为,我们在精细化话题上应该超越微观视野。并且,用宏观社会学思考精细化,能够有新的视角。在宏观社会学讨论社会转型或者社会管理难题的时候,基本上先建构一个社会结构体系,然后用社会结构体系去规划所谓社会中的问题,然后把这个作为给政府提供建议一个理论框架。
洪大用教授在题为“历史趋势、基本要求与治理结构”中认为,社会治理是社会各相关主体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维护国家安全,推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协商和合作的过程。实现社会精细化治理要根据社会发展阶段跟社会宏观制度环境相结合,积极开发治理技术,对治理需求进行个性化分类,发展治理组织,建设治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