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基地和基金会新闻

陆益龙《农村社会学》——为大学生理解中国农村提供一个新视角

2019-06-06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陆益龙教授的《农村社会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立足中国经验,以中国农村的社会事实为依据,系统介绍和阐述了农村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这本书为了解和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为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提供了一种体系框架,因而可作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亦可用作研究或实际工作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陆益龙,安徽枞阳人,2000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社会学博士,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农村社会学》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有两部学术著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农村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户籍制度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研究等。已出版学术著作有:《后乡土中国》《转型中国的纠纷与秩序——法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定性社会研究方法》《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流动产权的界定——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嵌入性适应模式——韩国华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

 

者陆益龙教授在《前言》中这样介绍这本教材:

这是一本农村社会学的教材。我之所以要独自撰写这本教材,而不是采用通行做法去主编教材,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就有这个心愿。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学术理念,尽管“团队作战”的做法现在在学术界很流行,但我总觉得这种做法可能更适合自然科学研究,而不太适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思想,而思想是有主体的,且每个主体的思想是不同的,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需要有别于自然科学,需要注重独立思想能力的培养。我独立完成这本教材的写作,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要让使用这本教材的学生能够读懂如何独立思考和研究农村社会学问题。

为师者,其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到现在已经在大学从教31年了。我也非常乐于“传道”,认为写教材就是教师传道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著述教材不被认定为科研成果,但我自己乐在其中,而且也认为这是自己的一项职责。

我的研究兴趣很广泛,从户籍制度研究到水资源保护研究,再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以及农村社会学研究,但在“骨子”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更为自信。因为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从小就干农民的活儿,对农村、对农民始终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有一种独到的理解。从对安徽小岗村的个案研究,到自己尝试提出“后乡土中国”的理论,我一直关心和关注着大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的变迁与发展。我也一直有将自己的这些经验、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所作的理论解释通过教科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愿望,独立撰写这本《农村社会学》教材,目的是为大学生理解中国农村提供一个新视角。

最初萌生撰写《农村社会学》教材的想法是在2009年,当时为了申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项目,我就认真设计了教材的提纲目录,并对教材的撰写理念进行了充分论证。很荣幸,项目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让华中农业大学的钟涨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董磊明教授和我三人作为“马工程”《农村社会学》教材编写课题组的首席专家。之后,我既参与了该教材编写工作的研讨,也实际承担了部分章节的写作。在此过程中,我也学习和积累了更多的关于撰写《农村社会学》教材的知识和经验。

2014年,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宋义平和我商讨将我那本《定性社会研究方法》修订成教材出版时,我就跟他提出要出版自己独立撰写的《农村社会学》,他欣然答应,很快向出版社申报并顺利通过了这个选题。签订出版合同后,由于我写作进度比较缓慢,所以一直拖至今年,在潘宇社长和盛杰编辑的“鞭策”下才交稿。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独自撰写教材或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在设计和撰写这本教材时,我力图使之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特色:

第一,更具社会学范式特征。农村研究有多个学科的视角,如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等,农村社会学既然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其教科书应更加注重对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运用。所以,我在书中强调农村社会学在方法上不宜局限于定性研究,需要加强和拓展理论导向的定量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也不宜只关注乡村治理和问题取向的研究,而要沿着社会学理论脉络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发展新的理论。

第二,要有主导思想和理论主线。教材通常与学术著作不同,强调对基本专业知识的介绍,而忽视贯穿整个教材的思想与理论主线的重要性。但对于更为专业的分支学科教学来说,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而要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我在写作本书时,始终想结合自己在农村社会学方面的专题研究经验和体会,并以后乡土中国理论为主线将一些知识点串联起来,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做学理分析、注重经验与理论关联。

第三,框架体系更完备与合理。一本教材不可能将一门学科的所有东西都装进去,因而就需要经过选择和取舍之后形成一个框架体系。衡量这个框架体系是否完备,主要依据所纳入的内容是否涵盖了该学科的主要范畴,合理与否则要看框架的构造所遵循的理论原则。在构建本教材的框架体系时,我主要遵循由结构变迁、功能问题两个坐标轴构成的理论体系,以及史、论、法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既包括农村社会学历史、理论和方法,也包括农村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现状、变迁与问题的体系。

当然,由于我的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各种不足、疏漏甚至错误,也望广大读者朋友“赐之芟正,示以未知”。

 

教材目录:

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研究什么

第三节 为什么研究农村社会

第四节 中国视野下的农村社会学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几种范式

第二节 田野调查方法

第三节 抽样调查方法

第四节 分析解释与理论构建

第三章 村落与农村社区

第一节 村落的意义和特征

第二节 村落中的家与户

第三节 村落的形态与构成

第四节 行政村及其功能

第五节 村落的未来

第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

第一节 农民及其构成

第二节 农民的社会心理

第三节 农民社会行动的逻辑

第四节 理解中国农民

第五章 农村社会关系与网络

第一节 农村社会关系及其特征

第二节 农村社会关系的类型

第三节 农村社会的关系网络

第四节 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

第六章 农村社会的组织

第一节 农村的社群与组织

第二节 家族组织及其变迁

第三节 农村的经济组织

第四节 农村的政治组织

第五节 农村社团与文化组织

第七章 农业与农村经济

第一节 农业与农村社会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三节 制度、市场与农业发展

第四节 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

第八章 农村政治与乡村治理

第一节 农村社会中的权威

第二节 政治力量与农村政治

第三节 农村社会的治理

第四节 村民自治与公共管理

第九章 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的维度

第二节 农村社会分层的机制

第三节 农村的社会流动状况

第四节 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

第十章 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

第一节 乡土文化的特质

第二节 农村民俗文化

第三节 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活

第四节 农村生活方式及变迁

第十一章 农村社会问题及应对方式

第一节 贫困问题与精准扶贫

第二节 老龄化问题与综合养老

第三节 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

第四节 医疗卫生问题与医疗保险

第十二章 农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振兴

第一节 农村社会变迁

第二节 城镇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主要参考文献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