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基地和基金会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成立暨《社会建设》转隶

2023-10-25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的成立,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学科体系,加强学科建设与国家建设紧密衔接的重要举措。

新成立的人类学系,将以族群人类学为主攻方向,着力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战略展开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人类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重点发展的二级学科,1998年设立人类学硕士点,2001年设立人类学博士点,2003年成立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二级学科师生扎根本土、聚焦中国现实、拓展国际视野、引领学术交流,持续推动和拓展中国人类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在汉人社会研究、政治法律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情感人类学、移民与全球化等诸多研究方向取得丰硕成果。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学、人类学学科的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 2023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及《社会建设》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揭牌和《社会建设》转隶座谈会”在学校举行。

本次研讨会设置开幕仪式、主旨发言论坛和4个专题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40余家教学、科研机构及学术出版单位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以及期刊建设的目标任务、机遇挑战和基本方略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助力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的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

一、开幕仪式

10月15日上午,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开幕仪式举办,人类学系揭牌、《社会建设》转隶仪式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原副院长李培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王思斌,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马凤芝,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景军,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丙中受邀参加揭牌和揭幕仪式。全国高校社会学学科带头人、社会学类学术期刊代表和青年学者代表参加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孙权主持。

林尚立对出席会议的嘉宾表示欢迎,对人类学系的成立和《社会建设》的转隶表示祝贺。他指出,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对社会的把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逻辑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政治逻辑,第二个阶段是经济逻辑,第三个阶段是社会逻辑。社会逻辑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整个国家发展要求层面,即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二是社会发展的自身层面,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人的层面,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最终还是人类学问题。因此,在新发展阶段,人类学系的建立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他指出,社会学学科发展应该顺应时代变化,主动融入到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中,融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变局中。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学科能够在新时代奋勇搏击,与社会学界同行们勠力同心,共同把中国社会建设好,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探索“中国样板”,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制度和模式。

李培林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具有“始终与党和人民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优秀传统,是全国社会学少有的A+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急需,注重理论和实证研究,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学起到引领作用。这次人类学系揭牌和《社会建设》转隶,将使人大社会学一级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学术成果展示平台更加强大。他认为,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索推进: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变迁的经验;从中华历史文化社会思想中吸取养分;吸纳西方和国外社会学思想和理论优秀成果;建立一套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和逻辑体系。

冯仕政院长总体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情况,他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经验有四方面:一是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二是紧密结合国家建设需要,三是精准锚定世界一流目标,四是始终坚持创新开放共享。今后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面向“两个大局”,坚持“两个结合”,推进“两个自主”,即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力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全面提升中国社会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二、 揭牌仪式

林尚立、李培林、李友梅、陈光金、张翼、景军、高丙中、冯仕政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揭牌。

三、 改版仪式

林尚立、李培林、王思斌、李友梅、张翼、关信平、马凤芝、冯仕政共同为《社会建设》转隶改版揭幕。

学术期刊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和抓手。2014年创办的《社会建设》主要面向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等社会学二级学科。该刊原为吉林省出版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我校联合主办。2023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主管部门由吉林省出版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变更为教育部,主办单位由两家合办变更为中国人民大学单独主办。以此为契机,《社会建设》将以转隶为新起点,开启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理论和方法的新征程,持续增强服务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能力。

四、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论坛由冯仕政主持,张翼、王思斌、陈光金、景军、关信平先后发言。

张翼就社会发展与社会学学科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的角度把握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趋势,诊断当前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王思斌讨论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民生福祉和社会建设,从福祉生活的概念出发,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即通过加强社会建设以增进社会福祉;陈光金提出了新时代学术期刊建设发展的策略,建议从社会的角度看期刊,打造期刊品牌,建设高质量的编辑队伍、作者队伍、评审专家队伍、期刊编辑委员会队伍,坚持开放办刊;景军分享了南部理论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启发与建议,指出人类学今后发展的要点与方向,从学科交叉、行动研究、海外研究、南部理论四方面进行分析,强调了南部理论的自觉性与重要性;关信平强调在中国社会政策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方向与重点,强调我国社会政策应基于本国实践、包容国际社会政策知识体系、要突出中国贡献与特色。

