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更准确
李培林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来源:《北京日报》,2017年7月17日
中等收入群体一般指收入保持在全社会中等水平、就业相对稳定、生活相对宽裕的群体。学界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讨论一般都是与研究收入和消费问题、分配问题、贫困问题、社会不平等问题、社会结构变动趋势问题等相联系。因此,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与现实应用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社会政策的制定相联系,即为了在基本生活保障、困难家庭补贴、鼓励消费、刺激就业等方面制定相关社会政策,需要界定中等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另一方面是与全球消费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相联系,即通过对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变化趋势分析,来判断未来各国在全球消费市场发展中的地位变化。从研究主体来看,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关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国家统计部门、国际组织和智库组织。
一、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有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之别
直到目前,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还没有一个像国际贫困线那样的统一标准,但已经有很多的探索,包括关于绝对标准的探索和相对标准的探索。一般来说,绝对标准更多地被用于国际比较和分析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趋势,而相对标准则更多地被用于国内收入分配结构的分析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9万元至45万元人民币为标准,测算出2015年中国中等收入家庭占24.3%,这也是一些媒体报道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达到3亿多人的重要依据。
在国际上众多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绝对标准的研究探索中,有三项研究因为被应用于国际组织和调查机构的研究报告而广受关注。其一,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米兰诺维克和伊扎基在2002年分析全球收入不平等时,把巴西年平均收入和意大利年平均收入作为全球中等收入群体标准的下限和上限,以世界银行2000年购买力平价(PPP)转换,把每人每天收入10~50美元(PPP$)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其二,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卡拉斯在20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报告中提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每人每天收入10~100美元(PPP$)为中等收入群体。其三,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的研究报告提出,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每人每天收入10~20美元(PPP$)。
以上这些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方法,有它的优点,比如操作简便易行,能够清晰地反映发展中经济体内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但也有其显而易见的弱点:一是它只适用于对全球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群体现状和变化趋势的研究,二是按照绝对标准来测定中等收入群体,其变化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的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
鉴于用绝对标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所存在的弱点,国际学术界也展开了对中等收入群体相对标准的探讨。有一种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贫困线作为基线,把高于贫困线1.3倍至3倍的收入群体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这种方法一般是为了适应落实社会福利政策的需要,但带来的问题是,由于每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内的每个行政区域以及不同的家庭类型,可能都有不同的贫困线,所以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会出现碎片化。如美国48个相邻州2013年的贫困收入标准中,一人户家庭的贫困收入线为11490美元,三人户家庭的贫困收入线为19530美元。
在学术界更普遍使用的中等收入群体相对标准,是以收入分布的中位值或平均收入为基线,下限设定为50%至75%之间的一个点,上限设定为1.5倍至2.5倍之间的一个点。中国也有一些学者采用类似的相对标准来分析中等收入群体,但分析的结果往往显示,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背景下,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会不升反降。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正在进行中俄中等收入群体的比较研究项目,双方学者经过反复研究、测算和磋商,放弃了用绝对标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简单易行方法,而是采用相对标准界定收入群体的位置,定义收入中位值的75%及以下为低收入群体(细分为脆弱人群和极端贫困人群),76%~200%为中等收入群体(细分为中高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201%及以上为高收入群体(细分为富裕群体和高富裕群体)。按此标准,2015年,俄罗斯低收入群体占33.95%,中国占39.45%;俄罗斯中低收入群体占34.55%,中国占20.22%;俄罗斯中高收入群体占21.93%,中国占18.05%;俄罗斯高收入群体占9.57%,中国占22.28%。从中俄之间比较来看,中俄低收入群体的比例差不多,但中国的极端贫困人群的比例比俄罗斯高十几个百分点,俄罗斯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则比中国高18个百分点,中国的高收入群体比例又比俄罗斯高近1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俄罗斯的收入结构与中国相比,更近似橄榄型。
二、按照不同标准测算,都可看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的变化趋势
我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包括绝对标准(世界银��的标准和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和相对标准,对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的变化趋势分别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在1989年至2015年长达26年的时间里,按照世界银行关于中等收入群体每人每天10~100美元(PPP$)的标准计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从0上升到44%;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中等收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9万元至45万元人民币计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从0上升到20%;而按照收入中位数76%~200%定义中等收入群体,则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一直在37%至50%徘徊,其小幅变动的趋势似乎与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即1989年到2006年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是下降的,而2008年迄今则是上升的,当然其中个别年份也有不符合这种趋势的情况。
总之,根据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以绝对标准定义中等收入群体,那么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就像一定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会不断减少一样,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和规模都会持续地增加。但是,如果以相对标准来定义中等收入群体,在收入结构没有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也不会发生重要变化。
责编:y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