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4月12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共建共治机制及其风险预判研究”开题会召开。课题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益龙教授,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郭星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黄家亮副教授、富晓星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邢朝国副教授,以及课题组部分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黄家亮主持。
富晓星代表社会与人口学院致辞。她指出,该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关怀,希望陆益龙教授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学院社会学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以及学科评估作出贡献。富晓星表示,学院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为课题的不断推进和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富晓星致辞
陆益龙教授代表课题组组介绍了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基本设想。他从研究的问题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计划以及项目的整体目标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梳理和论述。他指出,该课题基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及社会治理问题,探讨共建共治机制理论以及社会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机制理论,这将对新时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基层治理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推进本土社会学的矛盾纠纷及社会冲突的理论研究也将有重要学术价值。
郭星华结合当下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新乡绅、新乡贤等多元治理主体问题以及枫桥经验等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发、凸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社会“人的痒点”即敏感点增多,过去大家都觉得“不是事”的事,现在却常常纠缠不放。这表明社会成员的“容忍度”在降低,矛盾纠纷也就增多。他指出,面对社会日益严重的矛盾纠纷,仅靠法治来解决基层纠纷问题并不足够,因此共建共治的治理机制作为一个总体性的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家亮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该课题的重要价值,并从四个方面对课题研究提出建议:第一,要注重“空间”视角的分析,基层矛盾纠纷的地域差异很大,不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的地方,矛盾纠纷及解决方式差异很大,这就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开展基于地域差异的比较研究。第二,要注重“时间”视角的分析,要在近代以来社会剧烈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矛盾纠纷及其解决方式,特别是要探讨传统纠纷解决方式的现代价值。第三,要注重“机制”的分析,要深入分析传统纠纷解决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基层纠纷化解中共建共治的具体机制,以及法治、自治和德治的结合机制。第四,要注重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重大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学专业人才,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邢朝国阐述了对社会风险以及预警机制的理解。他从当下社会的热点事件出发并结合其现有研究,讨论了个体化时代的纠纷解决问题,认为纠纷的缘起、解决过程、解决的结果这一整套程序里都出现了个体化状态,社会风险的预防需要放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中,尤其是要注意互联网对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影响,注意个体化与时代性之间的关联。
与会专家围绕项目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陆益龙教授衷心感谢学院领导对本课题的大力支持,感谢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表示将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与子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同时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咨询与对策研究,提升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