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评议>> 佳作评介>>

佳作评介

国外前沿速递(64)

2021-06-06 作者: 社会学视野网

国外前沿速递(64)

本次国外前沿速递在对忽视(blindness ignorance)概念的人类学研究汇总。其中涉及到政治,金融机构,儿童与商品化等几个方面。

一、“有意忽视”的动态分析

在充斥着错误信息的时代,有关忽视的政治是什么? 有意无视的概念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其中所涉及的逻辑? 我们通过对有意无视的内在不稳定性而引起人们对意图和知觉的等级性质及其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关注,来开始对此特殊问题进行一些介绍。 这些特征是有关无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我们参照毒品运送者的转变意图,在暴力行为中识别受害者的人性的中间时刻以及引导经济行为的影响一样,这些都是无视工作的一部分,例如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当将意识和意向性复杂地纠缠在制度化的权力领域中时,有意无视就成为在认识论层面上对当今时代不稳定性的有力批判。

文献来源:

Bovensiepen J, Pelkmans M. Dynamics of wilful blindness: An introduction.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020;40(4):387-402.

二、视而不见:纽约金融机构对“中国墙”的共谋侵入

本文探讨了纽约大型投资银行公司内部的侵入行为构成和颠覆中国墙(即金融机构内部的信息壁垒)的方式。中国墙在积极预防腐败和欺诈的同时,也吸引了合法,半合法和非法形式的侵入。本文的分析表明,某些侵入行为是基于非言语和具体体现的信息交换,这些信息本身并没有违法。这些侵入形式被称为玩游戏,结果是中国墙成为一种效果或是虚幻的存在。在其他时候,侵入会引起麻烦的怀疑,从而鼓励在这些隔离墙中活动的人从战略上参与故意忽视的各个方面。这些例子加在一起,揭示了看见知道之间的概念上和物质上的联系,从而突显了金融机构中信息流的复杂性,并说明了对金融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监管是如何在某些时刻被削弱的。

文献来源:

Peluso D. Turning a blind eye: The complicit trespassing of ‘Chinese walls’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New York.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020;40(4):438-454.

三、看不见的孩子? 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不承认,人道主义盲目和其他形式的忽视

在马来西亚的沙巴州,公众对大量移民工人的反感影响了当地人们对移工子女的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普遍性忽视。沙巴汉文化的话语叙述使移民子女成为看不见的主体,因为这些子女在沙巴汉文化中没有被视为合适的、符合文化的的主体,甚至不被视为是正常子女。在当地报纸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对此类儿童处境的文化否认,这些报道展现了沙巴社会里对于移民儿童的非法身份的恐惧,以及害怕这些群体对未来沙巴汉公民带来的威胁。该论述基于对儿童应得性的特定理解,并利用了科恩(Cohen)所说的中和技术。但是,本文认为最好通过在各种形式的无知和否认的光谱来理解这种在表面上故意的忽视。这包括当地社会有权势人士对工人子女的明显性的忽视,而这些群体本应该更加了解为他们服务的工人子女;志愿教师的人道主义忽视——他们过分强调教育的节省资源的方面;以及移民子女本身的复杂和处境化的自我忽视。欣赏其他可能更良性的或更具保护性的拒绝形式,对于理解如何继续无视移民儿童状况的复杂性(甚至是那些希望解决这一问题的人)变得至关重要。

文献来源:

Allerton C. Invisible children? Non-recognition, humanitarian blindness and other forms of ignorance in Sabah, Malaysia.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020;40(4):455-470.

四、被幻灯片所蒙蔽:忽视和专业知识的商品化

本文研究商品化如何通过专业知识而非物质对象来运作的。 通过聚焦在德国管理顾问的工作上,它突出了三种忽视的形式,这些忽视形式是商品化专业知识的一部分。 分别包括:由于利润而导致的忽视,由于言辞而导致的无知,以及由于强烈的假设而导致的忽视。 这些忽视的形式使咨询的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变得不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公司代表可能无法反映他们所声称要描述的世界,并假定了对人类主体的自由的特定但高度的歪曲。总之,他们指出,与物质性的对象相比,专门知识商品化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它为忽视的创造和使用提供了更大的范围,因为它模糊了商品和环境之间的界限。

文献来源:

Stein F. Blinded by the slide show: Ignorance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expertise.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020;40(4):420-437.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