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11日,西红门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提升培训暨田野课堂教学基地授牌仪式于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第一会议室举行。西红门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赵红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黄家亮,西红门镇社区办主任李花金,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中心主任陈那波,西红门镇各社区书记主任、副主任等40余人出席。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朱斌主持。
黄家亮在致辞中对西红门镇基层干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有着优良的干部培养传统,社会学对新时期社会建设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建立4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学院坚定落实习总书记有关指示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工作研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主动对接社会治理转型需要,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添砖加瓦。
本次培训班旨在利用学科优势赋能社区发展,为西红门镇基层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学术与智慧支持。同时,学院正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田野课堂教学改革走深走实。西红门镇快速的城市化转型和多样态的社区环境可以为我校人才培养提供真实、鲜活、开放的社区实体教学环境,期待双方合作能够结出硕果。
赵红萍在讲话中表示,社区治理是推动基层社会发展,助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根基与关键抓手,衷心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对西红门镇发展的大力支持。西红门镇地处城乡结合部,业态丰富、社区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社区与传统村庄共存。在大兴区经济腾飞背景下,如何通过高质量社区治理与服务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基层干部能够秉持着“理论为本筑根基、实践锻炼出真知、探索创新谋发展”的理念,多听、多问、多讨论,在学习的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将理论研究与别具特色的治理经验相结合,创新基层工作方法,探索社区发展新方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国家发展贡献基层力量。
随后举行授牌仪式。黄家亮副院长、陈那波主任分别向西红门镇人民政府授予“基层治理观察点”、“田野课堂教学基地”铭牌。
在培训环节,陈那波教授以“当前中国基层治理的几个基本矛盾及其破解之道”为题,把分析核心矛盾作为方法,从理论高度阐述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党和国家在基层治理中的管理及服务资源的有限性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服务群众的资源自上而下的标准化配给及刚性制约和服务对象及任务不断变化流动之间的矛盾;为人民服务路径自上而下规划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行动和信息自下而上传导的矛盾。随后提出党建引领的理念从“行政复制”向“调适统合”转变等7种转变作为“破解之道”,涉及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行政资源配置、治理技术等多个方面,为社区指明基层治理改革实践的方向和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李丁副教授做题为“市域治理中小区物业服务监管”的授课,系统介绍了社区加强小区物业服务监管的价值、原因和途径。讲座开篇明确了社区和物业服务的概念,强调了物业服务属性及其对社区发展和治理的基础性意义。面对当前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被错误地定位于“非社区公共服务”以及过于理想化的私有化、民主化、市场化、行政化的物权及物业服务生产体制设计带来的现实困境,社区工作者应该直面部分业主将“物权”和“政权”对立的偏见,遵循现代“公共治理”理念,积极作为,认真研究和学习物业服务知识,提升物业服务监管能力,在地方法规和制度的支持下,协助业主监管利用好物业费用等小区公共资金,为现代城市共同体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和空间基础。
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社区治理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国浩以“基层社区治理能力”为题进行授课。他表示,在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现实与挑战下,应进一步明确社区治理的主要目标,坚持以党建为核心,逐步构筑起基层治理的完整体系。在社区治理中要用好“两个平台”、强化“三个引领”,提升“四种能力”,建立健全社区治理制度,共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高度重视中国社会转型和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此次培训及战略合作关系的确立有力推动了学院与地方政府在基层治理领域的深度合作。未来,校地双方将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专题研讨、干部培训、学生培养等各类活动,合力打造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中心及田野课堂教学基地标准,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精准、协同、持续发力,切实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基层干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专业能力,激活基层治理源动力,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