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评议>> 社会热点议题>>

社会热点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国际资讯撷英

2014-12-29 作者:

2014国际资讯撷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229686

 

  2014年是全球重大学术事件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的一年,也是国际学术思想发展高潮迭出、多姿多彩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资讯”版紧跟国际人文社科发展动态,努力捕捉重大国际事件、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和精彩学术思想火花,呈现给国内广大学者和读者,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站在年末岁尾,谨让我们顺着时光的脚步,梳理这一年的“国际资讯”要闻,重温域外流光萤火,获得新的思考与启迪。

◆达沃斯论坛为全球发展把脉 

  第44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1月下旬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主题为“重塑世界格局对政治、商业和社会的影响”。面对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在发达经济体逐渐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世界经济由“冷”转“暖”之际,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金砖国家的发展等获得深议;中国议题也备受与会者关注。学者们表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合作中受益良多,也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在这一过程中,大国关系朝着多维轨道发展,发展“战略关系”日益成为大国关系调整的重要议程。

  ◆落实“千年发展目标”面临四大挑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上半年就全球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议程的制定发表演讲时表示,“千年发展目标”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实遭遇挑战。2000年,在联合国千年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正式签署了“千年发展目标”,这一计划列举了包括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基础教育、促进性别平等在内的八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并将2015年设立为具体目标的实现期限。千年目标部分超出预期获得实现,但目前仍面临如下四大挑战:不平等问题、就业危机、环境恶化以及战争和冲突带来的威胁。

  ◆社科研究数据存在“说假话”现象

  年初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刊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爱德华·米格尔领导的跨学科研究小组撰写的《提高社会科学研究透明度》一文,一时引发学术圈争议。该文指出,某些社会科学研究在数据运用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呼吁在科学研究和评审过程中采取更严格、更透明的标准以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可信度。为避免类似错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不利影响,米格尔领导的研究小组推荐了一些关键性的改进途径,包括详细记录并公开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原始信息;制定预分析计划并登记注册,以便将假设检验和探究性研究区别开;通过公开渠道将研究资料、计划和数据存档并共享,以供独立研究者检测并扩展已得出的研究结果等。

  ◆社会文化史和经济史研究整合成新趋势

  英国《今日历史》月刊上半年发布文章《乔治王时代的吸引力》,全面介绍了西方史学界关于18世纪英国的新近研究,成为史学界一大亮点。乔治王时代已成西方史学“抢手”研究领域,长久以来,关于乔治王朝研究的关注点经历了不少变化,在研究过程中社会文化史和经济史研究整合也成为一种新趋势。20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刘易斯·纳米尔和其反对者针对这一时期的政治阐释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30年的学术争论;20世纪60年代,这一学术争论陷入了僵持。虽然时至今日关于乔治王朝和汉诺威王权性质的论辩依然延续,但西方学界针对乔治王朝研究的重点逐渐发生转变,更多地关注城市史、社会史、性别史、时尚史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文化史、宗教史、思想史、科学和医疗史、法律史、军事史、外交史等研究角度的介入成为该研究领域的新主流。

  ◆“中国式创新”定义全球竞争新模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7月“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举办“共建者日”活动,与会者强烈感受到,“中国”与“创新”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的数据显示,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100家,仅次于美国的128家,位居第二。不少美国学者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认为中国正在创造新的创新模式,且此种模式将适应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他们呼吁美国摒弃成见,向中国学习。

  ◆澳工业部长提议按专利分配科研经费遭质疑

  澳大利亚工业部长伊恩·麦克法兰8月提议按照学者专利申请或注册情况、而非学术论文的产出量来决定科研经费流向。这一提议随即遭到澳大利亚科学院的拒绝,认为该提议具有明显缺陷,同时该提议也在澳大利亚学界和反对阵营中掀起一片反对浪潮。多年来,澳大利亚学者获得经费的多少与个人过去的科研记录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学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但麦克法兰表示,尽管现有的科研资助体系运行良好,但为达到新的商业效果,需要重新调整财政补贴在科研领域的分配。尽管麦克法兰的提议没有完全将对论文数量的考量排除在外,但其提议的重心在于——看重商业化结果。反对派和研究人员认为,这一举措只会将研究经费从基础研究中移除,尤其是对那些在短期之内没有显现商业潜力的研究而言。

  ◆汤森路透社与德高校携手研发“科研支持系统”

  汤森路透社9月与德国黑森州七所大学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的项目。项目希望通过了解并整合现有的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收集相关数据,研发“科研支持系统”,以优化学术研究中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尤其是减少科研工作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成本,使得整个学术研究和产出过程实现高效的数字化管理。该项目覆盖资助系统管理、出版管理、毕业生管理、知识产权文档管理、数据集成管理以及研究分析等学术研究中的各环节。这一基于网络的研究分析平台还会使得各研究机构更好地衡量、评价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改变以往“闭门造车”的状态。

