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北京学术之都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郑杭生
2014年5月31日,“建设北京学术之都”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参与了学术之都议题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在研讨中进行了交流发言,内容摘录如下:
建设学术之都,首先是理念问题
建设学术之都,首先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杭州人说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这个观点我想是很对的。
我们对中国的学术的地位也要有一个历史的看法,最近我接触了一本书,纠正了很多我们过去不正确的观念。在乾隆之前,中国在学术上有一段非常辉煌的时期。那段时期,国外对我们有一个很长的东学西渐的过程,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事情,就是西方文艺复兴的基本观念是中国传过去的。中国孔夫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我们的神是自然神,没有真正的神。这个观念传入到西方给启蒙思想家极大的启发,那时候西方言必称中国。通过这种文化交流,我们在世界上起到了影响,那时候中国是真正的学术之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二十年代,到国外去中国的学者们还有比较坚实的中国学术基础,但是现在出去的基本上都是受到西方的教育,真正要摆脱这个思想太不容易了。所以现在造成一种“边陲”思路。
建设学术之都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建设“学术之都”第一个要处理好的关系就是中西关系;第二要处理好的关系是古今关系,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这个时期形成的各个流派是迄今为止各种思想的源泉;第三个关系是理论与现实、与实践的关系。这几个关系是核心问题。
建设“学术之都”,重心还是要推出中国自己的东西,可以把北京看作是一个缩影,概括自己的东西,发掘自己的东西,并且与国外进行对比。现在中国的研究,都是比较研究,要放到世界的大格局中来看才能看清楚。
很多时候我们说越是传统的越是世界的,这个话无限推广肯定是荒谬的,但是我觉得它还是很有道理的,也就是看重自己的传统,看重自己现有的东西,但是需要进行很好的提炼,提炼之后与国外大家进行对比。关于中西关系我曾经说“三个再”——对国外的东西要“再评价”,对自己的东西要“再认识”,对现实的东西我们要“再提炼”,这样才能够本土化,在世界上才有我们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