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评议>> 社会热点议题>>

社会热点议题

肖锋 农民与城里人三十年的纠葛

2009-03-02 作者: 肖锋

农民与城里人三十年的纠葛

信息来源:腾讯网

农民是个什么民?

现代化将中国传统社会一劈两半:一半光鲜夺目,另一半是黯然无光;一半日新月异,另一半停滞徘徊。如果你不幸生在另一半,对不起,你抽到了下签。生为农民,你得付出比城里人多一倍的力气才能过上体面生活。

两个世界的纠葛是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宏大主题。抛下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断难前行。

打破城乡二元,激发中国农民的巨大潜能,请经济学家算一算,将提升中国GDP多少个百分点?

/肖锋

改革开放30年回顾,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主题:感恩。今天,我们重拾这个主题,感谢农民,尤其感谢两亿多农民工。没有他们粗糙的双手,所谓崛起的大国,所谓中国奇迹,所谓世界工厂,根本不成立。

除了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富于进取精神的官员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外,改革开放30年贡献最大群体首推农民工。他们是中国改革的头号功臣,理应得到善待。当下,金融危机走向纵深,他们又成为第一拨受害者。

如何摆平农民与城里人之间的天平,是历届中国领导人也是每一位城里人面临的课题。回馈农民,城里人需要利益让渡;不是凭一时良心发现,而在制度设计。而从观念上解开农民这个称谓的死结,更需要勇气和久违了的传统道德力量。

农民何以变成一个形容词?

污名化农民的背后,是为建立某种身份优越感

据卫士李银桥回忆,进城后的毛泽东仍保留对红烧肉的嗜好,于是不免惹得江青唠叨,说这是农民习性。一次被唠叨急了,毛泽东大吼:农民怎么啦!我就是农民!

江青以健康为由的唠叨并不错,错的是将之与农民联想的小资作派。贵为红色革命闯将夫人搔首弄姿的相片上不难发现旧上海滩的履历。

小资情调视农民为土气。真农民!是小资们常说的一句嘲讽。农民变成形容词。如今小资也是形容词,你才小资呢!

社会学称此为污名化,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获得某种优越感。污名化反映了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即便在赵本山、冯小刚式的幽默中真正的农民仍是沉默的大多数,其实那都是城里人的调侃。

在城里人的传媒中,不难发现对民工的污名化相当普遍,似乎这是农民天性。以致一旦发生刑事犯罪,城里人首先联想到的是进城的民工。

一份由地方政府部门推出的关爱教育民工的歌谣如是云:小农意识要去掉,说话粗鲁让人受不了;装修进了房主家,手脚不净就要犯事了……不许随地大小便,刮胡子剃头天天要洗脚;不看黄盘和小报,学习文化素质要提高……(《民工兄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盲流一词早见于1953年国家政务院发出的《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最初,盲流是作为动词的盲目外流的名词化缩略,指称那些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村人。而随着社会变迁,这一指称被添加了大量具有道德评价色彩的内涵(有学者指出,盲流一词的发音,倒过来就是流氓),令对盲流的粗暴执法合理化。孙志刚的悲剧最终导致该法令取消。

盲流农民工,这些词语里面包含的污名化倾向,既是一种贬斥,农民不该拥有城市居民的权利与待遇,也为建立某种道德优越感,农民是文化低能者。

南京学者就民工群体媒介形象展开研究,对《扬子晚报》的统计发现:2001年该报中民工形象正面角色只占10%,负面角色占66.7%。包含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