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Taken from people, and used for people
——社会学家郑杭生财富品质谈
文/刘辉
http://www.fcvvip.com/FCvvip/magazine/column/Taken%20from%20peopleand%20used%20for%20people.html
不为一己私利谋,让财富回归社会,实现财富的终极关怀,财富才能具有崇高性,拥有品质。
见到郑老是晚上九点多,虽然年过七旬,但整个采访过程郑老都精神矍铄,作为一位社会学家,他从社会学的理论高度阐释了自己对财富品质的理解。话题从中华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出发,在国内,由学者建立的基金会并不多,郑老在古稀之年建立这个基金会,他说这是“人生想做的最后一件事,希望通过这个基金能为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做些事情,能为社会学学术做些事情。”
成立基金会的初衷,笔者揣测,应该在郑老心中酝酿多年了。他提到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的十年间,曾屡次出国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但没有一次是学校出资,都是得到国外各种基金会的赞助成行。十年中,目睹国外基金会的运作,郑老感受深刻。他以德国为例,形容基金会遍地都是,“政府很鼓励成立基金会,如果遗产留给子女,税收很高,基本剩不下什么。但如果成立基金会就免税。”他说,因此,很多富翁就将自己的遗产投入到基金会的运作中,基金会每年把靠本金取得的利息拿出来开展公益事业,进行学术研讨就是其中一项。由于吸引了各国的学术精英参加,基金会不仅支持了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而在客观上,这样的公益行为又达到了减轻了政府负担的作用,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按中国传统,财产都是家族式传承的,郑老认为以中国目前国情,留一部分财产给子女,无可厚非,但如果想提高财富的品质,就应该对财富的社会责任付出更多的思考与实践。一个人一辈子花的钱是有数的,怎么花钱从根本上讲与人的“终极”追求有关,也就是一个人怎么看待“生”与“死”,怎么看待人生价值的问题,不同的追求会产生不同的消费动机,有些人发了财之后就喜欢进行炫耀性的消费,这样的财富是无法谈品质的,而也有比尔盖茨之流,将财富投诸慈善事业,取之社会,回报社会,这样的财富才可谈拥有品质。
从社会学角度讲,财富品质的提高,主要是看财富对公益事业的贡献,对社会的回报程度如何。目前社会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如果财富人群能够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让他们的生活品质有所提高,财富品质才能得到提高。建立基金会组织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解贫济困、救灾防害、支持教育,甚至具体到帮助一个白内障患者恢复光明,都是基金会组织可以做的事。“适当的基金会组织、服务性社会组织投身到公益事业中,让弱势群体得到帮助,也可以降低政府的治理难度。”郑老补充道。
当然,这在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比如落实免税政策,使更多的财富拥有者可以选择基金会组织这条道路来实现财富的社会责任。
郑老最后强调,怎样使用财富决定了财富拥有怎样的品质。不为一己私利谋,让财富回归社会,实现财富的终极关怀,财富才能具有崇高性,拥有品质。
郑杭生简介
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生于浙江杭州,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长(1987.9-1997.5)。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2005-2008),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评审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