  ◆人文科学领域“发明”易被忽略

  俄罗斯当代哲学家、文化学家米哈伊尔·爱普施坦9月在中国一场名为“人文科学的建构潜能”的演讲中,反驳了当前学界“忽视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不能有效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等不和谐之声。他认为,人文科学的发明创造在现代社会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和学术体系中,仍然缺乏培育“人文发明”的土壤。真正促进人文科学发明的繁荣,首先要善于将“发现”和“创造”相结合,一方面要研究既有人文科学的规律,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明新的东西。其次要建立人文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将人文科学引入到应用层面,解决应用难题,或者设立专门的机构,将人文科学领域的发明者们聚集在一起,为整体人文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环境和空间。

  ◆科学传播离不开文化导向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9月号刊登了由美国西北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两位学者合著的论文《科学传播的文化方面》。该研究通过运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方法,探讨了文化对自然观的影响作用及其在科学传播中的表现。文中谈到,“科学传播离不开文化产品,无论是实体的还是概念的,而这些产品都反映出其创造者的文化导向和设想。文化产品反映并强化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因此,科学传播必须关注文化,关注各种文化特有的自然观。”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米丁认为,各种途径中科学传播都不是客观的,而是承载了特定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APEC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1月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主题,学者探讨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等重要议题。在互联互通方面,美国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彼得·佩特里认为,重塑区域性贸易规则是互通互联的要点;亚太地区的贸易是动态发展的,通过其创新能力如现代全球供应链,改变着国际经济关系的总体态势,然而,亚太地区存在“不均匀的发展状况”,改变亚太地区贸易规则进展缓慢;此外,由中国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成为本届会议的焦点。

 

  学术热点话题

  ◆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今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宣布将首先在全球50个国家发起“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启动对话”。“启动对话”的成果将递交联合国各成员国,为其就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进行协商提供参考。

  11月,北京举办了2014中欧文化高峰论坛,来自中欧双方的专家、学者、官员就“迈向后2015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主题对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交流。中国和欧盟都是联合国《后2015发展议程》的重要推动者,双方形成共识,“加强重大国际发展议题和各自发展政策的对话与合作,包括制定和执行《后2015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各种努力”。

  然而,世界银行相关报告指出,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城镇化进程给经济、社会、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难题;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未达到平衡;空气污染问题严峻;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项措施有待加强;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教育和人才全球化引发争议

  跨国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学生的增长一直备受瞩目,但应警惕成为“摇钱树”。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发布的11月报告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国际学生为教育产业增值贡献巨大,但近年来,因国际学生引发的地区教育资源重新分配和变化一直广受关注,甚至遭到非议,各国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教育过程中,都面临着从“有利可图”向“以教育驱动经济”模式的转变。

  另外,学者提出,“国际化”、“全球化”的教学视野被越来越多的大学重视,但什么是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目前还有许多争议,比如,在如何给学生提供“全球化课程”中,就有许多不明晰之处。一些大学国际化的重点主要是增加海外学生数量,通过交换生或吸引海外留学生来实现学生背景的“国际化”,但全球化并不等于学生教育背景的国际化,这首先需要厘清“国际化��程”的概念;然后真正聚焦于“学习过程”,完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化教学实践。

  ◆交叉学科应用研究获新发展

  21世纪是“交叉学科的时代”,2014年世界交叉学科研究也颇有收获,尤其是在科研项目实际应用过程中。比如,今年1月,英国研究人员通过量化方法,对北欧传奇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后认为,维京时代的社交网络与今日社会的社交网络类似,符合数学猜想“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通过分析北欧传奇故事中主要人物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社交网络,进而验证传奇故事的真实性和虚构程度。

  7月,美国斯坦福人文中心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文学作品对医学发展起到的推助作用。研究表明,19世纪的文学家笔下的作品为公共医疗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今年的图书项目“全球健康的多种形态”的研究中,狄更斯、盖斯凯尔等作家都在各自作品中对不同地区的人类生存、疟疾病肆虐等情况进行了描述和隐喻,通过作品激发大众对疾病的关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理查德·荷顿曾倡议“公共卫生文学”,认为“文学应直观地呈现社会、社会大众,以及人的疾苦,从而引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大众的关注可帮助相关政策制定者、医学工作者汇聚更多资料,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7月底,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社会学教授本杰明·K.索瓦库发表文章《多元化能源研究需要社会科学》,丹麦学者呼吁提高能源领域研究包容性,呼吁科技进步需要社会科学介入更多。索瓦库表示,只有将能源技术研究同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打造一个安全、可信、环保的能源世界。文章认为,当前的学术研究过多地聚焦于技术本身,而没有充分思考成果是否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同时,跨学科研究也往往因学术部门及政府机构间的“沟通藩篱”而发展缓慢。索瓦库呼吁提高能源领域研究的包容性。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些“颇具示范意义”的例子,如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各学科已开始通力合作,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科研格局、科研评价体系经历变革

