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评议>> 社会热点议题>>

社会热点议题

张跃然 反移民浪潮会摧毁欧洲福利国家吗?

2015-09-09 作者: 张跃然
 

反移民浪潮会摧毁欧洲福利国家吗?

 

张跃然

 

文章来源:政见,201598

 

摘要: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移民政治,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撕裂,将许多国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安全网一步步撕碎。不过,这里的一些研究告诉我们:悲剧的前景不一定会成真。

 

这个夏天,持续不断涌入欧洲的难民潮一直占据着公众关注的焦点。最近发生的三岁小难民溺亡事件,更让人们意识到这一人道主义危机的残酷与紧迫。然而,对于欧洲各国而言,移民问题并非今日才有。近二三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新移民不断冲击着欧洲各国原有的社会生态。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它们给欧洲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目前尚未完全浮现在我们眼前。

 

移民潮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欧洲各国反移民情绪的泛滥。正如政见昨天介绍的那样,这种反移民情绪背后的成因十分复杂,实际上是多股力量的合流。从个人层面说,教育程度更低、从事低技术工作的人,往往更加排斥移民。更加认同民族主义、支持右翼政党的人,也更可能展现出强烈反移民情绪。从社会层面看,当出现经济衰退,或是移民群体存在感变强的时候,排斥移民的声音也会变强。此外,媒体对于移民数字的夸大报道,或是对移民群体的负面描绘,都会使得社会上反移民情绪加剧。

 

然而,以上这些研究成果的背后其实有一个隐含的预设:在各国人民眼中,移民都是一个含义固定、标准统一的人群指称。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在人们脑中,我们他们之间的划分标准总是模糊而流变的。主流民众并不是一股脑儿地排斥任何来自其他国家的定居者,而总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划作我们中的一员接纳下来、将另一部分放进令人讨厌的他们行列中。与之相对应的,也并不是所有在本国土生土长的人都会被其他人视作我们。在文化社会学家看来,人们如何划分我们他们之间的象征性边界,对于理解欧洲各国在移民冲击下的社会心态变化来说至关重要。

 

欧洲反移民情绪分布:三类国家

 

2008 年,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年轻社会学家 Christopher Bail 在《美国社会学评论》发表论文,利用 2002 年欧洲 21 国社会调查的数据研究了这一问题。这次调查的问卷中包含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因素决定了那些出生与成长在其他国家的人有没有资格在你们国家定居?每位受访者需要对种族(是否白人)、宗教(是否信基督教)、语言(是否会说本国语言)、文化(是否认同本国生活方式)、教育背景(是否受过良好教育)、技术水平(是否能对本国做贡献)这六项因素按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通过这种方式,受访者其实勾勒出了自己心目中划分我们他们的标准。对同一国家受访者的标准计算平均值后,研究者便得到了每个国家的社会主流民众划分移民范围的大致边界。

 

通过一种叫做模糊集分析fuzzy-set analysis)的方法,研究者将这 21 个国家针对移民的象征性边界分为三类。

 

第一类国家(包括西班牙、爱尔兰、希腊、捷克、波兰等)的人民在识别我们他们的时候,将种族与宗教同质性看得较重。这类国家的共同点是,都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人口流出国,移民涌入历史短、移民占人口比重不大。

 

第二类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的象征性边界则更加强调外来人口是否有语言与文化认同。这些国家大多位于欧洲腹地,有着较长的吸纳移民历史和十分可观的移民人口。

 

相对于这两类,第三类国家(瑞士、瑞典、丹麦、挪威)对以上因素都不甚强调,换句话说,人们对移民在整体上更为接纳、在划分我们他们时较为宽松。这些国家游离于欧洲政治体系的边缘,虽然在吸纳移民方面也有着较长历史,但移民来源十分多元、而不是以前殖民地人口为主。

 

虽然研究者并未对这三类象征性边界的区别进行系统性的解释,但这些发现无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欧洲各国反移民情绪的分布格局。

 

移民带来福利国家的末日?

 

风起云涌的反移民情绪,究竟会如何改变欧洲社会?这样的问题总是很难回答,但一种流行的猜想是:反移民情绪也许会松动福利政策的民意基础。一方面,当本国主流民众觉得移民自身不纳税却享受着不该享受的福利待遇时,可能倾向于认为福利制度本身是不公平的、也更不愿意承担福利开支带来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本土民众和移民之间的群体撕裂会阻碍阶级意识的形成,而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行动恰恰是欧洲福利国家扩张的主要推力。经济学家 Alberto Alesina Edward Glaeser 提出,族群多元性带来了族群矛盾的可能,使得人们更不支持广泛的社会再分配。他们进一步认为,美国的福利国家之所以不如欧洲各国发展得好,就是因为美国族群更多元。

 

这样看来,移民大量涌入欧洲带来的族群矛盾,或许真的会导向福利国家的末日。

 

一些实证研究似乎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论据。2006 年的一项研究通过调查实验(survey experiment)的方式,考察移民问题是否影响挪威人对福利政策的态度。研究发现,人们在选择是否支持基本工资政策时,要考虑基本工资是仅限于挪威公民受益,还是包含所有居住在挪威的人——如果连移民也包括了,人们的支持就会显著下降。而且,这种影响在反移民情绪浓厚的受访者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无独有偶,2010 年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在瑞典,移民流入最多的地方,也是对福利国家反感情绪最盛的地方。

