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评议>> 社会热点议题>>

社会热点议题

施炎平 有缘社会:缘分稳定 人际和谐

2014-12-19 作者: 施炎平
 

有缘社会:缘分稳定 人际和谐

 

施炎平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第1438期第6

 

有缘社会的缘分稳定和人际和谐,如仅局限于自然、自在的状态,难以避免向无缘社会的坠落。所以,十分需要有五缘文化学说的舆论先导和资源支撑,以使现代社会人际缘分联结纽带的建设和维系更自觉、更牢固、更有效。

 

无缘社会在世界各国都大量存在

 

  现代社会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信息资讯丰富完善、人际关系及其结构次序均纳入制度化、法理化轨道的社会。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铺垫,有健康向善的社会风貌习俗,有人际交往、缘分沟通的协调与和谐的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现代社会如果要具备和谐性,应该和有缘社会的建设不能分开。

 

  但现实情怳和人们的想象常有太多的距离,一个本应有缘的现代社会往往被许多无缘的悲情事件、凄惨故事折腾得很纠结、很痛苦,这使人们意识到:人际关系沟通与和谐缘分的构建,确实是现代社会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课题。近读《无缘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3月)一书,对此更有深切体会。该书是日本NHK(相当于中国的CCTV)所出专题纪录片《无缘死的冲击》的文字结集,通过许多具体案例的调查走访,记录和描述了当今日本正在步入无缘社会的现状。该书认定:“与人没有关联”、人际“各不相干的社会”就是无缘社会,还概括了这个无缘社会的一些特征,对于许多日本人:一是没朋友,“无社缘”;二是和家庭关系疏离甚至崩坏,这是“无血缘”;三则与家乡关系隔离断绝,“无地缘”。种种人生困境和社会悲剧由此造成。

 

  其实,类似这种无缘社会的弊端状怳,并不只是日本才有,当今世界各国都有大量存在,我们中国也不例外。

 

  从社会学、人际关系理论的角度看,“无缘社会”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个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隔裂和障碍,但其前提往往是人际客观、自然存在的缘分联系和沟通纽带被淡化甚至被消解了,而据于理性、合乎规范的人际交流和沟通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破坏难以真正确立。对这种缘分淡化以及沟通障碍所产生社会后果的反思,催生了人们对无缘社会弊端的重视,以及积极探索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同时,又促进了人们对有缘社会的向往和期待。

 

维护人际关系的沟通和协调

 

  在我看来,对无缘社会弊端的厌弃、对有缘社会的向往和期待,是现代人际和谐与社会文明建设的两项基本诉求。而要理性地表达这两项诉求,并有效地使之融入社会文明建设的实践,不妨借鉴和引入林其锬先生创立、倡导的五缘文化学说。理解、吸收这一学说理念、思想资源和智慧,具有积极意义。

 

  有缘社会的缘分稳定和人际和谐如仅局限于自然、自在的状态,难以避免向无缘社会的坠落。所以,我们十分需要有五缘文化学说的舆论先导和资源支撑,以使现代社会人际缘分联结纽带的建设和维系,更自觉、更牢固、更有效。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五缘文化学说的学理宣传弘扬、实践应用推广,把五缘这人际缘分联结的五项纽带自觉地串联起来、落实下去。这包括三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对中华传统的人际缘分关系的梳理和优化,提升人们关于五缘文化的价值意义和社会功能的认识; 二是加深对五项缘分纽带之内在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促进五缘文化资源的互融整合,发挥其综合效应; 三是实现五缘文化思想资源的现代转化,推进其在现代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就“亲缘文化”而言,在宗法制度下,血缘亲情是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但在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其内涵往往纳入“尊贤”、“尚能”的考量,又与“泛爱众”(孔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荀子语)、“兼爱”(墨子语)等理念互相融通,因而扩大了亲情的范围,实现由血缘亲情向情谊亲缘的发展,这和现代人际沟通所遵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是可以互补的。而地缘可理解为一种以乡土(地域、区域)关系为纽带建构起来的人际沟通系统。地缘讲的虽是邻里乡党关系,但注重的是乡里乡亲的故土亲情关系,它和亲缘文化可以互相包容,共同维护人际关系的沟通和协调。

 

  神缘是指中国人基于自身的信仰系统而发展形成的缘分关系,不局限于宗教神学信仰支配下的缘分。文化意义上的信仰系统有两个基本的路向和建构体系:一是宗教的信仰系统,如本土的道教,印度传入并中国化的佛教,来自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民间流传的宗教派别。二是追求理想境界的、出于理性思考的信仰,往往和人们的信念相通。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宗教性的神学信仰并不突出,更多还是从理性、人文的意涵上讲的,以呈现“神妙”、“神化”、“神圣”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内容,如对“小康”、“大同”理想和“天下为公”等价值理念的笃信。在很大程度上,神缘文化对人际情谊亲缘也是一种补充和转化。

 

至于业缘和物缘,两者之间关系更为密切。业缘的根本特点是社会分工条件下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业缘的形态广泛而复杂,丰富又多彩,涉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展开的种种有关学业、行业、职业、专业的活动形态及其组织形式。一般来讲,人生种种业缘中,更重要的是事业的结缘。事业的结缘并不局限于业态形式的表面,而植根于精神情感的深层。《大学》之道设计了一个“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业格局,但其前提和基础却在“正心”和“修身”。《易传·文言·乾卦》曰:“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强调的是进德、立诚,所说和《大学》之道相似。物缘则是通过物质的载体,或以物质化的制度、组织系统、技术手段为媒介而建立起来的人际连结纽带。现代社会中的物缘,许多是和商品、技术、工具等相联系的,但这种联系本质上还是离不开物质形态背后的精神积淀和情感信谊,人们常说“睹物思情”、“见物如见人”,这说明:物缘纽带只有和人际亲情相匹配,才更能发挥其价值意义和社会功能。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