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专题讲座

明尼苏达大学终身教授边燕杰做客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

2017-10-26 作者: 李森阳

明尼苏达大学终身教授边燕杰做客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

/学生记者:李森阳

20171030日下午,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四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302教室举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兼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边燕杰教授受邀做了题为《关系社会学与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洪大用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校内外的1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

洪大用副校长主持学术报告

洪大用副校长对边燕杰教授做客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表示欢迎与感谢,并向现场师生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及与我校社会学学科的渊源。洪大用指出,边燕杰教授从关系研究到提出关系社会学,再到对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大力倡导,反映了他从学生到学者再到杰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发展历程。边燕杰教授对社会学的科学性抱有坚定的信仰,把从事社会学研究作为一项事业,始终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始终坚守建设性批判精神,自觉反思于常识和未知,这是值得社会学学者学习的。边燕杰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座教授,与我校社会学系一起合作创建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为我国社会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边燕杰教授做学术报告

边燕杰教授在演讲中系统梳理了关系社会学的理论脉络,并介绍了他围绕关系所开展的社会学学术研究历程和社会学学科建设实践。在总结关系社会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他就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中国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他认为,本土知识是关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经验知识,通过概念化才能转化为理论知识。从跨文化视角看,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可以采取“接受-丰富-增加”的研究策略来实现,即接受已有概念、丰富其理论内涵、增加其变量的文化差异性。“关系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便是遵循这一研究策略的一个范例,它用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本土概念“关系”,丰富了国际学界已有概念“社会资本”。

边燕杰教授在演讲中系统梳理了关系社会学的理论脉络,并介绍了他围绕关系所开展的社会学学术研究历程和社会学学科建设实践。在总结关系社会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他就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中国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他认为,本土知识是关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经验知识,通过概念化才能转化为理论知识。从跨文化视角看,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是采取接受-丰富-增加的研究策略来实现,即接受已有概念、丰富其理论内涵、增加其变量的文化差异性。关系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便是遵循这一研究策略的一个范例,它用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本土概念关系,丰富了社会学的社会资本概念。二是采取“创新-操作-应用”的研究策略来实现,即按照国际胸怀去创造新的概念,然后将其应用到更大范围,如“差序格局”、“软约束”、“结构洞”。

 

刘少杰教授做学术评议

在评议环节,刘少杰教授围绕边燕杰教授的概念与理论进行了点评,指出边燕杰教授的学术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学要实现理论创新既要立足于中国本土,又要把关于中国本土问题的研究同国际学术前沿的进展结合起来。

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四讲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边燕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北美华裔社会学家协会主席,美国社会学学会亚洲分会主席,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调查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经济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创立了关系社会学,2003年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发起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发表中英著作13部、论文130余篇,Elsevier期刊数据库全球高被引学者,单篇被引超过2000次。目前率领团队开展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多学科理解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