 

然而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细细推敲起来,上述的反移民情绪与福利政策民意支持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全然站得住脚。首先,如果本土民众认为移民从福利政策中受益是不公平的,他们的反应完全有可能是希望将移民从福利待遇中排除,而不一定是反对福利政策本身。同时,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本土民众在就业市场面临更多压力,对于生计的担忧也可能使得人们向政府寻求更多的福利保障。

 

2014 年发表于《美国社会学评论》的一项研究,使用 17 个发达国家民意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这一问题。研究者发现,每个国家的移民存量(在外国出生的人口比例)越大,该国民众对福利政策的支持越低,这一效应尤其体现在就业保障方面。然而,一个国家的移民增量(当年的净移民数量)越多,福利政策获得的民意支持也越强!

 

对于这一悖论,研究者提出的解释是:移民存量体现的更多是长期居住在一国的移民数量,而这些长期移民往往有资格享受该国的社会福利。因此,这种移民越多,该国的本土民众对福利政策越不满,由于许多土著认为移民和自己在就业方面存在竞争关系,他们对于让移民享受就业保障的政策自然尤为反感。然而另一方面,移民增量体现的更多是短期务工移民在当下的迅速增加,他们一方面让本土居民强烈感觉到自身生计受威胁,另一方面在短期内自己享受不到什么政府福利,因此往往催生出土著对福利保障的更多需求。

 

换句话说,在移民潮的背景下,本土居民反对那些会让移民占便宜的福利政策,但对那些有利于保障自身生计、移民难以享受到的福利政策更为支持。

 

反移民政治与福利国家

 

这样看来,反移民情绪也许不会摧毁福利国家本身,但却有可能让福利国家变得更具歧视色彩。当然,这一可能也仅仅是可能而已。所有研究政策制定的学者都会同意,不管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下,民意并不必然会转化为政策结果。公众意见影响政策制定的渠道,深受具体的政治动员过程影响。在这一点上,学界对于美国反移民政治与福利国家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例子。

 

社会学家 Hanna Brown 就发现,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都是拉丁裔移民在美国的主要聚居地,也都爆发了规模甚巨的反移民运动,但在 1990 年代中后期,亚利桑那州在反移民运动的压力下通过法案大幅削减福利政策,但同时期的加利福尼亚却见证了福利政策的大规模扩张。这背后的原因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反移民运动在动员过程中使用的是法律话语,将攻击火力放在非法移民身上,反而给拉丁裔移民社区的政治团体留出空间去为合法移民争取权益、进行更广泛的政治结盟。相比之下,亚利桑那州的反移民运动在动员过程中使用的是种族话语,大力论述拉丁裔移民是如何侵占了白人的利益、如何具有种族劣根性。种族对立不仅使得拉丁裔移民群体更难以为自身争取利益,也使得围绕福利政策的公共讨论变得更加情绪化,最后造成福利国家的大幅萎缩。

 

另一位社会学家 Cybelle Fox 在研究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各个移民群体被纳入福利体系的情况之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反移民政治是否会使得移民群体被排除在福利体系之外、是否会破坏福利体系本身,取决于局部环境中的具体政治博弈过程,并没有一定之规。

 

作为日益扩张的全球化趋势依然根深蒂固的世界发展不平等这两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移民问题是此时此刻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最棘手难题之一。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移民政治,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撕裂,以至于将许多国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安全网一步步撕碎。好在这些学术研究告诉我们,悲剧的前景不一定会成真。如何化解危机、避免悲剧,取决于我们能不能从根本上重塑政治生活的原则,取决于我们能不能重新思考、定义国家公民权利这些基本概念的涵义——这其中,何尝不潜藏着更美好的政治生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Alesina, A., & Glaeser, E. L. (2004). Fighting poverty in the US and Europe: A world of differ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il, C. A. (2008). The configuration of symbolic boundaries against immigrants in Europ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3(1), 37-59.

 

Bay, A. H., & Pedersen, A. W. (2006). The limits of social solidarity basic income, immigration and the legitimacy of the universal welfare state. Acta Sociologica, 49(4), 419-436.

 

Brady, D., & Finnigan, R. (2013). Does immigration undermine public support for social polic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9(1), 17-42.

 

Brown, H. E. (2013). Race, legality, and the social policy consequences of anti-immigration mobil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8(2), 290-314.

 

Ceobanu, A. M., & Escandell, X. (2010).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immigrants and immigration using multinational survey data: A review of theories and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6, 309-328.

 

Eger, M. A. (2010). Even in Sweden: the effect of immigration on support for welfare state spending.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6(2), 203-217.

 

Fox, C. (2012). Three worlds of relief: race, immigration, and the American welfare state from the progressive era to the New Dea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ipset, S. M., & Marks, G. (2001). It didn\'t happen here: why socialism fa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W Norton & Company.

 

.

 

 

 

 

 
0
热门文章 HOT NEWS