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评议>> 社会热点议题>>

社会热点议题

孙维国 “伪城镇化”忧思

2013-02-10 作者: 孙维国

孙维国 伪城镇化忧思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0204

 

  如今,城镇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作为一个农民,一个农村城镇化的一线亲历者、见证者,我对当下农村城镇化的一些现象充满忧思。

  在城镇化的推进中,农民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这种权益不仅指农民的土地权益,更为重要的是农民进城后的发展权益——并由此造成大量没能得到市民待遇的伪市民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使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厘清一个根本问题,即农村城镇化是由经济发展自然催生(即自然城镇化),还是无视发展规律人为强行推动(即人为城镇化)。如果是前者,那么农民的权益就能够最大程度得到保障;反之,如果是后者,农民权益就难免被层层盘剥。

  一个农民,如果他已经长期在工厂上班,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和厂里为他缴纳的基本福利保障,那么此时他身份虽是农民,也有土地,但土地于他成了一种副业,他实际上已是一名产业工人。他的这种身份转换显然是由经济发展自然催生,而非人为强行推动。经济发展了,工厂、商场自然增多,农民就业就有了支撑,此时如果他的土地被政府征用,他就随之被城镇化。这种城镇化不仅自然而然,也能使这位农民土地被征后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当前农村城镇化的一个最大问题,恰恰就是农民进城后生活有无保障。

  而人为城镇化,常常是一种典型的伪城镇化,是借发展经济之名,行掠取土地利益之实。以为将农民的地征掉,一次性补偿一笔征地款,再将农民赶上楼,就是城镇化了。至于农民上楼后有没有稳定工作获取经济来源以支撑生活,有没有基本的福利保障以解除后忧,则不管不问。

  于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结果就出现了。这些土地被征掉进城的农民,你说他是市民,他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福利保障;你说他是农民,他没有土地。人是到城里了,也住在楼上了,但生活反而比以前更难。由于这种城镇化并非经济发展自然催生,有限的补偿款只能短期保障农民进城后的基本生活,却无法提供长期的生活支撑。

  外观这种城镇化,高楼林立,新城拔地而起,不断攀升的地方GDP,官员闪亮的政绩。与此对应,缺乏后续生活保障的农民越来越多,民怨越积越大。这不是真正的城镇化,虚有城镇化之表,没有城镇化之实。

  这样的城镇化,出问题是迟早的,最终损害的是农民和国家的利益,为此买单的是整个社会。有人说这是城镇化的错,其实不是,城镇化本身没有错,错在这种城镇化的路径是无视发展规律人为推动。是一些人的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利欲熏心,造成了伪城镇化,产生了大量伪市民

  令人忧虑的是,伪城镇化如今仍然在一些地方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些地方的官员不知道这样的城镇化会出问题吗?不,他们可能比谁都清楚背后的重重隐患,可这样做能以最快的速度提升GDP和政绩,先捞取政绩,再提拔走人,出问题也与自己无关。

  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农村城镇化的一线亲历者、见证者深切的忧思和呼吁。农村城镇化难免会出现问题,但如果采取了错误的路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