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介绍2019年“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第一期的六篇论文,围绕“无家可归现象”、“东欧住房模式”、“老年人住房模式选择偏向”、“房地产开发商在管理新社区中所面临的问题”、“DIY住房改造的作用”等方面展开。
在英语国家,有关无家可归政策的关键焦点是,通过针对被认为“有风险”的人进行干预来防止“无家可归”的发生,但“有无家可归风险”一词仍然含糊不清,需要对其进行定义。《定义“无家可归风险”:重新连接原因、机制与风险》认为澄清“有无家可归风险”的含义需要了解所涉及的因果关系的类型、“无家可归”的各种原因以及它们发挥作用的机制。该文针对这三项要求中的每一项都提出了“有无家可归风险”的临时定义。经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这一定义可用于计算“有无家可归者风险”的人口以及设计预防策略。
有关无家可归现象的研究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隐喻来理解处于边缘的无家可归和住房过渡。《使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无家可归路径的表达作为互动的语言资源》一文的目的是应用和结合路径概念和民族学方法论的互动研究,以阐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无家可归和住房过渡的表达如何在心理健康与药物滥用的工作背景下,被用作意义建构的语言资源。数据来自芬兰一个大城市中的低门槛诊所,患有严重的药物滥用与心理难题的人们在2012年三个月内所自然发生的会面数据。结果指出了微观层面的重要性,即福利工作者和客户面对面地寻找摆脱无家可归的方法。该文本在方法论上是探索性的:它展示了一种分析互动的路径表达的方法。
《后社会主义欧洲国家住房质量的批判现实主义评论》一文从长远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意识形态上植根于质量结果的住房供给是否在后共产主义的住房市场建设中持续存在。借鉴路径依赖变迁理论,作者假设住房质量模式仍然反映了过去的分割线,即苏联住房模式以及东欧古典和改良主义模式。作者们对住房质量采用批判现实主义路径,将家庭经历与核心根本结构联系起来;然后通过微观和宏观指标来操作化这种本体论深度。调查结果支持了主要假设,但家庭经历的多样性比假设的更多。研究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中层认识论框架,可用于理解住房的复杂社会现实,并帮助打破了认为共产主义住房系统过于相似这种越来越多的观点。
各种研究表明,老年人不愿意搬家,而健康问题是影响搬家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搬家与住房偏好研究》一文根据2015年在斯洛文尼亚进行的50岁及以上人员的定量调查,测试了老年人接受各种住房选择的意愿。研究重点是受访者对不同住房选择的态度,特别是不太熟知的选择,如老年人合住、对老人的家庭照顾和多代住宅等。这与未来住房和护理政策的制定相关,因为在大多数国家,住房市场需要适应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及其多样化的需求。作者们采用聚类分析来分析哪些住房选择是可接受的,人们如何按照搬家的可接受度进行分组,以及这些群体的特征。
总体规划的住宅区是由私营开发商建造的大型郊区开发项目。作为追求建立现成社区的一部分,开发商在建成后积极参与物业管理,但随后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建立新社区,而且处于管理新社区的困境中。《权威的限度:开发商干预与邻里难题》探讨了开发商所面临的这一挑战,参考了福柯关于自由主义治理以及国家能力范围等问题的著作。论文展示了房地产开发商如何构建类似问题,以及如何面临划分住宅生活某些领域(而不是其管辖内)的影响。这里所讨论的例子是管理邻里之间难题的问题以及居民期望所产生的冲突,这确实是发展控制的问题。
尽管自己动手(DIY)改建和装修房屋的行为具有文化和经济上的重要性,但有关其对家庭生产和消费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却很有限。《DIY梦想与房屋潜力》一文考虑了新西兰人的DIY改建房屋的意图,考察这些房屋改造的想法所揭示的房主与其住宅之间的理想关系。房主考虑并梦想着参与DIY项目可以实现房屋的物质和象征“潜力”的方式,论文则关注于房主的这些想法。作者利用住宅与家庭、自我供应活动、休闲工作和文化中介等文献来建立理论,尤其是家庭、朋友、印刷和电子媒体在推进DIY项目创意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具体文献信息如下:
1. Batterham, Deb. 2019. “Defining ‘at-Risk of Homelessness’: Re-Connecting Causes, Mechanisms and Risk.” 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 36(1):1–24.
2. Raitakari, Suvi. 2019. “Using Expressions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Homelessness Pathways as a Linguistic Resource in Meeting Interaction in a Low-Threshold Outpatient Clinic.” 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 36(1):25–43.
3. Soaita, Adriana M. and Caroline Dewilde. 2019. “A Critical-Realist View of Housing Quality Within the Post-Communist EU States: Progressing Towards a Middle-Range Explanation.” 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 36(1):44–75.
4. Filipovič Hrast, Maša, Richard Sendi, Valentina Hlebec, and Boštjan Kerbler. 2019. “Moving House and Housing Preferences in Older Age in Slovenia.” 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 36(1):76–91.
5. Cheshire, Lynda. 2019. “The Limits to Authority: Developer Interventions and Neighbour Problems on a Master Planned Estate.”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 36(1):92–111.
6. Mackay, Michael and Harvey C. Perkins. 2019. “DIY Dreams and the Potential of Home.” 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 36(1):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