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基地和基金会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成功召开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空间变迁学术研讨会”

2018-07-13 作者: 社会学视野网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成功召开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空间变迁学术研讨会”

2018630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的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空间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召开。国内20余位知名学者、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学术研讨会以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就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新现象、新变化、新问题展开了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进行了会议主旨发言。刘少杰教授就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形势下的空间社会学研究展开了探讨。他指出,只有从空间存在和空间关系视角才能清楚观察和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另外,刘少杰教授还回顾了西方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论转向,并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空间矛盾与空间研究,为本次会议议题的展开提供了重要参考。 



会议第一单元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甄志宏副教授主持。吉林大学社会学系董运生副教授立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增长点——时空研究,通过比较传统与现代、宏观与微观考察了农民生活空间的演变与重塑。他指出,农民生活空间不只是一个“静止的舞台”,而是会直接进行它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宝晶教授探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空间扩张与交通工具的变迁,从城市生活出发探讨了中国的空间变迁。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王云飞副教授则关注基层治理问题,分享了公共空间视野下的社区治理研究。 



会议第二单元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翟岩副教授主持。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吴海琳副教授将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分为兴趣类、热点类、问答类、共享类、交友类几种理想型,分析了各型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符号权力在其中的生成和影响。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陈氚老师关注了网络社会中的数据权力不平等与大数据杀熟问题,以空间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网络空间中数据结构、资本与权力。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程士强老师提出了将超大型居住区治理与城市基层空间治理有效结合的研究设想,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展开上级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居民三个方面的分析。 



下午的会议着重于网络社会学及交叉议题。第一单元由吴宝晶教授主持。江西财经大学吴时辉副教授梳理了二十年以来中国网络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他指出,中国网络社会学第一个十年的研究主要是碎片化的理论探索;第二个十年,学界主要在与卡斯特进行对话。另外,他还提出了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王建民副教授主要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如何改变人的情感体验,并借此分析了网络约束的空间机制。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张军副教授聚焦“科层式微信群”,探讨了实体权力在网络空间中的效力与网络虚拟社群的“科层化”。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冠老师指出,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危机是一般社会成员通过网络互动来批判、质疑和重构社会认同而促成的,具有基础性、总体性、多发性、对抗性,我们应该认真应对,可能的措施包括常态化措施与非常态化措施两手抓、建构社会认同的开放性以及削减危机的破坏性。

 


第二单元由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良灿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王国伟副教授聚焦于价值观念多元化背景下的网络话语权及其治理,强调了网络话语权对社会舆论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因而必须突出党和国家“主旋律”的引领作用、维护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北京市委党校《新视野》杂志编辑刘秀秀老师分析了当前国内风行的分享经济对青年群体的各种资源、社会关系和情感认同的“三维重塑”作用。河海大学社会学系邵占鹏老师从时空分析的角度独到地揭示了当今智能手机依赖的症结所在,指出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实际上是对智能手机给日常生活带来改变的依赖,而此种改变实质上反映了智能手机引发的时空变迁。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营立成老师分享了如何以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空间的问题。他主要探讨了空间社会学的中心任务、空间解释的四个面向以及空间解释的特点与限度。 



本次“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空间变迁学术研讨会”以网络社会为背景,以空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针对空间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分享了多维度、兼具趣味性与理论意义的研究,探讨了许多颇具前瞻性的议题。本次会议对于推进中国网络社会学及空间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杨钰晨

责编:ylc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