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评议>> 社会热点议题>>

社会热点议题

田学斌 社会事业:促进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2014-06-10 作者: 田学斌

社会事业:促进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田学斌

原文载于:《求是》2014年第11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斐然。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9万亿元,年均增长9.8%,从世界第10位跃升为第2位。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00美元。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但不容讳言,我国的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还不适应,与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公平问题有待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突出,文化发展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社会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矛盾难于及时化解,易引起社会公平问题。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就与此相关。公平正义是撑起整座社会建筑的主要栋梁。只有在社会公正程度相对较高的条件下,才能使社会各阶层之间互惠互利,使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实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如果随着经济的快速推进,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社会成员,势必造成社会各群体之间的隔阂与抵触。当这种隔阂和抵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的不稳定就很难避免。可以说,缺失公平正义的社会在现实中无法正常运行。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倍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通过社会事业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发展为社会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事业反过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些国家发展实践表明,如果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规模不相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的经济发展很难持续。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本身就是服务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的需求越来越高,完全可以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保障是扩大消费的有力支撑。我国居民消费率之所以长期偏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对消费持保守谨慎态度。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了,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我国40多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将转变为巨大的现实消费,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问题就能够尽快得到扭转。同样,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这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在这点上,应当认识到,仅靠廉价的劳动力是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社会事业发达和社会公平正义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和“解压阀”,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远离时,安定人心的作用尤为突出。近几年,社会事业发达、社会比较公正的欧洲国家,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冲击,失业率创历史新高,但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基本正常,没有发生社会暴动和大规模恶性事件。而一些社会事业落后、贫富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没有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眼”上,但经济的下滑直接影响了民众的基本生活,引发了民众不满,导致政权更迭甚至流血冲突。当前,我国发展处于经济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突出。要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始终贯穿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更是社会建设的小康;小康社会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社会发展和公平正义。小康社会强调公平正义,是因为生活幸福与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着许多非经济的因素。许多人并不追求显赫的地位和巨额的财富,而是希望受人尊敬和信任,希望能被公道地对待,希望世间的安定、生活的愉快。与这些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如要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事业这块“短板”必须补上。可以说,致力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的力量之源,从根本上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优势、道义优势和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一个社会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充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践表明,社会公正问题不是抽象的制度与规则;它更关注实际的生活与现实,关注如何减少不公正,而不是局限于寻找绝对的公正。一个时代的道德状况终究是这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绝大多数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都曾遇到过类似或部分类似的社会不公问题。中国现阶段存在社会公平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只能通过改革和发展来解决,只有富足的物质基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事务和享受发展成果。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情况看,关键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建立全面覆盖困难群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和帮扶制度,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真正做到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只有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最为突出,搞不好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国家要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占少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在根本上,所有制决定分配,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才能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防止出现两极分化。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要量力而行,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改革方针,加快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和预算制度,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着力形成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事业既是最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也是一大社会产业。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和公益慈善协同互补作用,解决好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序推动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延伸到村卫生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医。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

构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制度。住有所居,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渴望。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一方面,通过实行基本住房保障政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要,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住房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发展规范有序的房地产市场,解决大部分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和中高端住房消费,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体系。“安居才能乐业”,尤其要重视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问题,防止出现“夹心层”。

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比经济更久远、更深刻。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看似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风气问题,但根子都在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因此,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文化改造人们的心灵,形成高尚的社会公共道德氛围。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中华民族精神。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之光照亮国家繁荣发展、文明进步和公平正义的道路。

 

(作者: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