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评议>> 社会热点议题>>

社会热点议题

唐红丽 学者眼中的新气象:新闻报道接地气更实在

2013-03-10 作者: 唐红丽

学者眼中的新气象:新闻报道接地气更实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38日第424 作者:本报记者 唐红丽

 

 【核心提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将目前舆论传播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总结为两条:一是选题更加贴合老百姓的关注点;二是官话套话少了,内容更充实、信息量更大。

“姿态更亲和了”、“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多了”、“信息公开更加及时了”……这是受众对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近期报道的感受。令观众印象最深的是央视《新闻联播》报道领导人深入农户考察时,镜头中竟然出现光屁股小孩的调皮画面,众多网民惊叹:“太真实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八项规定”的感召下,求真务实之风劲吹,传统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内容和方式上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气象,得到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

 

新变化:接地气 通人情 暖人心

“央视《新闻联播》等节目报道领导人活动的时间明显缩短,报道基层和群众的内容在增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告诉记者,“这几天,‘两会’报道也有新变化、新气象,十分可喜。”

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也注意到,传统主流媒体在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出现了不少新看点。“篇幅更短了,版面更活了,内容更有人情味了,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春节前后,在我国新闻媒体上出现了一大批接地气、通人情、暖人心的民生新闻,不仅从内容到形式有所变化,还在层次和维度上进行了扩展与延伸,这些均受到观众的好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将目前舆论传播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总结为两条:一是选题更加贴合老百姓的关注点;二是官话套话少了,内容更充实、信息量更大。

“放低身段、走近受众,是十八大后传统媒体表现出的舆论传播新气象。”钟新说,比如,央视不仅开通微博,而且在《新闻联播》结束时提醒观众关注。“新媒体平台的文风也许反过来会影响传统媒体平台的文风。”

作为一直从事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学者,钟新还注意到外宣方面的明显改变。“开始更多地‘让外国人说给外国人听’,努力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钟新告诉记者,央视、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近年聘请的外籍员工数量大增。央视美洲分台、非洲分台的创办大大增加了央视的国际传播力,为中国媒体占有更大的受众市场、挑战传统国际主流媒体的垄断地位,为世界形成多元声音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媒体发展催生新气象

对于当前舆论传播中出现的种种新气象,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舆论宣传部门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党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直接相关。

王来华说:“最近一段时间的舆论宣传工作做得很出色。宣传思想战线落实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关于反腐倡廉和转作风、改文风、变会风等方面的新要求、新举措,并以深入的‘走转改’方式,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生动鲜活地反映能激励人奋进的典型人和事,严肃认真地揭露和批评不良社会现象和行为,传播社会正能量,面貌一新,成效明显。”

“这些新气象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新闻工作者思想面貌、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的变化,也说明十八大精神深入人心,并已转化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同时,这些新气象的出现也得益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传播途径和方式的创新。”郑保卫认为,当下,新媒体在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上显现出许多独特的优势,这使得传统媒体必须大力创新传播内容、途径和方式,以增强自己的传播力,否则便会在激烈的���媒竞争中失去原有的地位和应有的话语权、影响力。

钟新认为,新媒体对于目前舆论传播领域新气象的影响不可忽视。媒体在塑造受众,受众也在重塑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危机感在上升,不得不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变得更加亲和。

 

到位的舆论宣传助推政治文明

王来华通过近期的舆情追踪研究指出,海外媒体以及社会各界都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积极关注民生给予肯定,而舆论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及时有效地加以报道和传播,功不可没。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舆论宣传工作所出现的这些新气象,对于进一步扩大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影响力,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进而实现十八大所确立的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郑保卫认为,新闻工作者作风的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舆论宣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变化,以及新闻媒体文风的改进,增强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闻媒体有效的舆论宣传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带来积极效果。

“准确、到位的舆论宣传对政策的上传下达、实现政令畅通,甚至对塑造政治文明有积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认为,在政治文明的形成和推进中,舆论扮演着重要角色。舆论一般由媒体引导和传播,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与媒介文明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新闻媒体准确、快速、到位的政策传递本身既是政治制度文明健全的一个表征,也是形成新的政治文明的强大助推器。新闻媒体准确、迅速、到位的报道有助于营造公开、透明、公正的舆论环境,有助于快速反映民众的合理诉求,有助于监督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

延伸阅读:学者对改进新闻报道充满期待

郑保卫:今后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进一步增强受众意识和服务观念,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做人民的记者”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目标和理想追求;二是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要坚持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始终立于改革前沿,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来丰富舆论宣传,扩大传播效果;三是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信息发布、议程设置、话语掌控、舆论引导等方面赢得有利地位,扩大影响力;四是进一步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与互补,共同打造中国新闻传播的整体实力,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

荆学民:目前的舆论宣传仍然有待改进。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把过去生硬的、宣教式的政治宣传,转化为催发新的政治文明的政治传播。这是一个艰巨的思想工程,有待细细体验、深深浸润。

在形式上,如何保持新闻界“走转改”的成果,如何使这一活动真正开展到基层媒体中去,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内容上,媒体对底层的关注和报道不应该是媒体对底层的怜悯,应该在报道中真正彰显人的意义和生存价值,展现人性的光辉。

钟新:在对外传播方面,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的思路,与传播对象更好地进行双向互动、沟通,听取受众的意见,并在报道中予以反馈。在对外传播中,国内媒体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还不够深入。外国对中国媒体存在刻板印象,而重大事件的突破性报道因为受全球关注度高而有助于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此外,要整合传播媒介,也包括整合国外媒体。外国媒体在中国的采访限制放宽,意味着更多中国人可以有机会对外传播中国,同时,需要我们具备对外传播的意愿、能力和责任感。

王来华:目前舆论宣传中出现的新气象还需要发展和延伸,老百姓对此寄予厚望。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需要舆论宣传工作合上拍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改革和完善自身,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舆论宣传工作效率,自觉地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