  2014年,从世界范围的科研格局变化来看,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2月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美国、日本、欧洲在科技研发领域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近些年,中国、韩国等国都加大了对研发的资金投入,并重视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中国研究人员数量在1995年至2008年间增长了3倍;中国高科技制造业规模从2003年到2012年增加了近6倍,占全球份额比重从8%上升到24%,接近美国27%的份额比重。报告表示,在过去10年中,新兴经济体虽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但美国仍保持一定优势。

  具体来讲,科研伦理问题成为今年关注的重点。7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刊发的一项研究成果因未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被指责在未告知用户真相的情况下,“操纵”70万“脸谱”网用户信息,触犯了科研中应恪守的伦理道德底线。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当下,关于社交网站如何规范地参与学术研究,也成为长期争议的焦点。

年末,英国“卓越研究评估框架”(REF)高校科研评估结果的发布引发科研领域的另一起争议。英国政府2008年起开始对这一评估机制进行全面改革,今年则是首次正式以“卓越研究评估框架”取代原有的“科研评估机制”。新的评估框架将从科研成果、科研环境和科研影响力三方面进行评估。但该评价方式也引发争议,有学者认为过于注重研究在社会层面的影响会忽略其本身的科学价值,亦会限制学术自由,且对于研究影响的衡量也很难做到公平。英国国家学术院(BA)也曾就此做出回应,认为人文艺术学科与理工科不同,经济社会影响力较难衡量。

 

  精彩图书盘点

  《全球视角下的城市萎缩》

  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2月出版了美国南加州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哈利·理查森和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张·伍恩·纳姆编写的《全球视角下的城市萎缩》。该书从地区、国家和城市等范畴探究城市萎缩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该书表明,任何城市无论规模大小都有可能出现萎缩现象,而大城市的萎缩,可能演变为未来的一种趋势。该书探讨了城市萎缩应对政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为城市研究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生物学哲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月出版了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教授彼特·戈弗雷-史密斯的《生物学哲学》。该书通过新方法、新视角将生物学与哲学联系起来,阐释生物学与哲学的关系。戈弗雷-史密斯在书中描绘了生物学哲学理论中最理想化的模式,探讨了物种进化中的自然选择等问题。他还利用达尔文理论衍生出来的思想解释了文化和其他现象的改变。该书将对生物学家、哲学家的研究有所帮助。

  《21世纪资本论》

  哈佛大学出版社3月出版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新著《21世纪资本论》一经出版便引发东西方各国的热议和争论。作者提出,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问题正在严重恶化,而且据预测将会继续恶化下去。当前在美国,最富裕的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的财富。现有制度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他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也就是说未来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该书用大量历史数据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深刻质疑。

  《人类道德》

  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3月出版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约翰逊的《人类道德:认知科学视角下的道德观》。约翰逊将认知科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理论相结合,从认知科学视角分析人类道德观。约翰逊认为,只信奉绝对原则不仅违背科学,且有悖道德。为人处世的通用原则并非绝对,是可以改变的。人类的许多思想是出于直觉和本真,并往往据此进行理性分析。然而,完善的道德观,远远不只是基于事实的直觉判断,而是讲求伦理“自然主义”。这种“自然主义”并不只是“相对主义”的翻版。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美国法劳·斯特劳斯·吉罗出版公司9月出版的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一书,分析了政治机构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等历史问题,并从历史的视角着重讨论了美国政治遇到的深层障碍。福山大胆提出假设,认为美国根深蒂固的“政治瘫痪”在全球中产阶级崛起的环境下,将面临更多难题。

  《盲目年代:就业与经济增长(19702014)》

 

  法国瑟耶出版社11月出版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菲利普·阿斯凯纳齐的《盲目年代:就业与经济增长(19702014)》。面对法国近些年来持续存在的大规模失业状况,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过去40多年来的法国经济政策,特别是就业政策,探讨经济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并总结了萨科齐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表示,由于政府和为其提供咨询服务的专家顾问的轻率及盲目,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历次经济危机中,出台了一系列错误政策。尽管如此,他认为法国仍然是一个富有且充满活力的国家,并且为法国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复苏推荐了一条可能成功的路径——改变目前的发展范式并注意未来的需求。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