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评议>> 社会热点议题>>

社会热点议题

陆 丹 社会科学“升级换代”需文化自觉

2014-10-01 作者: 陆 丹
 

社会科学升级换代需文化自觉

 

陆 丹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14929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对这一伟大成就的学术阐释和理论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研究成果等方面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比照中国的独特发展成就,中国的社会科学仍难脱在中国的西方社会科学之讥。例如,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尚缺乏完整规范的学术训练、严谨善意的学术争鸣和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缺乏有针对性的跨学科知识训练和实证方法习惯,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三种能力的缺失密切相关。一是缺失处理社会理论与社会事实相结合的能力。二是缺失整合相关系统以形成自主学术生态系统的能力。三是缺失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传统对接的能力。今天,我们对于中国成就、中国道路的未来发展具有更大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同样地,我们对于中国社会科学实现未来的创新发展,完成升级换代,理应有更大的学术自信和更强烈的理论自觉。
  首先,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理路要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基础上,摆脱西方学术殖民化的影响。所谓文化自觉,简单地说,就是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哪里来,现状如何,应该及可能到哪里去。中国学术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社会科学研究自觉建立与中国社会发育发展内生的总体关系,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更多地关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现实,加强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手段,推进中国问题的研究和破解。客观来讲,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必要引进和学习,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加深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内涵和理论阐释能力;对西方和整个世界的研究,应有利于建构中国问题研究的全球视野和比较空间。明确了这样的学术主体性,我们不可能把社会科学在西方的历史文化和时空基础上所产生的理论逻辑进行完整移植,不能以此作为描述甚至解释中国问题的完整逻辑定位和唯一评价指数,更不能在被学术殖民中自足自娱。在学术能力和学问价值的意义上,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实践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适合于中国语境的学术话语方式,才更有恒久的学术生命力。
  其次,中国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要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实现有针对性的实践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界有一支勤奋聪明的学术队伍,亟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在学科配套、人才培养、知识生产和应用尤其是学术评价等全方位全链条上形成积极的制度支持和相互关切,鼓励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知识体系的良好学术导向。要针对教育领域、实践领域、研究领域的不同需要和价值取向,确立社会科学应用和评价的不同尺度与相互照应,避免不恰当的评价对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干扰或隔断,才能够既保持自己学术原创的自主性,又切实发挥总结中国本土经验的积极性。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的价值指向要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传统中,承担中华学术文明永续传承的历史重任。在学术发展中,如果理论研究日益功利,学术批评日趋恣意,讨论争鸣日渐失范,任何学术部门都将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现实成就。对于中国社会科学而言,一切需要起身而做,就是要回到以讲理、科学、理性、良知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深厚土壤中。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作为一个深嵌于世界结构之中的现代国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着浓郁的本土特色,由此产生的社会科学研究向度与方法同样具有独特的世界性价值。中国道路越走越宽,中国社会科学完全有责任实现升级换代,展示和传播当代中国对世界的学术影响力。(20144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陆丹)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