五、专题论坛

当天下午,四场专题分论坛同时进行,与会专家学者及期刊代表们就“人类学建系学科建设”“社会政策学科建设”“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社会建设》期刊建设”等主题开展充分和深度的分享与交流。

“人类学建系学科建设研讨会”分论坛在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举行。论坛上半场由富晓星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张有春教授主持,高丙中、王铭铭、袁同凯、杨德睿、潘天舒、张先清、余成普、梁永佳、赵静、王越平、张敏、刘宏涛等相继发言。会议主要围绕两大主题进行,一是人类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分享和未来设想,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学科负责人先后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为我院新成立的人类学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是探讨中国人类学及全球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学者们认为,人类学未来的发展需要回归人类学探索异文化的初心,强调田野调查和比较人类学方法,既要让国际人类学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也要谨慎识别东西方语境的差异性,探索中国文化与人类学对话的可能性。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蔡华、刘海涛、朱健刚相继发言,既回顾并强调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又将论文发表和成果展示纳入讨论中,使得讨论更加全面深刻。

社会政策学科建设研讨会”分论坛在崇德西楼512会议室举行。论坛上半场由李友梅教授主持,下半场由成伯清教授主持,张文宏、彭华民、文军、王杰秀、韩克庆、陈涛、尤伟琼、袁小平、徐富海、郑文换、杨君、杜鹏等相继发言。会议主要围绕两大主题进行,一是社会政策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历史变迁,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社会政策、社会学学科负责人先后分享了各自的学科建设情况,并深入讨论了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为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二是社会政策学科在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应用,学者们分享了自身研究的宝贵经历与经验,他们认为,社会政策学科要回应现实及理论方面的诉求,将社会政策的发展贯穿到社会治理当中,拓展社会政策发展新的空间。在圆桌讨论中,房莉杰、王水熊、奂平清、陈涛、韩克庆、王杰秀等相继发言,他们强调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主张在中西方比较的基础上探索未来学科的发展方向。

“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研讨会”分论坛在崇德西楼312会议室举行,论坛上半场由周飞舟教授主持,下半场由邹学银秘书长主持,马凤芝、李迎生、顾东辉、时立荣、陈文江、何雪松、杨发祥、井世洁、徐选国、姚进忠、杜平、谢立黎等相继发言。分论坛围绕两大主题进行,一是“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二是“社会工作学科高质量发展”。在圆桌讨论中,郑广怀、吴蕾、祝玉红、王阳就新时代如何理解与发展社会工作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马凤芝对论坛做了总结性发言,她指出,同我国社会一样,社会工作也进入到了发展的新阶段,在新发展阶段的社会工作要进一步巩固基础性工作,并超越时代的发展。

“《社会建设》期刊建设座谈会”在崇德西楼412会议室举行。座谈会上半场由李路路教授主持,《清华社会学评论》主编王天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丁惠平、《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田北海、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学科执行主编顾海娥、《学术月刊》编辑朱颖相继发言。与会人员就学术集刊的建设与发展,学术论文发表,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主题宣传的特色优势,社会工作类学术期刊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系列刊服务学科建设,综合性期刊社会学栏目的建设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座谈会下半场由闻翔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刘翔英、《青年研究》编辑石金群、《社会》编辑部主任田青、《新视野》编辑刘秀秀、《社会发展研究》副主编罗婧、《福建论坛》编辑孙菲就期刊推动学科建设,优化审稿制度和流程,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专栏策划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圆桌讨论阶段,卫小将、何欣、赵晰就《社会建设》后续的办刊特色、文章定位、编校质量、栏目设置等广泛征求了与会专家的意见。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中心使命是揭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在从全面小康向全面现代化迈进的新发展阶段,社会学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学系的成立和《社会建设》的转隶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层次,夯实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内涵。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全国各社会学二级学科带头人、各出版单位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将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为使命,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全面现代化贡献力量。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