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基地和基金会新闻

2024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展望报告会成功举办

2025-01-06 作者: 社会学视野

2024年12月21日,2024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展望报告会举行,本届报告会的主题为“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邱泽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赵延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茂元,腾讯数字舆情部总监李冲,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赵一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王天夫出席本次报告会。

报告会上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富晓星教授主持。富晓星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对与会嘉宾、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强调数字化转型已深刻改变社会结构、秩序、情感和价值,需要社会学者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创新的应对方案。本年度社会展望报告会汇聚了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共同探讨数字社会的未来发展,期待通过此次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推动更多研究成果的产生。

邱泽奇作了题为“数智社会的人类团结”的报告。他回顾了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区分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并提出在数字社会中,传统的“身心同场”已被“身心异场”的网络连接所取代。他进一步阐述了数字社会下的“生态团结”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类与机器的共存。呼吁未来应以人类为主体,构建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团结,而非让机器超越人类。

赵延东作了题为“公众互联网使用中的信息茧房问题”的报告。他指出,尽管信息茧房并非数字时代独有,但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其影响更加广泛。基于2024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问卷中的信息茧房相关调查题目,他分享了初步的数据分析结果,研究显示主动突破信息茧房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上表现更好。突破信息茧房是实现认知自由和社会团结的关键,呼吁人们反思并走出信息茧房,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幸福。

吕鹏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国接入互联网三十年的历程,指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他深入探讨了“数字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兴起,分析了数字社会对社会结构、劳动关系、情感互动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吕鹏强调,数字社会不仅带来了新的社会形态,也暴露了信息泄露、数字鸿沟等挑战。他呼吁学术界不仅要批判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应提出具体的建设性策略,推动数字社会学向更深层次发展,为理解数字时代的复杂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2024年度社会展望报告会下半场由青年学者就“数字社会多维度议题”进行分享,这个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王卫东副教授主持。

张茂元在报告会上就“数字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的主题发表演讲,强调技术在社会发展和形态演变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尽管数字社会的定义多样,但其核心在于技术基础和社会特征的演变。数字技术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生活化的社交工具,对社会纽带、组织机制和国家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他表示,研究数字社会的新现象和变化,对于理解社会团结、组织机制和国家治理至关重要。

李冲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产品的使用和社会影响”的报告。他基于大样本的调查数据,从产品使用、应用感知和城市发展三个方面,对国内AIGC产品的使用情况和公众的感知度做了报告。他总结了未来需要关注的三大方向:构建自主创新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政策调节需要关注职业转型与就业保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赵一璋作了题为“注意力资本与数字空间地位获得”的报告。她表示,在数字社会中,个体的表达方式对获取注意力资本至关重要,注意力资本的分布有三个主要特征:与现有资源的一致性较低、可操作性较高、个体依附性较弱。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库和被访者的微信朋友圈数据,揭示了线上空间中注意力资本的新特征,为理解数字时代的社会变化提供了新视角。她表示,注意力资本可能为社会带来更多活力,但同时也需要灵活的社会保障机制以适应其不稳定性。

王天夫为本届报告会作总结点评。他指出,数字社会带来了两个核心悖论:有限生命应对无限信息,以及有限空间面对无限数字连接。他强调,数字连接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得信息传递更加直接。人工智能则有助于应对信息过载,并帮助决策,但是否会取代人类尚需观察。最后,他呼吁学界拥抱数字社会研究,未来的社会学必须紧跟数字化变革。

2024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展望报告会聚焦于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汇聚学界与业界的声音,为数字社会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有效推动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数字社会领域的学术话语与思想传播。中国社会展望报告会将坚持立足社会说数据,基于数据说社会,总结与展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将学界声音、人大话语有效地、持续地传播出去。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