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批评还是口水大战
在这份“名单”上,“某某就是一小偷”;某导演是“装修大师”;很多作家、“知识精英”“假装谦卑,实际上控制大量资源,搞绝对权力”,“天天在那儿招摇撞骗”,“这些人都是跪着的人”;红学家“全是考证索隐派,都不是正常文学评论”,“他们之间很可笑地形成门派之争,把中国人那点坏全抖出来了”……这些天来,在接受各家媒体访问时,他再次对当前中国文化现状进行“点评”。从人气超强的“80后”到“掌握话语权力”的“知识精英”;从近年大热的“红学纷争”,到诸多名人纷纷倒“毙”于其“嘴”下。
与此同时,另一场文坛恶战也正硝烟四起。3月12日,一位作家在发言中提出,对一场比赛的输赢的政治意义不要做过分夸张的报道,更不要把比赛与国家间的争执联到一起,不要在赢了以后联系到种族、肤色、眼球颜色、洲籍等国际政治中极其敏感的内容。还说:“只有缺少自信,才会动辄提出我们的肤色与眼球。我们已经自立于民族之林,我们已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与重视,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丧权辱国、抬不起头来的梦魇里,我们不能老是用受气的小媳妇吐苦水的语气说话。”
谁料,第二天,有“80后”作家立即在其博客里将炮火对准了这位作家。“这发言实在是吃饱了撑的,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作家的虚伪”,“太奇怪了,一个著名作家居然出来教世界冠军怎么虚伪和扭曲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要不然就给你上纲上线,说你的不文明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恶劣影响”,还说,“不要以政客之心度运动员之腹,也别觉得他们粗糙”。
2007年第一个季度的名人之争不能不让人回想去年文坛间的是是非非。从年初的韩白之争、湖南作协影射打人事件、东北作家洪峰挂牌乞讨、大大小小的诗歌歼灭战和保卫战……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文坛怎么了?
“自由天堂”还是“天真错误”
2006年可谓网络大事年,异军突起的博客成为名人与公众“面对面”自由交流的阵地。网络所具备的对“眼球效应”的号召力,让名人的价值直接通过点击率体现出来,名人们纷纷选择加入到网络的“造势风暴”。
然而,经过一年披沙拣金的博客狂潮,越来越多的人却认识到,博客不是话语自由的天堂;没有自我约束、没有道德底线的自由话语毫无意义。伴随“开博热”的,是接踵而至的名人关闭博客的声明。经历“韩白之争”的白烨,“不敌”网络“韩寒粉丝”对自己的恶语相向,关闭了博客;随后,同样卷进“韩白之争”的高晓松,留下三封公开信,随即关掉博客;曾在2005年末预言“作家博客基本上坚持不下去”的徐坤,在出此言后5个月不到,“现身说法”关闭博客。
“开博是一个天真的错误”,2006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谨慎思考,作家池莉决定关闭新浪博客。7月18日,她在《在关闭博客之前给我读者的信》中写道:“博客是工具,我当它是快递邮局、储存器和个人告示栏。几个月过去了,我发现博客并非如我所愿,我决定关闭。”“博客像一个没有篱笆的院子,大家‘高度自由’地乱窜,反倒让身为写作者的作者自己失去了‘自由’。”“网络上一切都来得太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