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评议>> 社会热点议题>>

社会热点议题

吉大的“作秀”解决不了问题

2007-03-24 作者: 李宝元

日前,吉林大学财务处在校园网上贴出“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自曝:从2005年起,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财务困境开始凸显;学校规模大,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非常大,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因此,通知声称“为集思广益,尽快解决财务困难,我们迫切需要向广大师生征集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昨日《北京青年报》)

这则消息确实寓意深长,可以做出多个层面解读。

从最表面的层次来看,学校当局遇到问题能够知道“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并利用现代化网络媒体“向广大师生征集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似乎是大学管理民主化进程上的一个不小“进步”,值得称颂。但是,如果进一步深究个中缘由,使人不免有些迷惑,甚至觉得有些滑稽。人们不禁要问,学校日常财务运作是本来就具有如此“开明”、规范的民主化管理程序和机制呢,还是日常财务决策和运作管理权由学校高层控制,只是在出现麻烦或危机局面不可收拾了才“作秀”式地发扬一下所谓“民主”,以便转嫁或推托责任?从所披露的信息来看,恐怕后一种情形居多。

为什么有此判断呢?因为,大家知道,像吉林大学目前面临的这样一种财务危机,绝对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操作难题。如果是技术性问题,那应该是赶快在校内外招聘理财专家来帮助解决,而不是开什么“座谈会”、“集思广益”;你专门负责、精通运作机制和财务内情的管理当局都束手无策,身处局外、非专业或非专门职业的“广大师生”,又能有什么“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

即使说是一个非技术性的体制或机制问题,那这种通过媒体发布临时性征集“合理化建议”的做法,也给人以似曾相识“作秀”的感觉。这种严肃的、专业性很强的财务危机,难道是通过开个群众性的临时“座谈会”就能解决问题的?

其实,在我国目前体制下,吉林大学出现的这种财务运作危机具有典型代表性。其最大的体制根源在于大学行政化、官僚化、衙门化运作机制。

目前,政府、银行与高校的三角关系,可以说很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银行与国企陷于“三角债”关系,有些“难解难分”意味:在行政力量主导下,高校“利益驱动型”大规模扩招、“贪大求洋”式行政性合并(现在的吉大就是由原六所大学合并而来的),致使低效率、高成本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在“穷国办大教育”与高等教育需求无限膨胀的双重压力下,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越来越受限,而在相对低风险、有国家担保的诱导下,银行在给高校贷款方面也很“积极”。于是,一些高校银行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自有资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已成为高校缓解办学经费压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管理当局没有基本的风险意识、自主运营理性和自律性的财务运作管理机制,就会最终酿成如吉大这样越来越危机的财务局面。据中国社科院2006年分析数据,目前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致为500亿~20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20亿元,少数高校的贷款额度已经达到警戒线接近“破产”边沿。

显然,这样的情况,不是“广大师生”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能够提出什么“合理化建议”所能解决的。硬要让大家“集思广益”,恐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显然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办法。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