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政党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经验
郑寰
原文载于:学习时报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访学期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并非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高档奢华的生活方式,而是德国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生态人居环境的便捷舒适。游览南德美妙的风光,阿尔卑斯山麓的青青牧场尽收眼底,田园村舍一片生机盎然,很难让人想象到巴伐利亚是德国工业经济的重镇,国民生产总值占到全德将近四分之一,拥有全德最多企业的地区。在对德国政党的大量访谈中,德国专家们屡屡强调,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巴州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为基社盟长期稳固执政提供了坚实基础。从1957年开始,基社盟一直在巴伐利亚州长期执政至今,创造了德国政党的执政记录,这在德国16个联邦州中是绝无仅有的。在60多年的每次地方选举中,基社盟都保持了良好的选战成绩,表现卓越,令人瞩目。1974年,基社盟得票率最高达到62.1%,2013年达到47.7%,长期维持了单一执政的优势地位,有效地推动了巴伐利亚州的经济崛起。
在多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基社盟何以带领巴州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州崛起成为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州?在德国16个联邦州中,巴伐利亚公共投资排名全国第四,州政府负债率最低,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最低的,足以看到政府治理的效率和竞争力。更关键的是,在巴伐利亚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风貌得到了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巴州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在于执政党抓住了历史战略机遇期,有效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早在20世纪50年代,基社盟和基民盟在执政时候就联合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的理念,即既不走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道路,也不走社会民主混合经济的道路。这种经济思想受到天主教教义的影响,因此也被认为是“基督教社会主义”。它的核心在于强调市场经济中要充分体现“社会”的因素,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责任,保持企业发展和国家干预之间保持适当平衡,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低通胀率、良好工作环境、低失业率、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之间的协调平衡。同时,东西德划分以后,大量政治难民和企业都迁移到巴伐利亚州,带来了大量优质劳动力和技术能力,为巴州经济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一些全球知名的工业制造企业,如西门子、奥迪、宝马等都将全球总部设在巴州,巴州政府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巴州。在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担任基社盟党主席和巴州州长期间,巴州政府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用短短一二十年实现了巴州经济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大大巩固了基社盟执政的合法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基社盟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得到了历任党主席的鼎力支持,具体的做法包括:
一是突破思想桎梏,破除狭隘封闭的发展理念。基社盟在建党初期被教权人士和狭隘的教派思想所控制,崇尚保守主义和基督教民主主义。一些早期领袖曾试图想把党员来源局限于参加宗教活动的天主教徒,甚至敌视技术创新和现代化,认为会对传统带来破坏。在发展中,基社盟的领袖没有停留在空谈乡愁的层面,而是主动拥抱现代化。正如施特劳斯所说,“敌视技术进步,对文明和文化持悲观主义,美化过去,逃避当前,都不能解决问题。要创造人道的工作环境和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条件,要想进一步扩大对所有人的社会保障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同时,“巴伐利亚政策不是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发展,我们的发展是符合人的要求的,是尊重造物主的。”施特劳斯在谈到基社盟在巴州的执政奇迹时,就说:“成功的秘密就在于我们有能力在传统与发展、保守与现代精神之间稳步地、令人信服地走自己的路。”具体体现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就是要既保持巴伐利亚农业和中小企业的结构,同时又把它建成一个具有世界公认领先地位的现代工业地区。
二是贯彻“城乡等值化”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破解城乡地区的巨大差距。基社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城乡等值化”的理念,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政策的协调,实现优质农村生活的目标。1965年,巴州议会修改制定了《城乡空间规划法》,将“城乡等值化”确定为区域空间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同等的生活、工作及交通条件,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水、空气、土壤等自然资源,弱化城乡之间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巴州的“城乡等值化”绝对不是要把农村变为城市,而是尽量保留自然风貌,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巴州政府大幅度修改了原有的《土地整理法》《建筑法》,修编了原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整理项目加入了土地生态占用补偿等条款,在村庄革新中强调了保护性更新和民众参与的理念,通过绵密细致的法律规范对保护乡土进行了硬性约束。
三是科学开展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根据人口和产业的动态预测,按照“集中分散”的原则进行国土规划和产业布局。为了实现区域协调的目标,巴州政府引导将优秀的州立大学和政府机构搬迁到相对不发达地区,以学校和政府带动周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优美的农村生态景观,提供便捷优质的生活环境。为吸引资本技术下乡,把宝马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也分散布局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以点带面规划布局道路建设和环境生态,在公共决策之时,悉心倾听产业界和当地居民的意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为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良的环境。政府大力投入信息化网络和道路学校建设,为企业打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逐步配套周边生活生产设施,充分考虑到了企业和当地居民便捷生活的需求。
四是保护乡土文化,打造旅游生态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是乡村吸引力的根源所在,乡土风貌及其文化一旦遭到破坏,乡村也就失去了其独有的魅力。基社盟所推动的并不是简单的小块并大块,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最终目的的狭义土地整理,而是活化土地文化,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为宗旨的土地整治。因此,巴州的村庄革新和土地整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中心保护当地的建筑和文化,综合一体地提升乡村的吸引力。森林遍布的巴伐利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游客,仅2005年,巴伐利亚州就吸引了2380万人到巴州旅游,创造了7050万人次的留宿记录,占到了全德旅游总比的四分之一强,为巴州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来源。
五是推动中小企业在农村落户,促进农村人才就近就业。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涌入,德国农村也一度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为此,基社盟为了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着力促动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农村人口的就近就业,将人才留在农村。在巴州制造业企业里,有95.1%的企业是雇员少于500人的中小企业,贡献了超过51.4%的就业岗位和39.7%的财政收入。这些中小企业大多数布局在农村地区,城乡之间便捷的物流渠道将这些小企业与全球客户联系起来,完备的供应链条、物流设施、能源基础和市场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也活化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同时,巴州政府尤其重视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优质的技术工人。公平优厚的工资待遇为农村人口就近就业创业提供了便捷条件,很多人都选择留在农村。正是这一系列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的重要举措,使得巴伐利亚州成为全德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而这也正是打开基社盟长期执政之谜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